東漢與西域各國的戰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東漢與西域的戰爭東漢永平十六年(73年)至漢靈帝末年(175年),東漢北匈奴爭奪西域各國控制權的戰爭。

位於今新疆地區聽從漢朝的西域諸國,可分為三部分:伊吾盧車師鄯善國屬於天山東麓,焉耆龜茲溫宿國屬天山北路,于闐莎車國疏勒國屬天山南路。東漢初年,漢光武帝無暇顧及西域,西域局勢混亂。北道各國臣屬於匈奴,南道各國互相爭戰不休。北匈奴控制了天山北路,並且征服了南路大國于闐,利用西域的資源,侵略東漢邊境。東漢為了外通商道、內安邊境,開始出師西域。

永平十六年(73年)二月,漢明帝派奉車都尉竇固耿忠率軍在蒲類海擊敗北匈奴,攻占伊吾盧,然後,竇固派班超和從事郭恂率三十六人出使西域。班超致力於打通匈奴控制的南道,收服鄯善、于闐、疏勒。永平十七年(74年)十一月,奉車都尉竇固和駙馬都尉耿秉再次西征,在蒲類海擊敗北匈奴白山部,使車師前國車師後國降漢。東漢重設西域都護、戊己校尉。永平十八年(75年)三月,北匈奴出動二萬騎兵反攻車師,包圍金滿城、柳中。十一月,北道焉耆、龜茲聯兵攻殺西域都護陳睦、副校尉郭恂。車師後王也反漢附匈奴。漢章帝即位後,採納班固的建議,建初元年(76年)正月,酒泉郡太守段彭與鄯善在柳中會師,攻破交河城,車師前國歸漢。段彭派范羌從疏勒城救出耿恭。後來漢章帝因國內不穩,放棄西域,班師回京。次年撤退出伊吾盧的屯田,北匈奴重新占據西域。

班超被于闐、疏勒挽留,於是擊敗尉頭國,再定疏勒,以疏勒國經營西域。這時候,北道諸國與莎車國依附北匈奴,南道其他國家于闐、疏勒歸附東漢。北匈奴賦役繁重,西域諸國還是想要歸附漢朝。建初三年(78年),班超率領于闐、康居拘彌、疏勒等國萬餘人攻破姑墨,使北道的龜茲孤立。班超向朝廷求援,漢章帝派徐幹為假司馬,率一千人援助班超。疏勒都尉番辰投靠龜茲,班超和徐幹合兵擊敗番辰,第三次平定疏勒。元和元年(84年),漢章帝派假司馬和恭率兵八百援助班超。這年冬天,班超率領疏勒、于闐大軍從東西夾擊莎車。疏勒王忠反漢,康居王派兵幫助疏勒抗擊班超。班超圍攻莎車國不下。章和元年(87年)班超率領于闐兵馬二萬五千,再次攻打莎車,龜茲派溫宿、姑墨、尉頭五萬餘人攻打莎車。班超出其不意攻打莎車大營,莎車投降,龜茲撤退,南路全部歸漢。北道焉耆、龜茲還是依附北匈奴。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至永元三年(91年)竇憲北征北匈奴,燕然勒石,使其西遷。永元二年(90年)五月,班超擊退大月氏副王謝七萬人。永元三年(91年)姑墨、溫宿、龜茲歸附漢朝,西域平定,漢朝再設西域都護和戊己校尉。以班超為西域都護,駐守龜茲。六年秋,班超又率領龜茲、鄯善八國軍隊七萬人攻打焉耆、尉犁、危須三國,誘殺焉耆王廣、尉犁王泛,另立為三國國王。於是西域五十餘國全部歸附東漢。

永元十四年(102年)八月,班超回朝,任尚為西域都護。任尚做官嚴苛,西域諸國又反。延平元年(106年)九月,西域各國起兵在疏勒國攻打任尚。東漢派兵支援,改派段禧為都護,平叛。次年,東漢調回段禧,北匈奴再次占據伊吾盧,擊殺東漢長史索班,攻占北道各地。延光二年(123年),漢安帝派班超之子班勇為西域長史,率軍五百出屯柳中。延光三年(124年)正月,班勇收服鄯善、龜茲、姑墨、溫宿。同時率領各國兵馬進攻車師前國。四年(125年),班勇率領敦煌、張掖、酒泉三郡兵馬和鄯善國兵平定車師後王軍就永建元年(126年)冬,班勇聯合西域兵擊敗北匈奴呼衍王。永建二年(127年)班勇聯合西域兵會同敦煌太守張朗兩路進攻,使焉耆投降。東漢再通西域。殘留在天山的北匈奴仍侵擾漢朝。永和二年(137年)、陽嘉元年(151年)東漢兩次擊敗北匈奴,匈奴勢力完全被漢朝驅除。元嘉二年,西域長史王敬被于闐殺死。永興元年(153年),車師後部王阿羅多起兵反漢。漢靈帝末年,黃巾起義爆發,漢朝完全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