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上西利西亞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上西利西亞
Górny Śląsk波蘭語
Horní Slezsko捷克語
Oberschlesien德語
歷史地區
上西利西亞旗幟
旗幟
上西利西亞徽章
徽章
上西利西亞的位置
上西利西亞的位置
今日的上西利西亞
今日的上西利西亞
坐標:50°26′N 18°02′E / 50.43°N 18.03°E / 50.43; 18.03
國家波蘭捷克
歷史上的首都奧波萊
最大城市卡托維茨
時區CETUTC+1
 • 夏時制CESTUTC+2

上西利西亞捷克語Horní Slezsko;德語:Oberschlesien拉丁語Silesia Superior波蘭語Górny Śląsk西利西亞語Gůrny Ślůnsk[1])位於西利西亞區域之東南部;下西利西亞在西北邊。自九世紀以來,上西利西亞按照時間順序曾經屬於大摩拉維亞波希米亞王國波蘭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普魯士王國以及後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目前上西利西亞被分割給波蘭捷克共和國

1746年的上西利西亞地圖

上西利西亞位於西利西亞高地, 在上奧得河上維斯瓦河之間。上西利西亞工業區總人口是3,487,000人。奧波萊西利西亞切申西利西亞奧地利西利西亞歷史都被歸納為上西利西亞地區。奧波萊西利西亞領土大部分屬奧波萊省

歷史

[編輯]

中世紀

[編輯]
十九世紀上西利西亞徽章

在第9世紀斯瓦托普盧克一世卡林西亞阿努爾夫統治時期,上西利西亞屬於大摩拉維亞公國直到10世紀之後被波西米亞征服。有些早起上西利西亞居民稱作斯林加俄人(Silingae)繼續留下集中在山區。

隨後上西利西亞被波蘭杜克征服,幾百年屬波蘭一部分,但卡齊米日三世在位時期,上西利西亞明確被歸納為非波蘭土地。它在1335年又回到波希米亞王國統治之下。雖然許多城鎮在列格尼卡之役蒙古軍團摧毀, 後來又重建起來。1300年代時新移民到上西利西亞地區因鼠疫的緣故就停止了。拉丁語捷克語德語都在城鎮城市被使用一直到1550年新教改革之後才改用波蘭語。當安斯巴赫公國霍亨佐倫王朝統治上西利西亞地區,大量的西利西亞人改換成為新教徒,後來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藉著耶穌會組織團體又重新引進天主教

普魯士時期

[編輯]

1742年在腓特烈大帝的領導下,普魯士和奧地利爆發了第一次西利西亞戰爭,普魯士擊敗了奧地利,通過《柏林條約》得到了西利西亞的主權。1763年第三次西利西亞戰爭結束後,普奧兩國簽訂《胡貝圖斯堡條約》,最終確立了普魯士最西利西亞的控制。下西利西亞與上西利西亞成為普魯士王國領土。一小部分還屬波希米亞王國之哈布斯堡王朝,稱作「奧地利西利西亞」。

上西利西亞在19世紀初成為工業區,利用其豐富煤炭鐵礦石成為了普魯士人口、工業最為集聚的區域。西利西亞紡織工人起義便是在這種背景下爆發的。

長期以來,普魯士的語言政策非常寬容,並明確提倡以各自的母語進行教學。隨著1871年帝國的建立,文化日耳曼化趨勢開始增強,德語成為學校的通用語言。與波森省波蘭人不同,上西利西亞的波蘭語人口長期不接受波蘭民族宣傳,而是認同德意志國家的概念,並在1871年至1898年的所有國會選舉中始終投票支持天主教中央黨而不是波蘭裔候選人。

雖然大約96%的下西利西亞人說德語,但53%的上西利西亞人將波蘭語作為他們的第一語言。這裡的波蘭語主要包括西利西亞方言,它混合了許多日耳曼語和捷克語的影響。除了這種方言之外,大多數人還以德語作為第二語言,其方言形式是上西利西亞語,它與高地德語的不同之處在於特別硬的喉嚨音和系統性的前圓唇元音的去圓角。

20世紀上半葉

[編輯]
公投地區地圖粉紅色:德國綠色:波蘭 紫色:捷克斯洛伐克(包括沒有投票權的赫盧欽)淺綠色:公投後授予波蘭

橙色:公投後留在德國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東部地區分給波蘭成為「西利西亞自治省」,而西部地區仍屬德意志帝國稱為「上西利西亞省」。從1919年至1921年上西利西亞發起了三次的人民暴動,安娜貝格戰役是在這時候爆發。在上西利西亞的公民投票表決百分之60反對加入到波蘭。德國與波蘭創造之「東西利西亞條約」固定了兩國之邊界、跨邊界之鐵路交通維護、以及其他必要的聯合行動等等 [7],1922年5月15日在日內瓦簽署。6月20日威瑪共和國把上西利西亞東部地區割讓給波蘭成為「西利西亞自治」一部分。

1945年以後幾乎所有上西利西亞都成為波蘭領土,根據1945年波茨坦會議之決定,大多數講德語人口被新波蘭政府驅逐,這些被驅逐出來的德國人從上西利西亞、下西利西亞東波美拉尼亞格但斯克但澤)、東普魯士等地區被運送回德國

戰後初期

[編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5年紅軍占領了上西利西亞。戰爭造成的損失是有限的。除了赫盧欽地區扎奧爾傑(1938年被波蘭接管,1939年被德意志第三帝國接管並歸還捷克斯洛伐克)外,上西利西亞最初由波蘭管理,根據國際法也屬於波蘭的一部分自1990年以來。與下西利西亞不同,上西利西亞工業區的人口沒有因種族和經濟原因而發生大範圍的驅逐,因為許多居民都會說雙語。此外許多上西利西亞人擁有煤炭和鋼鐵行業短期內無法替代的專業資格。任何通過或多或少嚴格的波蘭語測試並被歸類為「原住民」的人都有權留下來。被歸類為(僅)講德語的上西利西亞人,如果他們在重要行業工作,也有權留下來。最終大約40%的上西利西亞人口(下西利西亞的人口超過90%)被驅逐。直到今天,德國少數民族仍然存在在上西利西亞,特別是在奧波萊和卡托維茲周圍,他們既沒有被驅逐,也沒有遷徙。

共產主義時期

[編輯]

從1945年起,上西利西亞的剩餘人口,無論是德語人口還是波蘭語人口,都不得不忍受波蘭政府的歧視。波蘭政府的目標是「重新波蘭化」上西利西亞人,並宣稱他們是「日耳曼化的波蘭人」。在公共生活、教堂、學校以及私人生活中使用德語都被禁止。為了避免與德語接觸,上西利西亞的任何居住區都沒有將德語作為外語教授。因此德語的練習只能秘密進行。由於年代久遠,一到三代人沒有機會學習祖先的母語。使用包含許多源自德語的單詞的波蘭-西利西亞方言也遭到了反對。身份證上沒有註明國籍,而是寫著:「國籍:波蘭人」,儘管有「語言知識」部分,其中德國血統的人一般都會註明「波蘭人、德國人」。直到1988年,在被禁止43年之後,上西利西亞的安納貝格才首次再次舉行德語彌撒,儘管這仍然是非法的。

主要城鎮

[編輯]

(所有城鎮都在波蘭除非有另說明;根據1995年人口數字)

卡托維茲
俄斯特拉發
格利維採

參考

[編輯]

相關文獻

[編輯]
  • H. Förster, B. Kortus(1989) 《克拉科夫與上西利西亞的社會地理問題》("Social-Geographical Problems of the Cracow and Upper Silesia Agglomerations"), Paderborn.(Bochumer Geographische Arbeiten No. 51)
  • Krzysztof Gwozdz(2000)《上西利西亞在地理教科書的形象, 1921年-1998年》("The Image of Upper Silesia in geography textbooks 1921-1998"), in: Boleslaw Domanski(Ed.), Prace Geograficzne, No. 106, Institute of Geography of the Jagiellonian University Kraków. pp. 55-68
  • Rudolf Carl Virchow. "在上西利西亞報斑疹傷寒報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848年) Am J Public Health 2006;96 2102-2105.
  • Excerpted from: Virchow RC. 《公共健康和流行病學文集》(Collected Essays on Public Health and Epidemiology). Vol 1. Rather LJ, ed. Boston, Mass: Science History Publications; 1985:204–319.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這個名稱被使用在西利西亞維基百科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和各種西里網站例如:
    http://www.gornyslonsk.republika.p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http://sport.nowiny.pyrsk.com/artikel.php?tymat=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http://ponaszymu.co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http://www.slunskoeka.pyrsk.com/menu.htm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 ^ Georg Hassel. Statistischer Umriß der sämmtlichen europäischen und der vornehmsten außereuropäischen Staaten, in Hinsicht ihrer Entwickelung, Größe, Volksmenge, Finanz- und Militärverfassung, tabellarisch dargestellt; Erster Heft: Welcher die beiden großen Mächte Österreich und Preußen und den Deutschen Staatenbund darstellt. Verlag des Geographischen Instituts Weimar. 1823: 34 [2023-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8) (德語). Nationalverschiedenheit 1819: Polen - 377,100; Deutsche - 162,600; Mährer - 12,000; Juden - 8,000; Tschechen - 1,600; Gesamtbevölkerung: 561,203 
  3. ^ Paul Weber. Die Polen in Oberschlesien: eine statistische Untersuchung. Berlin: Verlagsbuchhandlung von Julius Springer. 1913 (德語). 
  4. ^ Kalisch, Johannes; Bochinski, Hans. Stosunki narodowościowe na Śląsku w świetle relacji pruskich urzędników z roku 1882 (PDF). Śląski Kwartalnik Historyczny Sobótka (Leipzig). 1958, 1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0-02-01). 
  5. ^ Paul Weber. Die Polen in Oberschlesien: eine statistische Untersuchung. Berlin: Verlagsbuchhandlung von Julius Springer. 1913: 27 (德語). 
  6.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0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7. ^ Cf. Deutsch-polnisches Abkommen über Ostschlesien (Genfer Abkommen)[永久失效連結]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