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CHih-See Hsie/修士大司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An archimandrite wearing his full habit, holding his pastoral staff, and minimally vested in an epitrachelion and epimanikia. His mitre is on the table to his right.

修士大司祭希腊语ἀρχιμανδρίτης罗马化:archimandritēs)头衔主要用于东正教会东仪天主教会,其本意指高一级的修院院长(abbot,东正教中作hegumenos,希腊语ἡγούμενος,为动词“领导”的过去分词形式),由主教委任以监理数个“普通的”修院院长及修院,亦能由某些特为重大及显要之修院的院长委任。

此头衔亦可纯用作荣衔,与任何实际僧院无涉,授予神职人员以作对其于教会之服事表达尊敬感谢的记号。此种特殊之尊敬记号仅授予司祭中之已发独身誓愿者,亦即为修道士者。而杰出的已婚神职人员则可获授首席司祭之头衔。

历史[编辑]

此词脱胎自希腊语:首部分自ἀρχιarchi-出,意为“最高的”,或自ἄρχωνarchon出,意为“统治者”;次部分则自μάνδραmandra出,意为“围圈”或“畜栏”等,全词用以表示某名“僧侣”。此用法可参照称“教会会众”为“羊群”之例。

是头衔于5世纪时得普遍使用,然其在寄予爱比法之一封信件中即有提到,缀于爱比法作品《反异端》[注 1](约375年)之前。不过帕拉狄乌斯所作《劳苏斯历史》(拉丁语Historia Lausiaca)或可证此头衔于4世纪已普遍使用,如加于圣帕科缪名下者。

若修院之监事权移至另一主教性质的神职人员即大司库(英语:the Great Sakellarios,或言Sacristan),此“修士大司祭”之头衔即成为一荣衔,加于重要之修院的院长名下,此时可对比普通之修院院长即“hegumenos”。

Kiev Metropolis[编辑]

初,此衔有时作附加头衔用:例如1174年之抄本中提及基辅洞窟修道院的修院院长坡旅甲(俄语:Поликарп Печерский罗马化:Policarp Pecherskij)时称其为“修院院长修士大司祭”(英语:Hegumen Archimandrite

于俄罗斯之使用[编辑]

修士大司祭之牧杖,亚美尼亚19世纪之物件

1764年俄罗斯正教会对其修院进行规范,将诸修院各列入三等级中之一等,只授予主理第一、第二等修院的修院院长以修士大司祭之头衔。第三等修院的修院院长则以“hegumen”称呼。

修院院长及修士大司祭之职责并无二致。然于时课英语Canonical hours#Byzantine Rite usage中修院院长着简单的斗篷(英语:mantle希腊语μανδύας),而修士大司祭之斗篷则饰以仪礼文本。[需要解释]修士大司祭同时着主教冠并携牧杖(英语:pateritsa)。

俄罗斯正教会一般只从其修士大司祭队伍中选拔主教

于希腊之使用[编辑]

修士大司祭为已发修士誓愿的司祭,且理论上位列可得委任为主教之行列中。居于五大牧首区中由东正教会所辖四大牧首区之属灵管辖下的教会一般要求如此之修士司祭在晋升修士大司祭等级前获得神学之大学学位。如其司祭于其余学术领域如人文学科或科学等方面获得杰出成就,则此要求有时可不必满足。

于西方之使用[编辑]

不承修院院长职责的修士大司祭得有称呼为“极可敬的修士大司祭”(英语:The Very Reverend Archimandrite),而承修院院长职责者则以“最可敬的修士大司祭”(英语:The Right Reverend Archimandrite)称呼。

The word occurs in the Regula Columbani (c. 7), and du Cange gives a few other cases of its use in Latin documents, but it never came into vogue in the West; yet, owing to intercourse with Greek and Slavonic Christianity, the title sometimes appears in southern Italy and Sicily, and in Croatia, Hungary and Poland.

参考文献[编辑]

注释[编辑]

  1. ^ 这是后世的拉丁文翻译,其原文名为Panarion,意为“药箱”。

文内引注[编辑]

延伸阅读[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