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林高志/沙盒10

坐标25°02′22″N 121°31′08″E / 25.039551°N 121.518895°E / 25.039551; 121.518895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马偕纪念医院
Mackay Memorial Hospita
File:马偕纪念医院 3 1 01546.jpg
全衔
马偕纪念医院
简称
{{{abbreviated_name}}}
成立日期
1912年12月26日
解散日期
受托经营医疗机构
其他附设机构
登记地址
邮递区号
代表人
胡志彊牧师(董事长)
www.chimei.org.tw
{{{footnotes}}}
马偕纪念医院院史馆入口

马偕纪念医院( Mackay Memorial Hospita),源自1880年马偕博士于淡水创建台湾北部第一所西医院—“偕医馆”,1911年宋雅各医师提议将医疗中心由淡水迁到台北,并为纪念马偕博士将偕医馆扩建正名为马偕纪念医院。 1912年12月26日马偕纪念医院于举行落成典礼。1918年6月因受第一次大战影响,停办达六年之久。1925年1月1日于台北市中山北路2段92号重开马偕纪念医院。1999年3月9日台北院区第三期医疗行政大楼落成。不久于16楼设立“院史馆”, 典藏马偕博士于淡水创“偕医馆”,及各地布道行医的珍贵古文物。 [1]

沿革[编辑]

1872年3月9日马偕博士由沪尾(淡水)登陆,随即展开传道医疗生涯。6月1日,马偕博士在他的寓所开始为人诊疗。1879年3月15日马偕博士购置医院土地,并于次年(1880年)运用美国一位同姓的马偕船长遗孀,为纪念丈夫所捐款美金三千元建立了偕医馆,这是台湾北部第一间西式医院。该医院的建立,使台湾民众受惠无穷,如今该建筑物仍完整存在原址。 1884年8月5日中法战争爆发,法军炮击基隆港,10月1日法舰队在淡水港口炮击淡水,民众与士兵死伤不少。在危险困境中,马偕博士于偕医馆收容许多伤兵,此为台湾第一次展开类似红十字会之救伤工作。这一所基督教小医院继续不断地维持其工作约二十年之久,直到1901年6月2日马偕博士逝世,才暂时关闭。 [2]

1905年11月3日,宋雅各医师/牧师(Dr. and Rev. J. Y. Ferguson)夫妇抵淡水,隔年(1906)停诊已五年的偕医馆,在宋医师手中重新恢复医疗传道的工作。 偕医馆的声望逐渐普及到每一角落。为因应实际的需要,宋医师与宣教师吴威廉牧师积极计划医院未来的发展。 1911年秋天,宋医师提议将医疗中心由淡水迁到台北(即中山北路总院的现址),并将医馆命名为“马偕纪念医院”,以纪念马偕博士一生之伟大行迹与其宣教事业。同年,烈以利姑娘(Miss Isabel Elliot)来台,随即成立护理部,担任护士长,并开办“看护妇学”负责训练护士。台湾北部最早的护士,大都是此时期训练出来的。位于台北市中山北路的马偕纪念医院扩建于1912年12月26日落成,宋雅各医师为首任院长。 [1]

历史精神[编辑]

宁愿烧尽,不愿锈坏 马偕纪念医院院徽是由代表医疗之“红十字”与“焚而不毁”的图案所构成,焚而不毁的图案源自旧约圣经故事,即上帝以野地的荆棘燃烧却不焚毁的记号,让摩西产生敬畏之心,接受上帝呼召,历经艰困,完成带领以色列百姓脱离埃及人奴役的命运。 [2]

使命及愿景[编辑]

以耶稣基督爱人如己、关怀弱势之精神,提供民众身、心、灵全人之医治,以达成医疗传道之宗旨。

成为最受弱势族群信赖的医学中心。成为投入最多资源从事偏远地区医疗传道工作之基督教医院。成为“服务品质”口碑第一的医院。成为生物医学研究重镇。成为医事与健康照护各职系训练之标竿体系。

诚实正直,谦逊怜悯。爱人如己,关怀弱势。宁愿烧尽,不愿锈坏。创新卓越,永续发展。 [3]

重要成就[编辑]

马偕纪念医院在台湾有许多首创的事迹,医院能持“人家不愿做的事,我们为爱的缘故愿意不计代价去承担”的信仰精神,对医院有情-认同、对人有爱-付出、对上帝有信-委身。 秉持医疗传道的使命,马偕纪念医院总能开风气之先,率先注意到病人需求,如:

  1. 1965年创设协谈中心,发展“生命线”、“平安线”电话协谈,平均每年提供1.1万人次抒发情绪及接受辅导,进而于1969年创立东南亚第一处“自杀防治中心”,同时注重“自杀者遗族”的情绪治疗,获得世界自杀防治协会的肯定。
  2. 1979年成立全台第一个新生儿加护病房。
  3. 1987年于医疗资源贫乏的台东设立分院。
  4. 因重视癌末与重症病人末期的安宁照护问题,在1990年代结合民间团体的力量,成立安宁照顾基金会,2000年也成功促成《安宁缓和医疗条例》顺利通过。
  5. 2006年推动急重症安宁疗护,2008年发展第二代安宁病房研发创新各类疾病安宁照顾;为避免病人因为缺乏社会资源的支持而失去医疗的机会。
  6. 与民间团体配合成立儿童烫伤基金会、早产儿基金会,帮助病人及其家庭度过艰难的病程,给予心灵及医疗方面的协助。
  7. 马偕纪念医院于安宁疗护的努力已达二十年,服务超过12600人次。
  8. 积极参与国家卫生政策,善尽社会责任:配合政府政策进行癌症防治成果绩优,在多项诊疗品质认证及防治计划评核中屡获佳绩。
  9. 针对儿虐、艾滋、烫伤、早产儿、性侵及家暴等特殊个案,提供各种会谈与心理咨商、经济补助与转介服务;为善尽医疗中心之紧急救护责任。
  10. 承接新北市卫生局感染症医疗防治体系H5N1流感防治演习,设置全国第一个户外最大医疗救护站。 [3]

未来展望[编辑]

当今的马偕并未以成为医学中心而自满,作为具有百年历史的教会医院,马偕纪念医院素以医疗传道,强调身、心、灵之全人医疗,为创院一贯之使命与宗旨。马偕医院将积极发挥医学中心的功能,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照护:

  • 一、提供重、难症医疗服务,以成为服务品质口碑第一的医院:

本院注重急重难症医疗服务,为台北市三家重度急救责任医院之一,急诊服务量为全国医学中心前两名。在急重难症业务逐年增加之同时也注重医疗品质,医院层级设有病人安全委员会与医疗品质管理委员会统筹全院性品质管理计划及病人安全活动,下设十二个工作小组负责持续性品质改善。

  • 二、提升全国医疗水准,带动社区医疗,以成为最受弱势族群信赖的医院:

致力于社区营造,与七十多家医疗院所建教合作,并与淡水、新庄、三重等社区医疗群建构双向转诊合作,建立整体性、连续性疾病治疗与个案管理模式,并辅导淡水社区医疗群通过全国品质辅导访查指标。 照顾弱势族群为本院重视之社会承诺构面策略目标,倾力提供偏远地区医疗服务,如巡回医疗、卫教及驻诊、紧急医疗救护、协助地方政府医疗资源不足等。

  • 三、落实全人照护之医学教育与研究,以成为住院与实习医师信赖的标竿医院:

医学教育向来为本院重要发展目标,除了专业教育外,更涵盖医疗伦理与法律、医病沟通技巧、医疗品质、实证医学、病历写作、临床技能测试、病人权利与隐私等。

  • 四、创新研发,带动医疗科技发展,以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重镇:

医学研究与创新研发乃是医疗健康科技发展之基石,本院依不同研究主题下设二十个研究组,并首创国内医学中心唯一育成中心,多项申请专利通过,在无国家资源挹注与外部医疗环境日益艰困的今日,本院在研究创新所获致的成果实属难得。

  • 五、善尽社会责任,配合医疗政策,以作为投入最多资源于偏远地区的医学中心:

积极投入山地离岛偏远地区医疗服务,如新竹尖石、台北县瑞芳与金山等。在参与紧急医疗体系运作方面,不论是办理救护员到院实习、线上医疗指导训练、举办紧急灾害应变及急救能力教育训练等均成绩斐然,并获台北县政府指定为核灾教育训练之负责医院与新兴传染病优先转介之疾病防治专责医院。

  • 六、提升国际医疗地位,参与国际医疗活动,提供国际医疗援助,以符合创新卓越、永续发展之核心价值:

制订各类参与国际学术活动、进修与攻读学位之规则与奖励办法,并接受包括基里巴斯、斐济、日、韩等十国政府或医疗单位委托,接纳各职系医事人员。 见实习医学生、短期见习实习医师等到院临床进修。先后派遣医疗团赴泰国、基里巴斯、斐济等友邦进行持续性、定期性医疗援助,并积极参与马尔代夫水灾等短期紧急医疗支援。 [4]

相关各医疗等机构[编辑]

  • 台湾基督长老教会
  • 马偕纪念医院
  • 牛津学堂
  • 马偕医学院
  • 马偕医护管理专科学校
  • 台湾神学院
  • 新北市私立淡江高级中学
  • 纯德女中
  • 真理大学 [4] [5]

相关医疗单位[编辑]

  • 马偕台北总医院
  • 马偕淡水分院 ;新北市淡水区民生路45号1楼。 [6]
  • 马偕新竹分院;新竹市光复路2段690号。[7]
  • 马偕台东分院 ;台东县台东市长沙街303巷1号 [8]
  • 马偕儿医中心

事件[编辑]

马偕前董座刘伯恩[编辑]

马偕前董座刘伯恩等10人,2017年间以“马偕”名义设立3间公司,遭告发背信罪,经北检调查后,于2019年8月1日获不起诉;但台湾基督长老教会总会却于2018年间,在假处分期间拔掉刘伯恩董座,刘伯恩事后提起董事会决议无效诉讼。北院2月11日开庭,刘伯恩表示,一切都过去了,希望能和马偕和解,互相撤告。 [5]

院史馆图集[编辑]

参见[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林, 高志. 勸善七十年. 台北: 个人. 2019-4: 345. ISBN 978-957-43-6492-3. 
  2. ^ 吴, 永华. 馬偕在宜蘭. 台中市: 白象文化. 2016-11: 152. ISBN 978-986-358-408-7. 
  3. ^ 马偕纪念医院. 馬偕紀念醫院. 马偕纪念医院. 2020-7-2 [2020-7-2] (中文). 
  4. ^ 吴, 永华. 馬偕在淡蘭古道. 台中市: 白象文化. : 146. ISBN 978-986-358-688-3. 
  5. ^ 罗志华. 遭拔馬偕醫院董座提告!劉伯恩嘆「都過去了」盼和解:司法已還我清白. ETtoday新闻云. 2020年02月11日 [2020年07月11日].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