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基金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财团法人精神健康基金会
Mental Health Foundation
成立时间2001年
创始人胡海国
刘俊杰
类型非政府组织
法律地位基金会
地址
服务地区全球
目标脑科学知识、精神疾病早期发现、精神障碍者关怀
网站www.brainlohas.org

财团法人精神健康基金会,是台湾一个旨在推广科学知识以及精神健康促进非营利组织 [1]。由台大医院精神科胡海国教授 [2]。及企业家刘俊杰等人创立,以普及科学知识、精神疾病早期发现[3]、精神障碍者关怀[4]为宗旨。由于社会大众对精神疾病常有偏见,该基金会提出“保养头脑、免于烦恼”[5]口号,旨在说明脑功能障碍为各种精神疾病的主因。提倡“筑心、筑脑、筑我”、“精神乐活”等做为拓展精神健康之道[6],以心理健康促进为导向,强调应该实践健康生活、照顾保护头脑,提升精神健康、预防精神疾病。该基金会活动为脑科学展览、精神健康调查、大众演讲、精神健康志工(或称为精神健康种子)训练等。

重要活动[编辑]

  • 脑科学教育巡回展
该基金会邀集朱迺欣、杜永光、李宇宙、花茂棽、邱铭章、邱丽珠、洪兰曾志朗、郭钟金等学者专家共同策划,于2004年开始于台湾各地进行脑科学教育巡回展。巡回展以“脑的美丽境界”为主题,做为催生建造台湾第一座脑科学博物馆的起步。[7]
由2002年开始以精神健康指数量表对台湾社区民众用电话抽样进行问卷调查,包含心身健康、生活掌握、个人价值与家庭功能四层面,分析影响因素[8] ,公开发表调查报告,做为社会之精神健康状况的参考指标。
以认识脑构造、脑功能、常见精神疾病症状、精神病患关怀为训练主题[9],号召志工参与精神健康推动、照护自我健康、关怀亲友邻居、免除精神困扰。

台湾精神健康日[编辑]

世界卫生组织为提高全世界对卫生及健康工作的关注,将每年的4月7日订为世界卫生日。每年于该日公布一个宣传主题,世界各国则共同以此主题举行相关活动,呼吁人们重视此健康议题。2001年世界卫生日即是以精神健康为主题,提出“停止歧视,勇于关怀”(Stop Exclusion,Dare to Care)[10]为口号,强调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及主动关怀精神疾病患者。

每年的10月10日则是由世界心理卫生联盟所定之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各国同样于当日进行各种促进精神健康的宣导,呼吁民众重视精神健康。

精神健康基金会于成立年即2001年起,以每年12月份的第3个星期六做为“台湾精神健康日”,并于当日天举办“精神健康嘉年华”[11],邀请台湾民众参与活动,提醒民众应该得定期自我检测精神是否健康。

精神健康指数[编辑]

一种测量精神健康状况的统计指数,系使用精神健康基金会胡海国教授等学者所设计的问卷量表,以抽样调查方式施测。精神健康指数区分为“心身健康”、“个人价值”、“生活掌握”、“家庭健康 ”四个层面,各层面分数以100分为最高分,四项分数总合的平均数即为精神健康指数的整体得分。该指数可以用来呈现某个族群社区国家之中民众的精神健康状况是否良好。与快乐星球指数国民幸福总值的概念相同,可以做为国民生活幸福感的指标。

2002年起,精神健康基金会持续对台湾民众进行精神健康指数调查,历年精神健康指数如下表。

年份 心身健康 个人价值 生活掌握 家庭健康 整体得分
2004年 80.4 76.3 78.4 85.7 80.6
2006年 81.6 79.9 82.3 87.2 82.6
2008年 79.2 76.3 79.7 85.6 80.1
2009年 81.0 78.6 81.5 87.7 82.2
2010年 82.3 78.5 83.8 87.4 83.0
2012年 79.3 78.9 81.6 87.9 81.6
2014年 80.9 80.5 84.2 86.9 83.0
2016年 81.3 78.1 80.8 86.0 81.5
2018年 81.0 80.8 80.8 88.6 82.9
2020年 83.9 79.4 82.0 87.7 83.3

历年精神健康调查主题如表列:

年份 主题
2004年 影响精神健康的社会因素
2006年 结束生命念头与行为
2008年 性与亲密关系
2009年 金融海啸冲击
2010年 生育态度与少子化
2012年 心理韧性
2014年 孤寂感
2016年 社会资本
2018年 宗教寄托
2020年 孤寂感、疫情影响

思觉失调症[编辑]

某些精神疾病在初期阶段,会出现思想混乱和感觉异常的情形,因症状轻微,易被忽略,误以为只是生活适应困难、暂时的情绪忧郁、容易紧张,或是注意力不集中,未能就医。2006年,由精神健康基金会及台大医院精神科医疗团队提出“思觉功能障碍”一词,[12]以利早期侦测精神疾病和早期介入治疗英语Early intervention in psychosis

于2014年中,精神健康基金会与台湾精神医学会[13]及中华民国康复之友联盟[14]等团体共同推动下,卫生福利部正式宣布将精神分裂症更名为“思觉失调症”[15],国内的教科书、医院的疾病诊断,以及社会福利使用的名称,也都将更改为“思觉失调症”。依据精神健康基金会的调查发现,在台湾2014年听过“思觉失调症”的人大约为25%,2016年为37.7%。

对此类的病状,在香港所使用的名词为思觉失调,意即精神病的早期征兆。日本则是改用“统合失调症”,来取代原本的精神分裂症,以降低对精神病患的污名化。

心脑操练[编辑]

精神健康基金会董事长胡海国教授于2006年首先提出的概念。从脑的特质及生活实际体验为基础,主张平时应保养头脑、锻练脑力。大脑有可塑性,但脑也有其限制(有限性),了解脑的特性后,于日常生活充实经验、锻炼大脑回路、强化韧性。当面对逆境时,即能承受压力、展现复原力英语Psychological resilience。透过“心-脑”操练累积智慧,且能关怀他人、丰富人生。

这些方法使用实际生活中,即为“心脑操练”。胡海国教授历年的论述整理集结之著作为“心脑操练-人生新主张”。

心脑治疗[编辑]

将心脑操练的方法,发展成为医疗可应用的模式,即为“心脑治疗”。将脑神经科学的理论,转化为临床医疗可运用的法则,教导就医患者及家属,了解脑力有限、应保养头脑(脑的有限性)”。并依患者差异给予个别建议,符合其个人生活与疾病状况、确实可行、可持续使用(操练)的指导建议。“心脑治疗”经由学习、改变(脑的可塑性)、经验累积,促成症状改善

参考文献[编辑]

  1. ^ 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網站. [2010-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8). 
  2. ^ 心腦操練 精神樂活 胡海國醫師的部落格. [2013-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04). 
  3. ^ 精神健康風向球. 精神健康基金会. [2010-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11). 
  4. ^ 走出心靈煉獄-精神障礙者需要的關懷與協助. 公共电视文化事业基金会,CH13公共电视网页,发现希望,第廿五集. [2010-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2). 
  5. ^ 胡海国. 保養頭腦,免除煩惱. 健康世界,月刊. 2001, 190: 95–97. 
  6. ^ 心腦操練、優築生命. 2010智慧巡礼:脑与心智科学的生命教育讲座(02/27~07/31,)科技大观园,网页. [2010-10-27]. [永久失效链接]
  7. ^ 腦的美麗境界. 精神健康基金会. [2010-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3). 
  8. ^ 杨聪财, 李宇宙, 林乔祥, 丘彦南, 胡海国. A Survey of the Taiwan Mental Health Index,臺灣精神健康指數調查. 台湾精神医学. 2006, 20 (2): 104–115. 
  9. ^ 腦的美麗境界科學導覽志工. 科学志工,网页. [2010-10-22]. [永久失效链接]
  10. ^ Stop Exclusion - Dare to Care. WHO,World Health Day,2001,网页. [2010-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02). 
  11. ^ Brain LOHAS 精神健康嘉年華. StreetVoice街声,网页. [2010-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9). 
  12. ^ 思覺功能障礙. 认识思觉障碍学习网. [2011-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7). 
  13. ^ 台灣精神醫學會. [2014-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30). 
  14. ^ 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 [2014-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6). 
  15. ^ 思覺失調症支持聯盟. [2014-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5).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