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习庶吉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教习庶吉士,又称领教习事,为中国清代官职之一。

清朝科举制度,每科殿试之后,除了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翰林院编修,另外设立教习庶常馆,二甲、三甲进士中取优秀者点选成为庶吉士入馆学习”(“馆选”),进入翰林院庶常馆分别学习满文、汉文。三年后考试,称为“散馆”。

每届馆选之后,吏部按例疏请简用大臣二人,为教习庶吉士领教习事,至散馆时解任。清初由内阁学士充任,有时有侍读等官员出任。后规定翰林院掌院学士兼任。康熙六年(1667年)以工部尚书陈元龙充任,从此尚书侍郎、内阁学士都可充任成为定制,称为大教习,为带职充任制职位,品等依照原本官职。原则上教习庶吉士须同为翰林出身,但有例外以非翰林出身之干练大员充任,如阿桂英廉和珅

小教习由掌院学士选派,始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雍正年间停止,乾隆后又恢复。教习期间,大小教习之下还有侍读侍讲负责训导课业,另派编修检讨二人负责膳食。

参见[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 《清史稿》卷一百十五,志九十,职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