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叙事实践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麦克·怀特

叙事实践(或叙事治疗,Narrative Practice/Narrative Therapy) 是心理治疗的一种理论,根植于后现代及社会建构理论,以一种合作且非病理化的方法从当事人角度理解问题而非专家角度理解。其主张将问题和人分离,尊重而不指责,视人们为自己生活的专家[1],叙事实践假设人们具有许多技能、能力、价值观、承诺、信仰和能力,而这些将帮助人们改变与影响他们生活的问题的关系[2]。叙事实践的对谈过程并不着重于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各种问句协助人从已知而熟悉的问题故事(Problem story)中找出似有还无(absent but implicit)的期望故事(Preferred story)[3]。 叙事工作者认为自我身份认同受价值观所影响,而价值观又受故事所影响[4],所以通过探索价值观的历史故事,找出人的希望、梦想、承诺、目的等[5],与“人”共同撰写关于自我身份认同的新叙事

叙事实践的理论和技巧[编辑]

叙事实践由麦克·怀特(Michael White)及大卫·艾普斯顿(David Epston)于1970到1980年代建立[6],最初的相关文献常见于澳洲家庭治疗期刊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7]。叙事实践受女性主义、社会学、人类学、后结构主义等多方面的人文哲学影响[4],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正义取向的治疗性对话,试图协助人们为自己发声,挑战影响人们生活的主流论述。虽然叙事的工作理论被归类为家庭治疗领域,但其理论应用并不局限于心理治疗咨商,许多实践者在社区、教育、儿照等领域中都有应用叙事的概念进行社会工作教学,并为减低治疗一词带有的问题意涵、降低对谈过程的权力不等,故称之为叙事实践[8]

叙事治疗在多年的发展下发展出以下的知识或技巧:麦克以地图的隐喻发展出多个咨商过程中的探索文本,包括外化对话、重写对话、重组会员对话、定义性仪式、突题特殊意义事件对话、鹰架结构等等[9];而大卫除了提供了叙事实践的背景哲学,亦发展出治疗性文件[6]、局内人见证、生命宝藏[4]等。至于叙事实践于咨商的历程,吉姆·度法和劳拉·蓓蕊思以三幕剧的形式,建立了叙事实践的历程结构[10]

叙事实践的精神[编辑]

大卫登伯勒(David Denborough)从卢旺达应对创伤的团体经验中,将叙事实践的精神写成宣言,以表达在实践叙事的过程中应有的态度。

《叙事实践故事讲述权利宣言(草案)》[11]

第一条     每个人都有权利以自己的说话和词汇来定义其所面对的经验和问题。

第二条     每个人都有权利以其经历及和其他人的关系为背景来理解自身的生活。

第三条     每个人都有权利邀请他们重要的人参与从创伤中重新夺回自己生活的过程。

第四条     每个人都有权利免于被创伤和不公平引起的问题内化,将问题视为自己的缺陷。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

第五条     每个人都有权利让他们回应创伤的方式得到肯定。没有人在面对创伤时是被动接受的牺牲品。人们总是在回应。人们总是在抗议不公。

第六条     每个人都有权利让他们的生存技巧和智慧得到尊重、尊敬和认可。

第七条     每个人都有权利知道并体会到他们在困难中所学可以为处于相似情况的他人作出贡献。

第八条     每个人都有权利掌控自己的故事,例如和谁分享以及如何分享。故事拥有者的安全必须为首要考量。(2013年5月8日由缅甸的一群女性附加。)

外化对话[编辑]

怀特认为,寻求治疗的人相信,他们遇到的困扰反映自身或他人的问题,问题一定在于自己、他人或关系的某种本质与特性,人们相信问题是内在的。而分离实施(dividing practice)、科学化分类和正常化诊断,都会促成个人将问题内化,形成做成负面的自我认同(problem identity)。外化对话的目的是将问题客观化,使人和问题切割,让人能好好审视问题本身,弱化问题对人的影响。[9]

针对外化对话,怀特提议定位图探索的概念,包括以下四个类型[9]

  1. 协调出独特且接近真实经验的问题定义
  2. 绘制问题影响地图
  3. 评估问题行为的效应影响
  4. 为评估辩护

事实上,外化对话不只针对“问题”,举凡情绪、人际关系、文化与社会行为等都可以利用外化对话探索对人的影响[5],其目的在于将内化的自我认同分离,而这亦是叙事实践的主要精神,“人不等于问题,问题才是问题。”

参考资料[编辑]

  1. ^ What is Narrative Therapy?. The Dulwich Centre. [2023-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9) (澳大利亚英语). 
  2. ^ About. Narrative Therapy Centre. [2023-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1) (美国英语). 
  3. ^ 秦安琪. 重新詮釋人生風景. 台湾: 张老师文化. 2021. ISBN 9-789576-939563. 
  4. ^ 4.0 4.1 4.2 Marsten, David; Epston, David; Markham, Laurie. Narrative Therapy in Wonderland: Connecting with Children's Imaginative Know-How.. New York (N.Y.): W. W. Norton & company. 2016. ISBN 978-0-393-70874-5. 
  5. ^ 5.0 5.1 黄素菲. 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 台北: 心灵工坊文化事业. 2018. ISBN 9-789863-571032. 
  6. ^ 6.0 6.1 麦克.怀特; White, Michael; 大卫.艾普斯顿; Epston, David. 故事,知識,權力 敘事治療的力量. 心灵工坊. 2018-04-16 [2023-08-01]. ISBN 978-986-357-117-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1) (中文(台湾)). 
  7. ^ Heath, Travis. Inspirited Contemporary Narrative Therapy. Reimagining Narrative Therapy Through Practice Stories and Autoethnography. New York: Routledge. 2022-05-16: 205–261. ISBN 978-1-003-22654-3. 
  8. ^ Re-Authoring. What is narrative practice?. Re-Authoring Teaching. 2015-08-18 [2023-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1) (美国英语). 
  9. ^ 9.0 9.1 9.2 怀特, 麦克. 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 台湾: 张老师文化. 2008. 
  10. ^ Jim, Duvall; Laura, Beres. Innovations in Narrative Therapy: Connecting Practice, Training, and Research. W. W. Norton & Company. 2011. ISBN 978-0393706161. 
  11. ^ Dulwich. Narrative Therapy Charter of Story-Telling Rights by David Denborough. The Dulwich Centre. 2014-08-16 [2024-06-24] (澳大利亚英语). 

参见[编辑]

相关理论[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