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国防部泰源感训监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原国防部泰源感训监狱,简称泰源监狱,是台湾白色恐怖时期国防部对“叛乱犯”执行徒刑监狱之一,位于今台东县东河乡北源村32号,1962年竣工启用。1970年发生“泰源事件”后,中华民国国防部改将“叛乱犯”集中至台东县绿岛乡监禁,1973年结束关押政治犯而仅管理一般军事犯的监狱,并更名为“国防部泰源监狱”。原址几经变迁,现为“法务部矫正署泰源技能训练所”。

历史[编辑]

1953年,台东县绿岛乡的台湾省保安司令部新生训导处发生狱中再叛乱案,涉案人员包含叛乱、感化及匪俘等三类政治犯,中华民国国防部事后检讨,提出“叛乱犯”应专设监狱的提案,总统府于1957年4月核准此案。国防部规划后,于1960年8月向总统府呈报,基于台东县东河乡泰源村的公有地,位于群山环抱中,仅一隧道与外界相通,对外形成半隔离状态,适合兴建特种监狱。同年9月,总统府同意后军方即动工兴建,并于1962年竣工启用。国防部也核定自同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泰源感训监狱的临时编组,并于5月16日正式成立。1963年2月改成正式编制,隶属国防部并受军法局督导,典狱长少将官阶。[1][2]

1962年,泰源感训监狱成立后,国防部提出“叛乱犯移拨军监接管实施计划”,先接收500名新生训导处的新生,其余的343名新生则移监军人监狱。同年7月,泰源感训监狱筹备工程竣工后,从8月开始接收人犯,新生训导处的移拨作业一直至1966年6月,“叛乱犯”大多已迁移至此。[3]:47-48 1970年2月,泰源感训监狱发生政治犯江炳兴等人抢夺卫兵枪支、倡导台湾独立的“泰源事件”。[4] 事件过后,国防部提出检讨报告以及改进措施,计划将“叛乱犯”集中至台东县的离岛乡-绿岛监禁管训,总统府也于该年7月核定,将泰源感训监狱第二、三期工程款移做兴建绿岛新的监狱使用,1972年绿岛感训监狱完工。4月23日,军方将泰源感训监狱170名政治犯移监至绿岛。[5] 1973年9月,国防部将泰源感训监狱改成一般军事犯监狱,10月16日更名为“国防部泰源监狱”,正式结束收押政治犯的任务。1974年,国防部再将泰源监狱搬迁至台南县,并更名为“国防部台南监狱”。原址几经变迁,现为“法务部矫正署泰源技能训练所”。[3]:70-74

编制与管理[编辑]

依1963年的正式编组,泰源感训监狱设有正、副典狱长,下设政治室、第一科、第二科、医务所及电台等单位。政治室负责思想控制,政工官主管思想教育,每星期安排一天政治犯思想教育课程。保防官监控政治犯行为举止,记录监房各种情况,以维护监房安全,且允许政治犯投稿赚钱,但稿件都需保防官审查。第一科是行政科,负责一般行政事务,如生产队即由其管理,设有科长、监狱官、人事官、行政官、文书官、资料管理官、经理补给官、预财官,以及13名士官、4名士兵。第二科负责管理监房,5名监狱官必须掌握每位政治犯基本资料,必要时与30名监护士检查监房是否有刀、武器等违禁品,以确保监房安全。医务所则由主任、军医官、牙科医官各1名及3名士官组成。电台有无线电通信官、无线电机务官各1名。此外,负责监狱外围安全的违警卫连,由附近部队轮调驻守,每个哨站有两个卫兵防守,大多由台籍义务役士兵担任。[2]

泰源监狱分成仁监、义监,每监走廊两侧各有20多间押房,外役的押房在前面的3-5间,后面则为一般押房,两者差别在于外役的房门可以自由出入。[4] 监狱初期管理较为松散,除无期徒刑无法外役,其余受刑者都能申请外役监,并分成监狱围墙内工作的内外役,如菜园重菜、医务室配药;以及围墙外工作的外外役,如上山砍柴、种树、养猪等,由狱方管理人员带队,并于午后回监。[6] 泰源感训监狱的政治犯与新生训导处相同都要接受政治教育,不同处在于每星期只有一次小组讨论时间,分高、中、初级组,政治犯就指定题目陈述己见。政治犯们不因省籍而分群,反而是依政治立场而分成台独民主派和共产派,不同派别常会相互对立。[7]

参见[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原國防部泰源感訓監獄」. 不义遗址数据库. [2023-05-10]. 
  2. ^ 2.0 2.1 谢英从. 〈戰後臺灣東部地區政治犯監獄成立始末研究〉. 《台湾文献》. 2019-12, 70 (4): 200-203. 
  3. ^ 3.0 3.1 陈进金. 《空間.記憶.歷史:戰後東臺灣的政治監獄》. 新北: 稻香出版社. 2021. 
  4. ^ 4.0 4.1 陈仪深. 認同的代價與力量:戒嚴時期台獨四大案件探微》. 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9: 183–207. 
  5. ^ 陈仪深主持. 〈綠島人權紀念園區「綠洲山莊(八卦樓)文史資料調查研究」成果報告〉. 台中: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文资总管理处筹备处. 2007: 2–4. 
  6. ^ 赖亮郡主持. 〈搶救台東歷史:「泰源監獄事件」口述歷史與研究結案報告〉. 台东: 台东县政府. 2009: 25–26. 
  7. ^ 柯旗化. 《臺灣監獄島:柯旗化回憶錄》. 高雄: 第一出版社. 2008: 182–186.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