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好礼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傅好礼

大明太常寺少卿
籍贯 顺天府固安县
字号 字伯恭
出生 生年不详
顺天府固安县
逝世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
顺天府固安县
出身
  • 万历二年甲戌科同进士出身

傅好礼(?—1613年),伯恭顺天府固安县(今属河北省)马庆里人。明朝政治人物,万历甲戌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

生平[编辑]

万历元年(1573年)癸酉科顺天府乡试第一百三十三名举人。万历二年(1574年)联捷甲戌科进士,授陕西泾阳县[1]知县[2]治最,升监察御史巡按浙江,又改巡按山东。不久,因病请归。

此后,朝廷召为光禄寺少卿,改太常寺少卿。因上疏抨击神宗征税苛政,被贬山西大同府广昌(今涞源县)典史。到任后不久即请归,家居十五年后卒。天启年间,追赠太常寺卿。《明史》有传。[3][4]

事迹[编辑]

傅好礼任泾阳县知县,爱民礼士,有古代循吏之风。任内修葺官署、文庙、学宫,并延请邑人魏恭襄纂修县志。

傅好礼任职御史时,曾陈述时政,请求限制游宴,禁止私自操练兵马,并取消外戚世封,皆切中时弊。又上《崇实》、《杜渐》等疏,言辞恳切直率。

巡按浙江期间,适逢饥荒,好礼动用孥银二万两,留漕精米二万石赈济灾民,并上书请罪,得到神宗宽恕。

巡按山东期间,泰安州同知张寿朋本应贬职,被文选郎谢廷采用为永平府推官,号称“州同知六品,而推官七品”。好礼弹劾其不合制度,谢廷采因此被罚停俸,张寿朋则改调。

万历年间,征税官员四处搜刮,天下多有不满。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冬,有奸民张礼等冒充官吏,纠集百十人分别占据近京要地,勒索民间财物,有人不给即殴打致死。时任太常寺少卿的傅好礼议论此害时写道:“自朝鲜用兵,畿民富者贫,贫者死,思乱已久,奈何又虐征。国家纵贫,亦不当头会箕敛,括细民续命之脂膏;况奸徒所得千万,输朝廷者什一耳,陛下何利为之。”上奏入宫,四日未报,于是再次疏请。神宗大怒,传旨降其职三级,离任职。大理寺卿吴定上疏求情。神宗更加震怒,将好礼贬为大同广昌典史,调至边境。好礼虽被贬,神宗终于命令缉拿张礼等二十八人入狱,其害方除。

注释[编辑]

  1. ^ 《明史》误作泾县。
  2. ^ 《泾阳县志·卷五》:傅好礼,北直固安人。万历初以进士任。爱民礼士,有古循吏风,更勤修葺官署、文庙、学宫,一时改观。请邑人魏恭襄作县志。升工部主事,民立祠祀焉。
  3. ^ 明史·卷237》:傅好礼,字伯恭,固安人。万历二年进士。知泾县,治最,入为御史。尝陈时政,请节游宴,停内操,罢外戚世封,止山陵行幸,又上崇实、杜渐诸疏。语皆剀直。巡按浙江。岁大侵,条上荒政。行部湖州,用便宜发漕折银万两,易粟振饥民。改按山东。泰安州同知张寿朋当贬秩,文选郎谢廷采用为永平推官,谓州同知六品,而推官七品也。好礼驰疏劾其非制,廷采坐停俸,寿朋改调。好礼寻谢病归。召进光禄少卿,改太常。时税使四出,海内骚然。二十六年冬,奸民张礼等伪为官吏,群小百十人分据近京要地,税民间杂物,弗予,捶至死。好礼极论其害,因言:“自朝鲜用兵,畿民富者贫,贫者死,思乱已久,奈何又虐征。国家纵贫,亦不当头会箕敛,括细民续命之脂膏;况奸徒所得千万,输朝廷者什一耳,陛下何利为之。”奏入,四日未报,复具疏请。帝大怒,传旨镌三级,出之外。大理卿吴定疏救。帝益怒,谪好礼大同广昌典史,定镌三级,调边方。言官复交章论救,斥定为民。既而帝思好礼言,下其疏,命厂卫严缉,逮礼等二十八人诏狱,其害乃除。好礼之官,未几,请急归。家居十五年卒。天启中,赠太常卿。
  4. ^ 《固安县志·卷七上》人物志·名臣

参考资料[编辑]

  • 清·张廷玉等 撰《明史
  • 清·陈崇砥 陈福嘉 撰 咸丰九年版《固安县志》刻本
  • 清·葛晨 撰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泾阳县志》刻本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明史卷二百三十七》,出自《明史
官衔
前任:
翟廷楠
陕西西安府泾阳县知县
万历初上任
继任:
萧汝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