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净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净肉佛教术语,指没有看见、没有听可信人说、也不怀疑是为自己而杀死的肉类。《律藏》规定,佛教出家众不能为己主动索求“美食”(如,肉、鱼以及乳、酪、石蜜等)[1],而在化缘所得的食物之中,若食物含有肉类,则必须是三净肉才允许食用。另外也禁止一些古代印度社会普遍不食用的肉,如蛇(龙)肉、象肉、马肉等。

目前,南传上座部佛教仍按照《律藏》的传统规定,允许僧侣食用三净肉。汉传佛教按照《大般涅槃经》、《梵网菩萨戒经》等,认为素食是其优良传统,维持和推崇素食,即使是三净肉,出家僧侣也不食用[2]藏传佛教无素食习惯,但不反对素食,另举出清辨《中观心要》的注解作为若食三净肉并无过失的例证[3]

楞严经》中出现了五净肉之说,加上自然死亡和鸟兽杀死的残余。

律藏记载[编辑]

佛教律藏对于饮食有种种规定,在其律制中又将食物的型态加以区分,一种称为正食(Bhojanīya,意为主食,义净称啖食、《十诵律》作食),另一种为非正食(Khādanīya,意为副食品,义净称嚼食、《十诵律》作啖),谷物制成的干粮等食品,还有,这些称为正食[4][5]

若依照食物的精致粗劣程度区分,一种称为美食(或称好食、美好食),另一种为麁食(又称恶食、麁恶食),生酥熟酥醍醐乳制品胡麻油芥子油末杜迦英语Madhuca longifolia油、蓖麻油兽油食用油石蜜糖制品,鱼和肉,含有这些称为美食[6]

在《律藏》中,释迦牟尼制定戒律,要求僧人不杀生,不为己主动索求“美食”[1],禁制十种可恶肉(或称作十种不净肉),但开许三净肉,遮止三不净肉。杀生十恶之首,在家居士应当持五戒,其中不杀生是首戒,世人都不应为供养僧人而杀生[7]。律制规定僧人不可食“可恶肉”(不净肉),各律藏所说种类有异,但大抵包含人之肉,可作国王军队的象、马之肉,旃陀罗才会食用的狗肉,似龙的蛇肉,以及万兽之王的狮子之肉等[8][9][10]。这些古代印度社会普遍不食用的肉,食之为世所机嫌,故律藏禁止僧人食用。对于普遍食用之肉,则立下三净肉之制,没有见到为自己而杀,没有从可信之人处听闻为自己而杀,不怀疑其人会为自己杀的肉类,即是三净肉,与此相违背的肉类即是三不净肉。

三净肉规定[编辑]

如《四分律·药揵度》规定:

又如《五分律·食法》有相同的规定:

戒律要求,屠杀者杀生时心怀的目标食肉者,只要含摄到某持出家戒之人,此人就不可明知其为己杀而仍食用此肉,比如祭祀时屠杀而得之肉,目标食用者为在场的所有人,在场的僧众不可食。在《大毘婆沙论》的理论中,在杀生场所卖肉或食肉,属于杀生恶业后起[11]

是否见闻到屠杀场面,不是触犯戒律与否的要素,在赤铜鍱部善见律毘婆沙》中,在不见、不闻、不疑[12]之后,还有见得食、闻得食、疑得食等更细化的规定:

《四分律·药揵度》[13]和《五分律·食法》[14]等都记载了制定此戒律的因缘。佛教的律藏称:耆那教信众师子将军听闻佛陀的到来,于是到市场买肉置办美食供养佛教僧众。耆那教沙门听闻此事,就在街巷宣扬唱言,说师子将军叛师无义,又为佛教僧众杀生而供养。师子将军对佛陀说绝无杀生之事,佛陀相信师子将军的话,不疑有为己杀,允许僧众食用师子将军买来的肉,并建立三净肉的律制。

上座部佛教的观点[编辑]

根据马哈希尊者,佛教设立三净肉,是因为食用“非三净肉”的肉类,缺乏悲心,并且可能为了供养僧人而导致进一步地杀害行为,但是可允许三净肉。耆那教认为若食用“非三净肉”的肉类,需承担一半杀害的业果,这个观点和佛教不合[15]

根据班迪达尊者,上座部佛教不认为“吃素能助禅修者更快或更容易见到法”,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如佛陀所教的方式进食,思惟食物的不净,不去执著任何的食物。不一定得吃素才能修行”[16]

南传佛教僧团中,普遍不奉行素食,但有些僧人自愿素食,如在缅甸第六次结集担任大会主席的袅将尊者(Nyaungyan Sayādaw)[17],和汉传大乘不同的是,这并非僧团戒律,也非强制要求。

大乘佛教的观点[编辑]

大乘佛教中的如来藏学派,其经典,如《楞伽经[18] 和《大般涅槃经[19] 等,都主张佛陀释迦牟尼后期已经制断肉,完全素食。《文殊师利问经》则称“以众生无慈悲力,怀杀害意”,所以在《大云经》、《指鬘经》、《楞伽经》等制断食肉。若能不怀害心、大慈悲心,则食肉无罪过。

汉传佛教受《楞伽经》、《涅槃经》、《梵网菩萨戒经》等影响,认为三净肉是最终过渡到素食的权宜之法[20][2],出家僧侣通常完全素食,不食三净肉。梁武帝汉传佛教僧人通行素食的转变中起了重要作用,现代汉传佛教僧人都是素食的。佛教的五戒要求不杀生,但对于饮食,除了远离饮酒之外,没有特别规定;若受梵网经菩萨戒,则有禁食肉类和五辛的规定。

通常认为藏传佛教在蒙藏地区因地理环境关系,高原地不长庄稼,缺乏食物,且高原气候寒冷,人需要更多热量及高营养价值食品以维持生命,所以不推行素食。另外,根据达赖喇嘛的说法,在大乘经藏中有未禁止三净肉者,也有像《楞伽经》那样完全禁止者,另举出清辨《中观心要》的注解作为若食三净肉并无过失的例证[3]

一些著名藏传僧人鼓励素食。达赖喇嘛于2005年宣布自己已开始素食,并鼓励西藏青年开展素食的风气。

注释与引用[编辑]

  1. ^ 1.0 1.1 《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佛在王舍城。尔时有诸白衣来诣僧坊,问诸比丘:“僧有几人?”诸比丘言:“僧有若干人。”诸白衣言:“我等明日尽请众僧,顾临薄食。”六群比丘语言:“汝若与我乳、酪、酥、油、鱼、肉者,当受汝请。”诸人答言:“当须假贷、市买办之。”语已,各还其家,或假贷不果,或市买不得,明日食具已办,唱言时到。众僧着衣持钵,往诣其家就坐而坐,行水下食。六群比丘言:“何以无有乳、酪、酥、油、鱼、肉?”答言:“假贷不果,市买不得。”六群比丘便倒钵而去。诸白衣咸作是言:“此等不得美食,倒钵而去!为是国王?为是大臣?夫出家者,为求解脱,乞食趣足;而今云何反著美味?无沙门行,破沙门法!”诸长老比丘闻,种种呵责,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六群比丘:“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今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到白衣家求乳、酪、酥、油、鱼、肉者,波逸提。”后诸比丘得诸美食,不敢啖;或啖已,出罪悔过。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若不索美食,自得而啖,犯波逸提者,无有是处。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到诸白衣家,求如是美食:乳、酪、酥、油、鱼、肉。若得啖,波逸提。”有诸病比丘,医教食美食,诸比丘言:“佛不听我索,云何可得?”作是念:“佛听我索此食者,病乃得差。”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今听病比丘索美食。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诸家中有如是美食:乳、酪、酥、油、鱼、肉。若比丘,无病为己索,得食者,波逸提。”若为病比丘索,若从亲里家、若知识家索,皆不犯。”
  2. ^ 2.0 2.1 印顺. 教制教典與教學 關於素食問題. 
  3. ^ 3.0 3.1 达赖喇嘛. 達賴喇嘛文集6 (PDF). 以菩萨经藏而言,有未禁止、但也有完全阻止的。如《楞伽经》完全禁止食肉,大乘佛教中泰半要食素的,当然这不能一概而论。阿阇黎清辨在《中观心要》中讲过,若食三净肉并无过失,清辨有讲,来源可能是《中观心要》的注解,《中观心要》讲到“彼时不住彼”时,有做过三净肉的解释。 
  4. ^ 四分律·九十单提法》:“食有二种,正食、非正食。……正食者,饭、𪎊、干饭、鱼及肉。……佉阇尼食者,从根食乃至细末磨食。(蒲阇尼)食者𪎊、饭、干饭、鱼及肉。奢耶尼食者,酥、油、生酥、蜜、石蜜。”
    《萨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云何佉陀尼(Khādanīya)?佛听诸比丘啖九种佉陀尼:叶佉陀尼、花佉陀尼、果佉陀尼、胡麻佉陀尼、油佉陀尼、面佉陀尼、糖佉陀尼、根佉陀尼、石蜜佉陀尼。……云何含消(或作奢耶尼食)?含消有五种,世尊听诸比丘服,谓酥、油、蜜、糖、醍醐。……云何蒲阇尼(Bhojanīya)?有五种,世尊听诸比丘啖乌陀那(翻梵语:译曰乌陀那者饭,odana)、贵摩、沙曼陀、若鱼、肉等,是名蒲阇尼。”
    《十诵律》:“啖(Khādanīya)法者,佛听九种啖:根啖、茎啖、叶啖、磨啖、果啖、胡麻啖、石蜜啖、白蜜啖,啖时勿令大作声,是名啖法。含消法者,佛听四种含消:酥、油、蜜、石蜜。比丘含是四含消时,应作是念:“我以治病因缘故含,不为美味。”是名含消法。食(Bhojanīya)法者,佛听食五种食:饭、𪎊、糒、鱼、肉。比丘食是食,应生厌心,为存身命故,念莫堕数数食、别众食。又作是念:“受残食想。”是名食法。”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世尊以是因缘告阿难陀曰:“有五种珂但尼食(是嚼啮义也),若食不成足食。云何为五?谓一、根,二、茎,三、叶,四、花,五、果。食此五时不成足食。有五种蒲缮尼食(是含啖义也),食成足食。云何为五?一、饭,二、麦、豆饭,三、𪎊,四、肉,五、饼,啖此五时名为足食。”《南海寄归内法传》:“律云“半者蒲膳尼,半者珂但尼”。蒲膳尼以含啖为义,珂但尼即啮嚼受名。半者谓五也。半者蒲膳尼,应译为五啖食,旧云五正者,准义翻也。一饭、二麦、豆饭、三𪎊、四肉、五饼。半者珂但尼,应译为五嚼食,一根、二茎、三叶、四花、五果。其无缘者若食初五,后五必不合飡。若先食后五,前五啖便随意。准知乳、酪等非二五所收,律文更无别号,明非正食所摄。若诸面食竖匙不倒,皆是饼、饭所收。”
  5. ^ 圣严. 律制生活. 正食,亦名啖食,它的梵文原名叫作蒲膳尼或称蒲阇尼(Bhojanīya)……此处所说正食,若以现代的名词解释便是主食……非正食,亦名嚼食,它的梵文叫作佉阇尼,又叫佉陀尼,又叫珂但尼(Khādanīya)……总之,非正食即是今人所称的副食品,无非是包括了蔬菜瓜菓之类的东西,甚至可说,除了主食以外的所有食品,都可列入佉阇尼中去。 
  6. ^ 《萨婆多毘尼毘婆沙》:“所以名美食者,以价贵故、以难得故、以愈(愈)病故。”
    《善见律毘婆沙》:“恶食者,不得好食。”
    大毘婆沙论》:“如说:‘我弟子中,大迦叶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问:何故尊者薄矩罗,简去妙食,而食麁者?答:意乐力故,有情意乐不同,随所意乐而食,不可责其所以。……有说:美食,必因害多生命,断百千头,在于地上,以多身份,血肉所成,愍彼有情,是故不食。……问:如所说,薄矩罗简去妙者,为初即不受?为受已弃之?设尔何失?若初即不受,云何名受行次第乞食杜多行者?若受已弃之,云何不损坏施主施物?答:应言初即不受。问:若尔,云何名受行次第乞食杜多行者?答:彼尊者,得天眼愿智,将乞食时,先观何方何村邑、里巷,唯有麁食,知已便往,次第行乞。”
    巴利律藏》:“如是者,美味之食”者,“酥”者,牛酥或山羊酥或水牛酥等……“生酥”者,此等物之生酥也。……“油”者,胡麻油、芥子油、末杜迦英语Madhuca longifolia油、蓖麻油、兽油也。“蜜”者,蜂蜜也。“砂糖”者,由甘蔗制作。“鱼”者,行于水中者也。“肉”者,谓其为净肉之肉。“乳”者,牛乳,或山羊乳,或水牛乳等……“酪”者,此等之酪也。”
    《善见律毘婆沙》:“乞九种美食:一乳(巴 khīra,梵 kṣīra),二酪(巴/梵 dadhi),三生酥(巴 navanīta,梵 nāvanīta),四熟酥(巴 sappi,梵 sarpis),五油(巴 tela,梵 taila),六蜜(巴/梵 madhu),七石蜜(巴/梵 phāṇita),八肉(巴 maṃsa,梵 māṃsa),九鱼(巴/梵 maccha),是名九种。”
    大般涅槃经》:“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云何如来称赞鱼、肉为美食耶?”“善男子!我亦不说鱼、肉之属为美食也,我说甘蔗、粳米、石蜜、一切谷麦及黑石蜜、乳、酪、苏(酥)、油,以为美食。””
  7. ^ 高僧法显传》:“中国寒暑调和,无霜雪,人民殷乐。……举国人民,悉不杀生,不饮酒,不食,唯除旃荼罗。旃荼罗,名为恶人,与人别居,若入城市,则击木以自异,人则识而避之,不相搪揬。国中不养,不卖生口,市无屠店及沽酒者,货易则用贝齿,唯旃荼罗、渔、猎师卖肉耳。”
  8. ^ 四分律·药揵度》:“尔时,世尊在波罗奈国,时世谷贵,乞食难得,时诸比丘乞食不得,往至象厩乞,时,彼有鬼神信敬沙门者,即令象死,于彼得象肉食之。世尊慈念,告诸比丘,此是王之兵众,若王闻者,必不欢喜,自今已去,不应食象肉。……此是王之兵众,若王闻者必不欢喜,自今已去,不应食马肉。……此龙有大神力,有威德,……自今已去,不应食龙肉。……往旃陀罗家,于彼得狗肉食之,诸比丘乞食,诸狗憎逐吠之。……自今已去,不得食狗肉,若食,得突吉罗。……不得食人肉,若食,偷兰遮,及余可恶肉,不应食,若食,突吉罗。”《四分律·毘尼增一》:“有五种肉,不应食,肉、肉、肉、肉、毒虫兽肉,是为五;复有五,师子肉、肉、肉、肉、肉。”
    五分律·食法》:“从今,食肉不问,犯突吉罗。若食人肉,偷罗遮。有诸比丘食象肉,波斯匿王象死,辄送诸鬼神,以沙门食象肉故,便杀诸象,比丘使净人,取肉持还。诸居士见,讥呵言:‘此沙门释子,无肉不食,过于鵄乌,云何啖此不净臭秽,来入我家,无沙门行,破沙门法。’……从今,食象肉,突吉罗;马肉,亦如是。诸比丘,食师子肉、虎肉、豹肉、熊肉,诸兽闻气,遂杀比丘。……从今,食此四种肉,突吉罗。诸比丘,食狗肉,诸狗闻气,随后吠之。……从今,食狗肉,突吉罗。……今诸比丘,食蛇肉,或能是龙,伤害比丘。……从今,食蛇肉,突吉罗。”
    巴利律藏》:“诸比丘!不得食人(巴 manussa)肉,食者堕偷兰遮。……诸比丘!不得食象(巴 hatthī)肉,食者堕恶作。……诸比丘!不得食马(巴 assa)肉,食者堕恶作。……诸比丘!不得食狗(巴 sunakha)肉,食者堕恶作。……诸比丘!不得食蛇(巴 ahi)肉,食者堕恶作。……诸比丘!不得食狮子(巴 sīha)肉,食者堕恶作。……诸比丘!不得食虎(巴 byaggha)……豹(巴 dīpi)……熊(巴 accha)……鬣狗(巴 taraccha)肉,食者堕恶作。”
  9. ^ 十诵律》:“从今日不应啖人肉、人脂、人血、人筋。若啖,犯偷兰遮。啖人骨,无罪。……佛故在波罗奈国。是时饥饿乞求难得,象大疫死……诸比丘持去,余比丘问:“此何肉?”答言:“象肉。”诸比丘种种因缘诃:“何以名比丘,佛未听啖象肉而啖?”……佛种种因缘诃诸比丘:“何以名比丘,啖象肉?若梵摩达王闻沙门释子啖象肉心不喜。何以故?象是官物故。”佛种种因缘诃已,告诸比丘:“从今不应啖象肉、象脂、象血、象筋。若啖,得突吉罗罪。若啖象骨,无罪。……佛种种因缘诃诸比丘:“何以名比丘,啖马肉?若梵摩达王闻沙门释子啖马肉心不喜。何以故?马是官物故。”佛种种因缘诃已,告诸比丘:“从今马肉不应啖,马脂、马血、马筋、马骨。若啖,得突吉罗罪。”……佛种种因缘诃诸比丘:“何以名比丘,啖狗肉?汝等若至贵人边、若贵人来看汝,若闻沙门释子啖狗肉,则弃舍汝去,汝如旃陀罗。”佛种种因缘诃已,语诸比丘:“从今不应啖狗肉、狗脂、狗血、狗筋、狗骨。若啖,得突吉罗罪。”……佛种种因缘诃责:“云何名比丘,啖蛇肉?若诸龙闻沙门释子啖蛇肉心不喜。何以故?蛇龙类故。”佛种种因缘诃已,语诸比丘:“从今不应啖蛇肉、蛇脂、蛇血、蛇筋。若啖,得突吉罗罪。若啖蛇骨,无罪。”……又问:“师子皮肉血筋,得食不?”佛言:“一切不得啖食。”……不净鸟兽肉不应食,若食突吉罗。燕肉不应食,若食突吉罗。鵄鹫鸟等肉不应食,若食突吉罗。虾蟆肉不应食,若食得突吉罗。水蛭不应食,若食得突吉罗。……佛言:“乌肉不得啖。若啖得突吉罗罪。”……诸比丘种种因缘呵:“云何名比丘,啖大乌肉、鹫肉、鸿肉、婆娑秃枭、角鵄、阿罗等肉?佛所不听。”呵竟白佛,佛言:“不得啖如是等肉,一切啖死尸鸟肉,皆不得啖。若啖得突吉罗罪。”……佛言:“云何名比丘,啖豺肉,豺肉狗肉无异。从今日不得啖豺肉。若啖得突吉罗罪。”……佛言:“骡马何异?从今日不得啖骡肉。若啖得突吉罗罪。”……佛言:“猕猴似人肉,与人肉何异?若啖得突吉罗罪。”
    《萨婆多毘尼毘婆沙》:“本此人民饥馑,食狗肉、蛇肉、人肉种种杂肉,以是故有诸罗刹恶鬼入国作诸变异。王问:“何故有此?”答曰:“云人民饥馑,食啖种种不清净肉,有此灾异。”王寻立制,不听食此诸不净肉,兼立种种礼仪法限。……不净肉者,狗肉、恶鸟肉等也。”
    《萨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一切不净肉不得食,得食人肉不?”“不得食。”“食者得何罪?”“犯偷罗遮。”“除人肉,余不净肉得食不?”“不得食。云何不净肉?谓、蛇、虾蟆、乌、鹊、白鹭。如是等肉不得食,食者突吉罗。””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若乌、鵄、雕、鹫、白鹭、鸺鹠、象、马、龙、蛇、猕猴、犬、狢、食尸禽兽,并不应食。若皮是不净,其肉筋骨亦皆不净(《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又诸象、马、师子、虎、豹、豺狼之皮,并不应用”)。不食彪残及以人肉。若食人肉得窣吐罗罪。”《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尔时世尊为长者说微妙法,示教利喜,无数方便演说法已,从座而起,还至本处。集诸苾刍,于大众中就座而坐,告诸苾刍曰:“食人肉者,众所共嫌,于诸肉中,人肉最为臭秽可恶,故苾刍不应更食。若食人肉者,得窣吐罗底也罪。……缘在室罗筏城。时㤭萨罗主胜光大王有第一象,忽然疫死。……佛言:“汝等苾刍!天、龙、药叉、人非人等、国王大臣,于诸苾刍咸生恭敬,云何食啖王家象肉?王若闻时,必作是语:‘由诸苾刍食象肉故,我第一象因此而亡。’遂生讥丑。是故苾刍不应食象肉。若食者,得越法罪。象肉既尔,马肉亦然。”……尔时世尊至天明已,于大众前敷座而坐,告诸苾刍曰:“于昨夜中过初更已,有瞻波龙女……是故诸苾刍不应食龙肉。食龙者,诸天、龙等悉皆嫌贱,消灭善法,非释迦子。是故诸苾刍不应食龙肉,食者得越法罪””《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不畜五种皮,由有过失故……象……马……师子、虎、豹之皮……“虽非此兽是此类皮,得用作不?”佛言:“不得。斯等亦有爪牙力故。”……如世尊说:‘皮非净’者,其肉净不?”佛言:“皮非净者,肉亦非净,乃至筋骨并皆不净。”……时六众苾刍为性好乐多食久眠,晨朝起已瞻视四方,若于人家有火烟起,或于田野见鸟群翔,即往其处而求饮食。时见鹫鸟从空飞下,因即相报俱往其处,收诸自死乌、𪇔、白鹭、鸺鹠、雕、鹫,担负而归……佛言:苾刍不应食诸乌、𪇔、白鹤、雕、鹫之类,如其食者得越法罪……尔时佛在室罗伐城。时属俭年,诸俗人等多食狗肉……佛言:“凡诸苾刍,不应食狗及以鵄鸮,并诸鸟兽食死尸者,咸不应食。若有食者得恶作罪。”……六众苾刍性多饕餮,晨朝遍望观察四方,遥见暗林有诸鹫乌从空飞下,因即相报共往其处,见彼所弃马尾、头、蹄,因相谓曰:“邬波难陀!我今丰足粪扫之物。”遂共收取。……佛言:“汝等苾刍,诸有同蹄之畜、狐、狢等类并不应食。若有食者得恶作罪。”……佛言:“汝诸苾刍!猕猴之貌有类人形,是故苾刍亦不应食。若有食者得恶作罪。””
  10. ^ 摩诃僧祇律·杂诵跋渠法》:“佛住王舍城,时瓶沙王象死,有诸小姓、旃陀罗食肉,诸比丘亦有食者。……从今已后,不听食象肉,乃至象髓亦不听食;听以象牙骨,作钵支衣细结,无罪。……一、肉,二、肉,三、肉,四、肉,五、肉,六、肉,七、鹫鸟肉,八、肉,九、猕猴肉,十、师子肉。”
    大般涅槃经》:“或言如来不听比丘食十种肉,何等为十?人、蛇、象、马、驴、狗、师子、猪、狐、猕猴,其余悉听;或言一切不听。”《大般涅槃经义记》:“十种不净下文自数,人、蛇、象、马、驴、狗、师子、猪、狐、猕猴,是其十也。于此十中不见、闻、疑他为己杀,是故摄入三种净中。生世机嫌,故名不净。”《大般涅槃经疏》:“猕猴似人,蛇似龙,象、马是济国之宝,猪、狗、狐是鄙恶之畜,狮子是兽王,人是己类”
  11. ^ 大毘婆沙论》:“今当显示,十不善业道,根本、加行、后起,三种差别。彼断生命三种者,谓:
    • 若屠羊者,彼先诣羊所,若买,若牵,若缚,若打,乃至命未断,尔时所有不善身、语业,是断生命加行。
    • 若以杀心,正断他命,尔时所有不善身表,及此刹那无表,是断生命根本。
    • 从是以后,即于是处,所有剥皮、断截、支肉,或,或,所起不善身、语表、无表业,是断生命后起。”
  12. ^ 善见律毘婆沙》:“佛言:‘除三疑不食。’云何三疑?一者、见,二者、闻,三者、疑。云何见?见檀越为比丘杀。云何闻?闻檀越为比丘杀。云何疑?疑为比丘杀。若见疑者,云何见疑?比丘从阿兰若处,入聚落乞食,道逢见诸白衣入山行猎,明日聚落作大会,诸比丘于会得肉,心自念言:‘昨日见诸檀越行猎,疑此肉当是为猎得也?’是名见疑,不得食;若檀越言:‘我本为王及自为行猎,不为比丘,大德但食。’若如是者,食无罪。闻疑者,比丘在阿兰若处,闻聚落行猎设会,檀越请比丘食,比丘疑心,若食得罪;若檀越言:‘我自为行猎,不为比丘。’若如是者,食无罪,是名闻疑。若不见、不闻、不疑为比丘杀,如是食无罪。”
  13. ^ 四分律·药揵度》:“时,有私呵将军,是尼揵弟子。……白佛言:‘我今第三,尽形寿,归依佛、法、僧,不杀生,乃至不饮酒,唯愿世尊,受我明日请食。’时,世尊默然受之。时,私呵见佛许已,即起礼佛足而去,于其夜,办具种种美食。……尔时,尼揵子等,往诣离奢住处,举手大哭,称怨言:‘此私呵将军,自杀大牛,与沙门瞿昙,及诸比丘,设饭食,为己杀,知而故食之。’尔时有人,即往私呵所语言:‘当知有诸尼揵子,……’私呵言:‘此,常日夜,为佛比丘僧,作怨家,我终不为命故断众生命。’尔时,私呵将军,以多美饭食,饭佛及比丘僧已,……佛为方便说法开化。”
  14. ^ 五分律·食法》:“佛渐游行到毘舍离,住猕猴江边重阁讲堂。有一将军名曰师子,是尼犍弟子,闻佛世尊来游此城,有大名声,称号如来、应供、等正觉,叹言:“善哉!愿见如是请佛!”即严驾出,遥见世尊容颜殊特,犹若金山,前到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为说种种妙法,乃至苦集尽道,即于座上得法眼净。即从坐起,䠒跪白佛:“愿佛及僧明日顾我薄食!”佛默然受之。将军知佛受已,还归其家敕市买人:“此间所有死肉,莫计贵贱,尽皆买之。”如教悉买,通夜办种种美食,晨朝敷座,自往白佛:“食具已办,唯圣知时。”佛与比丘僧前后围绕往到其家,就座而坐。将军手自下食,欢喜不乱。时诸尼犍闻师子将军请佛及僧,极设肴膳,生嫉妒心,即于街巷穷力唱言:“师子将军叛师无义,今乃反事沙门瞿昙,手杀牛羊而以供养。”诸比丘闻不敢食,师子将军䠒跪白佛:“此诸尼犍长夜毁佛,我今乃至绝命终不故杀。愿敕比丘勿生嫌疑,自恣饱食!”佛即告诸比丘:“随意饱食。”食毕行水,取小床于佛前坐。佛为如前说随喜偈,从坐起去。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有三种肉不得食:若见、若闻、若疑。见者,自见为己杀;闻者,从可信人闻为己杀;疑者,疑为己杀。若不见、不闻、不疑,是为净肉,听随意食。若为比丘杀,比丘及沙弥不应食,听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食;若为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杀亦如之。”
  15. ^ 马哈希尊者《减损经讲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比丘应避免吃三种肉,亦即专程为了你的餐食而宰杀的肉;你明白是为了你而宰杀的肉;此食用肉引起猜疑,它是否曾预定要给你的。有些村庄没有肉贩,一般信徒供养咖喱鸡给来访的比丘是可疑的,除非比丘能除却疑虑,否则不宜食用。食用这三种有疑问的肉不是业的杀害行为,但是根据戒律,那是不道德的,而构成出家人的罪源。
    根据耆那教,一个人吃了兽肉,若他知道,这是为了他的食物而宰杀的,需承担一半杀害的业果,这个见解和佛教观点不合。但是知道这动物是为你而宰,吃了显示缺乏悲心,并且可能正为了你而导致进一步的地杀害行为。所以,比丘不宜吃那种肉使他猜疑,是为了他、或为了另一个比丘、或为了僧伽而宰杀的任何供养肉品。
  16. ^ 班迪达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解脱道上》:在此,我想谈论一下“素食主义”。有些人认为吃素才是道德的。在上座部佛教里,并没有“吃素能助禅修者更快或更容易见到法”的思想。佛陀并未完全禁止“吃肉”。提婆达多曾要求佛陀立下戒律禁止食肉,但佛陀思考了这事的利、弊后,回拒他的要求。在佛陀时代,一般人们吃菜也吃肉。比丘必须依托钵而食,他们没辨法知道哪一家吃素,哪一家不是。而且,他们必须接受在家众所给与的任何食物。如果佛陀立下这条戒律而禁止肉食,这将会影响比丘们的修行。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如佛陀所教的方式进食,思惟食物的不净,不去执著任何的食物。不一定得吃素才能修行。
  17. ^ 戒喜尊者. 馬哈希尊者傳 (PDF). 袅将尊者终其一生是个素食者,而马哈希尊者虽然严格说来不是素食者,但他考虑到鸡、鸭的蛋暗示有血有肉的胚胎,因此也不吃蛋。 
  18. ^ 《大乘入楞伽经》卷6:“《象胁》与《大云》,《涅槃》、《央掘摩》,及此《楞伽经》,我皆制断肉。”
  19. ^ 大般涅槃经 (大乘)(卷第四):“ 迦叶!我从今日制诸弟子,不得复食一切肉也。”
  20. ^ 法苑珠林·食肉部》:“此之一教亦有权实。言权教者。据毘尼律中。世尊初成道为度麁恶凡夫。未堪说细。且于渐教之中说三种净肉离见闻疑不为己杀。鸟残自死者。开听食之。先麁后细。渐令离过。是别时之意。不了之说。若据实教。始从得道至涅槃夜。大圣殷勤始终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