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Waylon1104/原创条目4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哈瑙战役
第六次反法同盟的一部分

《哈瑙战役》,奥拉斯·韦尔内
日期1813年10月30-31日
地点50°07′59″N 8°55′01″E / 50.1331°N 8.9169°E / 50.1331; 8.9169
结果 法国胜利
参战方
法兰西第一帝国 法兰西第一帝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兵力
  • 第一天:17,000人[1]
  • 第二天:30,000人[2]
43,000人[3]
伤亡与损失
1,000-5,000人 9,000-10,000人

哈瑙战役(法语:Bataille de Hanau)发生于1813年10月30日至31日,是第六次反法同盟期间的一场战役。拿破仑一世统帅的法军部队在试图撤回法国时,遭遇了由卡尔·德·弗雷德指挥的巴伐利亚-奥地利联军。法军先遣部队在第一天的战斗中倚靠着德鲁奥的炮兵部队与骑兵部队,迫使联军撤回哈瑙。第二天,法军的增援部队攻占了哈瑙。

这场战役是拿破仑在德意志地区的最后一战,他在扫清障碍后于11月7日返回巴黎。弗雷德糟糕的部署是这场战斗中最大的胜负手,让人数处于劣势的法军取得重要胜利。

背景[编辑]

拿破仑于1812年发动的征俄战争以惨败告终,仅有10万人成功撤离俄罗斯,曾经冠绝欧洲的“大军团”遭到毁灭性打击[4]。在俄罗斯帝国陆军越过奥得河后,普鲁士王国瑞典王国撕毁了与法国的盟约,联合俄国与英国对法宣战[5]。法军经过漫长的重组后,于1813年4月大致将新军组建完毕[6]。同年5月,拿破仑在吕岑战役包岑战役两战击败联军。联军在两场血腥失败后开始犹疑,与拿破仑于6月2日签订停战协议。拿破仑在停战期间试图解决其枯竭的骑兵部队与人力,而联军则试图解决其糟糕的战略形势[7]。8月2日,奥地利帝国在停火协议期间加入了对法战争,联军在讨论后组建了三个军团,分别为普鲁士元帅格布哈德·冯·布吕歇尔指挥的西里西亚军团、瑞典王储卡尔·约翰指挥的北方军团、奥地利元帅施瓦岑贝格亲王指挥的波希米亚军团。[7]

停火协议结束后,拿破仑于1813年8月27日的德累斯顿战役以13.5万人击败联军21.5万人的部队,给予其近四倍的伤亡损失[8]。但法军随后因兵力问题遭遇了一连串的失败,于10月被迫撤退至莱比锡[9]。10月16日至19日,法军与联军在莱比锡战役中交手,法军在联军的重压被迫撤退,并有约三万人因撤退路线被炸而被俘[10]。拿破仑于10月23日抵达埃尔福特,在25日再度启程[11]。法军的行军速度快于联军追击的速度,并在过程中击退普鲁士骑兵的突袭。拿破仑下令继续向西南方向撤退,计划穿过金齐希河谷抵达美因茨,于28日遭遇试图阻拦的巴伐利亚军[2]

战前调动[编辑]

巴伐利亚王国于10月8日加入反法同盟[12],巴伐利亚将军卡尔·冯·弗雷德受命率领巴伐利亚军向美茵河进军,以阻断拿破仑的后方。他的部队得到奥地利陆军的增援,总人数达到43,000人[2]。10月27日,弗雷德接收到波希米亚军团司令施瓦岑贝格亲王的指示,提到一支法军部队正向此地进军[2]。由于西里西亚军团司令布吕歇尔与施瓦岑贝格亲王都预估拿破仑将从北线经科布伦兹返回法国,联军高层都将即将到来的法军视为一支虚弱的部队[13][14]。弗雷德在预估他将面对一支18,000到20,000人的部队后,于10月27日派遣福尔克曼将军前去占领金齐希河谷的隘口。同时,他派遣雷希贝格伯爵率领巴伐利亚第一师(约10,000人)前往弗兰克福[2]。10月28日,弗雷德主力部队的先锋攻占了哈瑙[15],他将在城市前的兰博伊树林阻击法军[2]

弗雷德在10月29日开始在兰博伊森林前部署阵地,他的部队纪律高且有充沛补给,与混乱且缺乏补给的法军部队相反[15]。他将共14个营、由巴伐利亚第二师与部分部队组成的右翼部署于金齐希河的两岸。在中央部队,他将巴伐利亚第三师分为两列,并在兰博伊树林中埋伏了3,000名散兵,该部队共有9个营与四个骑兵中队,还有两个火炮连在山丘支援。他在左翼部署了大量骑兵、猎兵与28门火炮,并由门斯多夫巡逻队支援,主要由奥军组成[16]

在联军部署部队的同时,拿破仑盖尔恩豪森附近的伊森贝格城堡过夜,并在29日夜晚收到侦查部队的情报[17]。拿破仑根据情报规划了作战计划,维克托元帅将负责位于金齐希河的左翼,麦克唐纳元帅将向中央进军,以支援右翼的老近卫军与更右翼的南苏蒂卫队骑兵军,勒菲弗-德斯努埃特的骑兵师则被部署于北边地带。法军的作战目标为清扫兰博伊森林中的散兵部队,包围巴伐利亚军的左翼,将敌军赶出金齐希河谷,让大部队得以向弗兰克福进军。同时,卡萨诺瓦的骑兵部队将掩护无法投入战斗的法军部队向北撤退[17]

双方部队[编辑]

联军[编辑]

巴伐利亚将军卡尔·冯·弗雷德

哈瑙战役中的联军部队由一个巴伐利亚与一个奥地利组成,最高指挥官为巴伐利亚将军卡尔·菲利普·冯·弗雷德。部队总数超过42,000人,其中包括33,000名步兵与9,000名骑兵[18]

巴伐利亚军由弗雷德本人亲自指挥,由15,000名步兵、3,000名骑兵与60门火炮组成,共编成两个步兵师、一个骑兵预备队与一个炮兵预备队。第二步兵师(8个、14门火炮)由贝克尔斯将军指挥,第三步兵师(8个、12门火炮)由拉莫特将军指挥。骑兵预备队分为三个旅,分别为比雷格旅、埃尔布拉赫特旅与迪茨旅。32门火炮组成的炮兵预备队则由科隆将军指挥[18]

奥地利军由约翰·马里亚·菲利普·弗里蒙特将军指挥,由18,000名步兵、6,000名骑兵与34门火炮组成,共编成两个步兵师与一个预备师。第一师(17个、4门火炮)由巴赫将军指挥,第二师(7个、8门火炮)由特劳特贝格将军指挥,预备师(24个骑兵中队、18门火炮)由什普莱尼将军指挥[18]

法军[编辑]

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

哈瑙战役中的法军部队因在先前的莱比锡战役中遭受重创,存在大量不满编的队伍。

战斗[编辑]

初步交锋[编辑]

哈瑙战役的双方部署

10月30日上午8点,法国将军亨利·沙尔庞捷3,000人的部队开始在哈瑙城前的树林边缘与巴伐利亚将军拉莫特的散兵部队交火[19]。法军方面,让-路易·迪布勒东率领的2,000名散兵与奥拉斯·塞巴斯蒂亚尼率领的胸甲骑兵在战斗开始后不久抵达战场。塞巴斯蒂亚尼发动数次骑兵冲锋,将巴伐利亚散兵赶回自身的战线。法军第二重骑兵师也向联军阵线发动冲锋,但被联军炮火逼退。两军在树林区域不断交锋,直至法军第十一军(艾蒂安·麦克唐纳元帅)与第二军(克洛德·维克托元帅)的剩余部队在中午抵达后,联军才开始撤出树林[19][1]。但这支跟进的法军受阻于第三步兵师(拉莫特将军)与第二步兵师(贝克尔斯将军)的火炮部队,面临着被困在森林中的窘境[19]。弗雷德在下午1点发出狂妄的命令,提到“据称我们面对的仅是大军团的一部分,先遣部队将击退法军的每一次进攻,使我们能够迂回面对的法军,并夺取他们的枪支”[2]

德鲁奥的炮火[编辑]

当天下午,拿破仑与近卫军抵达兰博伊树林附近,亲临一线查看敌军的部署。拿破仑在观察弗雷德的战线后,发现他的部署极为愚蠢,这位将军将步兵师部署于河流前、骑兵部队部署于开阔地带[2]。拿破仑随即评论道:“我使他(弗雷德)成为伯爵,但未能使他成为将军”[3]。弗雷德此时发现是拿破仑在率领这支敌军,开始加强其中央部队[2]。拿破仑在观察后将部队投向联军的左翼[20],法军猎兵从下午3点开始冲入树林接敌,将巴伐利亚军赶出了森林[2]。近卫军炮兵指挥官安托万·德鲁奥将军向拿破仑提出一项野心勃勃的计划,


法军进攻哈瑙城[编辑]

伤亡数据[编辑]

巴伐利亚-奥地利联军的损失大多估计为9,000人至10,000人死亡、受伤或被俘。拿破仑在10月31日写给玛丽·路易丝的信件中提到,“敌军有六名将军伤亡与大约1万人伤亡或被俘”[21]。让-皮埃尔·米尔在《哈瑙与蒙米拉伊》一书中引用了弗朗西斯·洛兰·佩特雷的说法,提出联军损失9,250人是最接近事实的数[22][21]。麦克·莱杰雷在《拿破仑与德意志的斗争》中指出联军损失9,000人[3]大卫·G·钱德勒在《拿破仑的战役》中提到,联军损失超过9,000人[1]。在《战役百科全书》中,大卫·埃根伯格将联军伤亡人数定为10,000人[23]

法军的损失数据则相较来说更为混乱,从非常轻微到5,000人伤亡不等。大卫·G·钱德勒在《拿破仑的战役》中提到法军的损失“非常低”[1]。拿破仑在写给玛丽·路易丝的信件中,仅承认有500人伤亡[21]。马修·拉莫思在《最后一道障碍:哈瑙》一文中,认为法军不到1,000人伤亡[2]。雅克·加尼耶在《拿破仑图册》中估计法军伤亡约2,000人至3,000人[21]。在《战役百科全书》中,大卫·埃根伯格将法军伤亡人数定为联军的一半[23]

后果[编辑]

法军大部队于11月2日抵达弗兰克福

注脚[编辑]

  1. ^ 1.0 1.1 1.2 1.3 Chandler 2009,第938页.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Lamothe 2005.
  3. ^ 3.0 3.1 3.2 Leggiere 2015,第790页.
  4. ^ Connelly 2006,第187页.
  5. ^ Connelly 2006,第190页.
  6. ^ Chandler 2009,第874页.
  7. ^ 7.0 7.1 Chandler 2009,第899-901页.
  8. ^ Leggiere 2015,第9页.
  9. ^ Petre 1912,第227-372页.
  10. ^ Chandler 2009,第936页.
  11. ^ Petre 1912,第387页.
  12. ^ Connelly 2006,第202页.
  13. ^ Petre 1912,第389页.
  14. ^ Chandler 2009,第937页.
  15. ^ 15.0 15.1 Mir 2008,第12页.
  16. ^ Mir 2008,第12-13页.
  17. ^ 17.0 17.1 Mir 2008,第13页.
  18. ^ 18.0 18.1 18.2 Mir 2008,第74页.
  19. ^ 19.0 19.1 19.2 Mir 2008,第16页.
  20. ^ Petre 1912,第390页.
  21. ^ 21.0 21.1 21.2 21.3 Mir 2008,第21页.
  22. ^ Petre 1912,第391页.
  23. ^ 23.0 23.1 Eggenberger 2012,第187页.

参考文献[编辑]

  • (英文)Eggenberger, David. An Encyclopedia of Battles. Dover Publications. 2012. ISBN 978-0486142012. 
  • (英文)Leggiere, Michael V. Napoleon and the Struggle for Germany The Franco-Prussian War of 1813 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ISBN 978-1107080546. 
  • (英文)Mir, Jean-Pierre. Hanau & Montmirail The Guard Fought and Won. Histoire et Collections. 2008. ISBN 978-2352500872. 
  • (英文)Petre, Francis Loraine. Napoleons̓ Last Campaign in Germany, 1813. John Lane. 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