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Waylon1104/原创条目11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夏尔·戴高乐
穿着军装的戴高乐,摄于1942年
法国总统
任期
1959年1月8日—1969年4月28日
总理米歇尔·德勃雷(1959年-1962年)
乔治·蓬皮杜(1962年-1968年)
莫里斯·德姆维尔(1968年-1969年)
前任勒内·科蒂
继任乔治·蓬皮杜
法国总理
任期
1958年6月1日—1959年1月8日
总统勒内·科蒂
前任皮埃尔·弗林姆兰
继任米歇尔·德勃雷
自由法国领导人
任期
1940年6月18日—1944年7月3日
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
任期
1944年8月20日—1946年1月20日
继任费利克斯·古安英语Félix Gouin
法国国防部长英语Minister of Defence (France)
任期
1958年6月1日—1959年1月8日
总统勒内·科蒂
前任皮埃尔·德·谢弗涅英语Pierre de Chevigné
继任皮埃尔·吉洛马英语Pierre Guillaumat
个人资料
出生(1890-11-22)1890年11月22日
 法国里尔
逝世1970年11月9日(1970岁—11—09)(79岁)
 法国科隆贝双教堂村
墓地 法国上马恩省科隆贝双教堂村
配偶伊冯娜·戴高乐
1921年结婚—1970年夫故)
儿女
职业
  • 军人
  • 政治家
  • 作家
宗教信仰罗马天主教
签名
军事背景
服役法国陆军
参战

夏尔·戴高乐(法语:Charles de Gaulle;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0月9日),通称戴高乐将军le général de Gaulle),法国军人、政治家,是自由法国领导人与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国父。在二战期间领导自由法国协同盟国共同解放本土与入侵德国,并对20世纪中后期的法国政局与经济有极高影响力。以注重法国独立自主的国际地位、军队改革和经济发展为人所知。戴高乐在任期间的法国迅速恢复,成为第四大经济体与国际中的重要角色。他的政治思想被后世称为“戴高乐主义”。

戴高乐出生在北部省里尔的天主教家庭,于1909年取得圣西尔军校入学资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担任军官。戴高乐在战间期书写并发表诸多的军事思想,包含其对装甲战的看重。二战爆发后,他被任命为第四装甲师师长,对入侵的德军发动几次反击。“红色方案”后,戴高乐被任命为副战争部长,在法国几乎沦陷后,他拒绝投降并毅然搭机前往伦敦。在完成6月18日呼吁后,他被视为自由法国的领导人,并逐步得到流亡法国人的支持。在盟军的帮助下,戴高乐领导的法军成为一支优秀的部队,在北非战场诺曼底战役中表现出色,并在龙骑兵行动中担任主力解放法国南部。1944年解放巴黎后,戴高乐成为临时政府主席,致力于扩大法国在战争末期的影响力,其中包含下令塔西尼大将早在美军前攻占斯图加特等南德大城。战争结束后,戴高乐退出政坛并撰写回忆录。

1958年5月的军队政变实施后,戴高乐在议会的恳求下接任总统,在修改法国宪法后建立了第五共和国。1962年,法属阿尔及利亚在其首肯的公投后宣布独立,结束法国长达数年的“内战”。戴高乐在解决阿尔及利亚问题后,开始着手改革法国的经济困境与确立其独立自主的外交决策。他视法国为独立自主的大国,提倡建立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独立自主的联合欧洲。致力于降低美国等国的经济与政治影响力、研发常规军事与核武器、退出北约军事统一指挥、与德国签订推进欧洲一体化的《爱丽舍条约》、并两次拒绝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

1968年的五月风暴后,戴高乐领导的共和民主联盟英语Union of Democrats for the Republic即使受到学生与工人群体的反对,仍在议会选举取得了绝对多数,但隔年公投的失败最终导致他请辞。1970年,戴高乐在家中去世,享寿79岁。蓬皮杜总统在隔天发表声明:“戴高乐将军已死,法兰西成了寡妇”。戴高乐被视为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在法国学界与民间享有极高的声望,并被众多外国领导人所赞扬。法国政府在他死后以其名命名该国的首都机场核动力航空母舰

家庭与童年[编辑]

早年生活[编辑]

戴高乐的出生地,位于法国北部的城市里尔

夏尔·戴高乐于1890年11月22日出生于法国北部省里尔,在父亲亨利·戴高乐和母亲让娜·戴高乐所生的五个孩子中排行老三。[1]他的父系祖先是一支起源于诺曼底勃艮第的仕绅家族,祖父于连是一位历史学者,父亲亨利是一位语文教师。[2][3]

婚姻和子女[编辑]

1921年,戴高乐与来自加来省一个实业家家族的伊冯娜·旺德鲁结婚。两人于1920年在女方家庭安排下相遇,当时戴高乐上尉刚从波兰返国。两人在几次的约会后,就于同年的11月订婚。双方于1921年4月7日在加来圣母教堂成婚,并在意大利北部度蜜月。

军旅生涯初期[编辑]

军校生与本土服役[编辑]

第一次世界大战[编辑]

战间期[编辑]

波苏战争与军事学院[编辑]

军事思想[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编辑]

前线指挥官[编辑]

部长与会议[编辑]

组建自由法国[编辑]

伦敦广播[编辑]

自由法国领袖[编辑]

解放本土[编辑]

临时政府与军事行动[编辑]

淡出政坛[编辑]

建立第五共和国[编辑]

“宏伟政治”[编辑]

光辉三十年[编辑]

核武试验[编辑]

外交决策[编辑]

自由魁北克[编辑]

五月风暴[编辑]

晚年[编辑]

退休生活[编辑]

谢世[编辑]

评价[编辑]

纪念[编辑]

注释[编辑]

注脚[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Keylor 2020,第5页.
  2. ^ Fenby 2010,第42-47页.
  3. ^ Crawley 1969,第13-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