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立陶宛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立陶宛

Flag of Lithuania
Flag of Lithuania
Coat of Arms of Lithuania
Coat of Arms of Lithuania
Location on the EU map

立陶宛共和国立陶宛语Lietuvos Respublika, 英语:Lithuania),通称立陶宛Lietuva; [ˈlʲɛtʲʊvaː]),位于欧洲东北部,是北欧波罗的海三国之一,首都与最大城市为维尔纽斯,另外还有考纳斯克莱佩达等城市。立陶宛全国人口约280万,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北接拉脱维亚、东南接白俄罗斯、南接波兰、西南接俄罗斯加里寧格勒州,西滨波罗的海

波罗的海东南岸自古为许多支波罗的人部落居住地,1230年代明道加斯渐吞并其他公爵、王公的领土,统一了立陶宛全境并皈依天主教,于1253年接受教宗诺森四世加冕,建立立陶宛王国,1263年明道加斯被刺杀后立陶宛恢复成多神信仰的立陶宛大公国,14世纪时为欧洲最大的国家,领土范围包括今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和俄罗斯的一部分。 1569年立陶宛与波兰确立卢布林联合,共组波兰-立陶宛联邦,18世纪晚期波兰被列强瓜分,联邦瓦解,立陶宛土地大部分被俄罗斯帝国并吞。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立陶宛共和国在1918年2月16日签署立陶宛独立法案宣布独立,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先后被苏联纳粹德国占领,1944年德国败退后再次被苏联占领英语Soviet occupation of the Baltic states (1944),立陶宛民众以游击队对抗苏联,一直持续至1950年代。 1989年,立陶宛与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国民众进行了波罗的海之路人链示威活动,以抗议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占领。 1990年3月11日(苏联解体前一年),立陶宛通过复国法案,成为第一个自苏联独立的加盟共和国。

立陶宛是北欧理事会欧洲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委员会联合国波罗的海国家理事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北欧投资银行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申根协议欧元区等国际机构组织的成员国,立陶宛属于高收入经济体并为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


特色条目

波兰立陶宛联邦波兰语Rzeczpospolita Obojga Narodów立陶宛语Abiejų Tautų Respublika),简称波兰立陶宛波兰语Rzeczpospolita),1791年后称作波兰联邦,是一个存在于14-18世纪,位于东欧中欧政合国。由“波兰王国”与“立陶宛大公国”在1569年经过卢布林联合而结为一国,这个国家是“一个国王之下的共和国”,其面积和人口都位于欧洲的前列。

波兰-立陶宛呈现出超前性和多元性,以当时少有的宗教自由和对农奴的宽容而闻名,波兰享有当时世界比例最大的选民人数,还和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并列为16-18世纪犹太人唯二的避难所,这让欧洲史学家习惯称波兰-立陶宛为“最尊贵共和国”的名号。

它的许多特点体现出它在当时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国家:整个联邦的政治制度被称为波兰选王制,是贵族共和制选举君主制的混合,法律与由众议院贵族控制的议会限制君主的权力,这种制度是现代民主制及联邦制的先驱。该联邦的两个主体国家:波兰王国立陶宛大公国在原则上是平等的,虽然波兰并没有强制对立陶宛实行过同化政策,但波兰王国因为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优势较强而成为实际上的统治者。立陶宛大公国在一开始保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过经过时间的推移,立陶宛的贵族在语言和文化上自动被波兰化,以至于波兰立陶宛联邦对“立陶宛”这一概念的认同逐渐消亡。

波兰黄金时代的几十年后,联邦在17世纪中期遭遇政治混乱期,国势江河日下,直到1772年开始被三大强邻奥地利普鲁士王国俄罗斯帝国三度瓜分,最后于1795年亡国。在联邦的灭亡前夕,它经历重大改革,其中包括编纂《五三宪法》这个现代史上第二悠久的成文宪法。


精选传记

西莫纳斯·道坎塔斯立陶宛语Simonas Daukantas,1793年10月28日—1864年12月6日),立陶宛历史学家、作家及民族学家。作为首本以立陶宛语撰写的立陶宛历史书籍的作者,他被视为立陶宛民族复兴英语Lithuanian National Revival的先锋之一。虽然只有少数著作在其在世时发行,但其作品在民族复兴后期被重新发现。其观点反映出十九世纪的三大主要趋势:浪漫主义民族主义自由主义

道坎塔斯生于萨莫吉希亚的一个立陶宛家庭。他可能是自由佃农的后代,但其透过贵族出身的证明去取得大学学位及在政府中获得更高职位。他在克雷廷加热迈丘卡尔瓦里亚英语Žemaičių Kalvarija就学期间取得优秀成绩,其后在维尔纽斯大学修读法律,但其兴趣主要在语文学及历史学方面。毕业后,他在1825年至1850年间任职俄罗斯帝国政府。起初在里加利沃尼亚、爱沙尼亚和库尔兰总督府英语Baltic governorates工作,其后调往圣彼得堡元老院,并在此时开始对立陶宛大公国在14世纪至18世纪期间的法律文件档案进行研究。1850年,道坎塔斯因健康欠佳而从政府退休,迁回萨莫吉希亚的瓦尔尼艾定居,并获莫蒂埃尤斯·瓦兰丘斯英语Motiejus Valančius主教照顾数年。他曾希望获主教的协助出版部分著作,但主教专注于宗教书籍的发行,两人因而发生争执。1855年,道坎塔斯迁往今属拉脱维亚境内的亚温斯维尔劳卡拉脱维亚语Jaunsvirlauka,及后再迁至帕皮莱英语Papilė并于1864年在当地逝世。

虽然道坎塔斯懂得七种语言,但他只以立陶宛语着书。他是一个多产作家,出版过大范围的书籍,包括立陶宛历史研究、第一手历史文献、立陶宛民间传说合集、天主教祈祷书、供农民阅读的农业手册、经典罗马文献的译本,以及受《鲁宾逊漂流记》启发而撰写的青年小说,但只有少数作品在其生前出版。其四本历史研究著作中,他只在1845年出版了《古立陶宛人、高原人和萨莫吉希亚人的特征》(Būdas senovės lietuvių, kalnėnų ir žemaičių)一书。尽管他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和心力在收集第一手文献上,其历史著作却深受浪漫民族主义影响,并教诲地将过去理想化。他运用了诗歌式叙述、修辞元素和富有感情的语言,使其历史作品更贴近文学作品。其历史学作品亦因其对立陶宛民族认同发展的贡献﹐而非其科学性质的内容而得名。随着维尔纽斯大学在1832年关闭,立陶宛再没有一个获专业培训的历史学家,直至1904年为止,而道坎塔斯的著作亦获广泛地使用。道坎塔斯视语言为民族的决断性因素,并表达了反波兰的民族主义情绪,使其成为立陶宛民族复兴的基础思想,并一直至21世纪仍存留在立陶宛的史学中。

分类


精选图片

一张立陶宛邮票英语Postage stamps and postal history of Lithuania,发行于2001年4月14日。

Photo credit: Arz

你知道吗?

欢迎参与

条目请求:
需要扩充或翻译的条目:
需要专家关注

相关专题

WikiProjects
立陶宛专题

此专题是旨在协调立陶宛相关条目的翻译与撰写,和相关的讨论。

有关主题

什么是维基专题?

主题

维基媒体

进入以下维基媒体计划可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刷新服务器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