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英语:IPCC Second Assessment Report,简称SAR)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1995年发布的第二份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报告,对当时有关气候变化所涉及的科学和社会经济信息提出评估。报告分为四个部分:用以解释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UNFCCC)第2条的综合报告、气候变化科学(第一工作组(WG I)撰写)、气候变化的影响、调适和缓解(第二工作组(WG II)撰写)、气候变化的经济和社会层面(第三工作组(WG III)撰写)。前述的后三个部分都附有政策制定者摘要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SPM),是与各国代表达成的共识。

第一工作组报告的SPM包含以下声明: 全球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增加、人为气溶胶会产生负辐射强迫、气候于过去一个世纪已来已发生变化(自19世纪末以来已上升0.3至0.6°C,此估计自1990年发布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以来并无显著变化)以及所有证据显示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有明显的影响(自第一次评估报告发表以来,由于增添包括有气溶胶、耦合模型及采用气候模型方面的研究,在区分自然和人为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方面取得相当大的进展)。预期气候仍会持续变化(模拟的真实性增加而置信度有所提升,重要的不确定性仍存在,但在预测中已将其列入考虑)。报告最后指出其中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例如对未来温室气体排放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估计、气候模型,及用于模型测试、变异性评估和检测研究的仪器测量数据)。

概述[编辑]

第二次评估报告的标题为《1995年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 1995)》,包含三个工作组各自撰写的报告以及一份综合报告:[1]

  • 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的科学面(IPCC SAR WG1 1995)。
  • 第二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的影响、调适与缓解:科学技术分析(IPCC SAR WG2 1995)。
  • 第三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的经济和社会层面(IPCC SAR WG3 1995)。
  • "全部报告"包括与解释《UNFCCC》第2条相关的科学技术信息综合报告,以及三个工作组报告所包含的政策制定者摘要(IPCC SAR SYR 1995)。

评估报告由全球两千多名专家参与编写,"包含气候变化问题的事实基础,从现有的专家文献中汇集,再经专家和政府进一步仔细审查后所得。"[2]

综合报告的目的是提供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以确定:

何种温室气体浓度被视为会"对气候系统造成危险的人为干扰",以及规划一个具有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未来。[3]

结论[编辑]

第一工作组的专家指出

二氧化碳仍是导致气候变化最重要的人为强迫因素,对未来全球平均气温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的预测,证实人类活动将会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把地球气候改变。大气中长期温室气体的积累以及气候系统对这些积累的反应,显示气候变化中的许多重要方面实际上已呈不可逆转趋势。 [4]

随后,第一工作组将其对第一次和第二次评估中的报告描述为经由下述了解而发展:温室效应已被充分理解,温室气体排放正在增加(主要源自人类活动),而应会导致严重的全球变暖(虽然缺乏对特定区域预测的能力),对全球变暖有更大程度的了解,且非常可能(most likely)是由人类所造成(虽然仍存在不确定性),以及必须大幅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以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5]

第二工作组评估全球变暖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是否经由人为干扰,而对气候系统造成危害。[6]而第三工作组则提供信息,以协助各国"做出他们认为最合适,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决定"。[7]

第8章:气候变化检测及其归因[编辑]

在IPCC撰写评估报告的流程中,每一章的"主要撰写者召集人"与其他主要撰写者和撰写者合作,就该章的结构达成一致看法,并指派科学家团队撰写出经整个作者组认可的草稿。随后,参与国政府对草案提出审查意见,并纳入评估报告中,然后在IPCC全体会议中提请通过。[8][9]

当时的IPCC主席伯特·博林英语Bert Bolin在甄选第8章的主要撰写者遭遇困难。经一番拖延后,正在从事博士后研究相同主题的本杰明·D·桑特英语Benjamin D. Santer)被说服来承担这项任务。有20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参与者于1994年8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利佛摩举行首次会议,确定科学主题领域,随后透过电子邮件继续讨论。在首次起草会议上(同年10月在瑞典锡格蒂纳举行),桑特主张这一章应讨论观测和模型中的不确定性,并说服其他参与者(报告中的其他章节也涵盖此类内容)。然后,"第0号"稿件被分送给科学主题专家、所有章节撰写者和其他章节的主要撰写者进行同行评审。得到的回复被纳入1995年3月在英国布莱顿举行的第二次起草会议。 第一工作组的整个草案以及决策者摘要于同年5月提交给参与国政府进行全面的"国家审查",寻求意见,以便于7月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阿什维尔举行的第三次起草会议中将之加入。桑特于7月的会议中并未收到各国政府对这次会议的评论,有些评论迟至当年11月的全体会议时才送达。 [9]

于10月5日提出的第8章报告草案中包含有关证据的执行摘要,经加上各种限制条件后提出:"总体而言,这些结果显示的是人类对气候有影响。"在同年11月于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全体会议上,各国政府要求改变政策制定者摘要中的措辞,博林经长时间的讨论后建议使用形容词"可辨别的(discernible)"一字,而得到一致同意。批准的决策者摘要包括标题为"所有证据表明人类对全球气候有可识别的影响"的章节,列出检测和归因研究的进展,并警告说"目前我们将人类对全球气候影响作量化的能力有限,因为预期信号仍在自然变化的噪音中浮现,同时也因关键因素存在不确定性。"随后IPCC要求桑特把本章的其余部分也采用这个"可辨别的"字。[10][11]

经通过的版本,其开头的摘要指出,"这些结果显示在过去100年来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趋势不太可能完全是自然发生。更重要的是有证据显示一种正在出现的模式 - 在观测到的气候记录中,气候对温室气体和硫酸盐气溶胶强迫的反应。总之,这些结果指出人类对全球气候已造成影响。"本章的最后一段指出,"在我们对气候系统的物理理解的背景下审查第8章中的统计证据时,表明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是可识别的。" IPCC主席博林及另一联合主席约翰·修顿英语John Houghton (physicist)(英国物理学家)和L. Gylvan Meira Filho(巴西科学与科技部长) 为SAR撰写介绍性序言,强调"观察结果显示'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影响',这是本报告揭示的主要发现之一,为讨论气候问题增添一新的重要维度。"[12]

在第二次评估报告发布之前,能源行业游说组织全球气候联盟英语Global Climate Coalition向记者、美国国会议员和科学家发送一份题为《IPCC:组织化的科学灭绝(Institutionalized Scientific Cleansing)》的报告,称桑特在未经撰写者批准的情况下,经获得IPCC工作组同意后将报告中表征科学不确定性的内容删除。[9]三周后(即第二次评估报告发布一周后),退休凝聚体物理学家(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前院长、乔治·C·马歇尔研究所英语George C. Marshall Institute科学与环境政策项目英语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Project主席,但其并非气候学家)弗雷德里克·塞茨英语Frederick Seitz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一封投书,呼应全球气候联盟的观点。塞茨在这封信中声称桑特"在同行评审过程中犯下令人不安的腐败行为"。塞茨批评第8章的结论,并写道,"在科学家们会面并接受他们认为的最终同行评审版本之后,却做出关键性的改变",删除一些塞茨未透露姓名科学家的"隐含怀疑论"。[8][13][14][15]

第8章的主要撰写者桑特的立场得到IPCC其他撰写者以及美国气象学会 (AMS) 和大气科学研究大学联盟 (UCAR) 中高级人士支持。[10]AMS以及UCAR的两位主席表示,"一些人有系统地破坏和抹黑科学流程,而正是这些流程引领许多致力了解气候的科学家得到结论 -人类确实有可能(a üery real possibility)正在改变全球的气候模式。"[10]

其他反驳塞茨评论的人包括有:密歇根大学教授Paul N.Edwards及IPCC美国气候学家史蒂芬·施奈德(IPCC报告撰写者之一),两人于1997年共同发表一篇论文表达立场,[16]以及2007年向英国监管机构英国通讯管理局提出对电视节目《全球暖化大骗局》的投诉。[8]于2007年出现的投诉包括前IPCC主席博林对塞茨评论的驳斥。 [17]

关于统计生命价值的争论[编辑]

有关SAR中第三工作组报告引发的争议之一是人类生命的经济价值 - 将导致人命损失的气候变化影响予以货币化(即转换为美元价值)。 [18]通常在作估计时,会将气候变化产生的健康风险予以货币化,便于与其他健康风险的评估建立"一致"的基础。[19][20]而对于气候变化影响采用货币化方式估算有多种不同观点存在。[21] SAR[22]后来发布的IPCC评估报告[23]均将货币化估算的优点和缺点提出讨论。

在SAR的准备过程中,对第三工作组撰写的政策制定者摘要(SPM)有分歧的看法。 [24]SPM由一组IPCC撰写者起草,然后与来自所有UNFCCC缔约方的政府代表(即世界上大多数政府的代表)讨论。[25]一些政府(例如印度)认为其中人类生命的经济价值(经济学家称之为"统计生命价值")[19]显示的是生活在贫穷国家的人命价值低于在富裕国家的。[24]SAR相关章节的主要撰写者大卫·皮尔斯英语David Pearce (economist)正式对SPM的争论提出异议。根据皮尔斯的说法:[26]

[报告]相关章节的统计生命值是基于不同国家的实际研究而得到的结果……第6章的撰写者没接受、现在仍然不接受的是某些[政府]代表的呼吁:采用与基于支付意愿的最高数字相同的估值。

换句话说,一些政府代表希望贫穷国家的"统计生命价值"与富裕国家的"统计生命价值"具有同等的价值。 IPCC撰写者之一,于伦敦大学学院任教的Michael Grubb[27]后来评论道:[24]

我们许多人认为那些提出异议的政府基本上是正确的。 [皮尔斯使用的]指标对于确定特定政府如何在其内部项目之间进行权衡有其意义。但当问题是由一些国家对其他国家造成损害时,同样的逻辑就无法成立:为和排放大国 - 主要是工业化国家 - 造成的死亡要根据受害者国家的较低的财富来作评估?

参见[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IPCC SAR SYR 1995, p. vii, and see IPCC website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8-11-30..
  2. ^ IPCC SAR SYR 1995, p. viii.
  3. ^ IPCC SAR SYR 1995, Section 1.5, p. 3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10-15.. The "dangerous anthropogenic interference with the climate system" language is from Article 2 of the 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
  4. ^ IPCC SAR SYR 1995, Preface, p. xi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10-15..
  5. ^ IPCC TAR WG1 2001, Technical Summary, Section A.2, pp. 22–3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10-15.
  6. ^ IPCC SAR SYR 1995, p. 27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8-09-13..
  7. ^ IPCC SAR SYR 1995, p. 45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8-09-13..
  8. ^ 8.0 8.1 8.2 Ch. 2: Complete Transcript and Rebuttal. Complaint to Ofcom Regarding "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 . Sec. 2.12: Conspiracy Theory About the IPCC. , in Rive et al. 2007,第94–95页
  9. ^ 9.0 9.1 9.2 Oreskes, Naomi; Conway, Erik M. Merchants of Doubt: How a Handful of Scientists Obscured the Truth on Issues from Tobacco Smoke to Global Warming需要免费注册.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0: 200–208. ISBN 978-1-59691-610-4. 
  10. ^ 10.0 10.1 10.2 Rasmussen, C. (编). Special insert—An open letter to Ben Santer. UCAR Quarterly. 1996-07-25 [2009-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26). 
  11. ^ IPCC Second Assessment Report: Climate Change 1995, WG1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10-15..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pp. 4–5
  12. ^ IPCC Second Assessment Report: Climate Change 1995, WG1. ch 8, summary, pp. 412, 439, xi
  13. ^ Seitz, F. (1996-06-12). Major deception on global warming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3-05-30., Wall Street Journal. p. A16.
  14. ^ Lahsen, M. (1999). The Detection and Attribution of Conspiracies: The Controversy Over Chapter 8. In G. E. Marcus (Ed.), Paranoia Within Reason: A Casebook on Conspiracy as Explanation (pp. 111–136).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ISBN 0-226-50458-1.
  15. ^ Helvarg, David. The greenhouse spin. The Nation. Vol. 263 no. 20. 1996-12-16: 21–24 [2016-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16). 
  16. ^ Edwards, P. & S. Schneider. The 1995 IPCC Report: Broad Consensus or "Scientific Cleansing"? (PDF). Ecofable/Ecoscience, 1:1 (1997), pp. 3–9. 1997 [2009-06-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0-01-20). 
  17. ^ Appendix G: Professor Bert Bolin’s Peer Review Comments. Complaint to Ofcom Regarding "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 . Comment 9 (Comment 114 in the current document). , in Rive et al. 2007,第165–166页
  18. ^ This has been documented in a number of sources:
  19. ^ 19.0 19.1 Pearce, D.W.; et al. Ch. 6: The social costs of climate change: greenhouse damage and the benefits of control. Box 6.1 Attributing a monetary value to a statistical life. , in IPCC SAR WG3 1995,第196页 (p.194 of PDF)
  20. ^ Ackerman, F. Priceless Benefits, Costly Mistakes: What's Wrong With Cost-Benefit Analysis?. Post-autistic economics review: 2–7. 2004-05-18 [2014-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6).  |issue=被忽略 (帮助)
  21. ^ For example:
  22. ^ Chapter 5 of the SAR Working Group III report (IPCC SAR WG3 1995) discusses how cost-benefit analysis (which extensively uses monetized estimates) can be applied to climate change. Other chapters (1–4, 6, and 10) also contain relevant information.
  23. ^ For example:*Ahmad, Q.K.; et al. Ch 2. Methods and tools. . Sec 2.5. Methods for Costing and Valuation. , in IPCC TAR WG2 2001,第120–126页.
  24. ^ 24.0 24.1 24.2 Grubb, M. Stick to the Target (PDF). Prospect Magazine. September 20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7-03). 
  25. ^ Committee on the Science of Climate Change, U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h. 7: Assessing Progress in Climate Science. Climate Change Science: An Analysis of Some Key Questions. Washington, D.C., USA: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001: 23. Bibcode:2001ccsa.book.....N. ISBN 0-309-07574-2. (原始内容存档于5 June 2011). 
  26. ^ Pearce, D. Correction on Global Warming Cost Benefit Conflict. Environmental Damage Valuation and Cost Benefit News. 1996-01-01 [2009-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16). 
  27. ^ Faculty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Michael Grubb: Other positions and activities.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Faculty of Economics website. [2012-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3). 

资料来源[编辑]

所有SAR内容均可在IPCC的网页上取得: documents web pag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