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花莲大陈新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花莲大陈新村是台湾大陈移民在花莲市的定居点,包括民意里“复兴一村”、“复兴二村”,被当地居民以“大陈一村”、“大陈二村”称之,居民来自大陈列岛中的上大陈岛。

大陈一村最初有1578人居住,为全台35个大陈村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密集的聚落,村民多从事渔业为主;大陈二村则有284人,村民以小型工业为主。[1]:119

成立[编辑]

背景[编辑]

1955年1月18日至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攻一江山岛,是为一江山岛战役。解放军占领一江山岛后,大陈诸岛失去防卫屏障,于是中华民国国军与美军第七舰队,在1955年2月8日至26日执行金刚计划,是为大陈岛撤退[2]:58

政府政策[编辑]

中华民国政府为安置将近2万名大陈岛民,于1955年1月28日成立“大陈地区反共义胞来台辅导委员会”(台辅会),主要工作为接送岛民来台湾,同年3月5日,大陈列岛居民被分配到宜兰、花莲等5个县市,其中,“台辅会”花莲分会引导他们暂时居住在花莲县各个国校、礼堂作为临时招待所。分配至居住于花莲县之上大陈岛居民约有 3000 人。在村子建立之前,“台辅会”承诺于3个月内兴建村子,作为他们在台湾的永久住所。[1]:79、111

临时招待所内,“台辅会”则会设置一生活辅导员,协助他们与外界沟通及适应在台湾生活语言。[1]:114

政府在分配大陈列岛居民至台湾各地居住时,是以户、邻、村为单位,而分配至花莲县的居民则来自上大陈岛的东昌村、青山村、常山村、建国村及锺山村五个村落共53邻、662户居民。[1]:111-112

1955年4月1日成立“大陈义胞就业辅导委员会”(就辅会),接管大陈新村的建立与大陈岛民的就业辅导。[1]:114

地点选定[编辑]

地图
花莲大陈新村区域范围

为安置花莲临时招待所中的上大陈岛居民,花莲县政府原计划将建筑12处村子,每村约可容纳 240 人。每个村落中包含八栋住宅、一座礼堂及两座公共厕所,共约65坪,每栋住宅内有六间房间,预定五人为一间,每间约10坪半包含卧房、厨房、浴室等。另兴建公共厕所二座。 计划初期本应将村子分散于花莲各地,北至新城乡、南接富里乡 。考量被分配到花莲的居民在原乡多从事水产事业,花莲县政府地政科、建设科会同派员勘查, 本预定分配于花莲各乡镇之大陈村,最后择定于 1955 年 9 月 20 日美仑新市区开工兴建。[1]:114:118[3]

建物建造[编辑]

村子的样貌及房屋的样式由“就辅会”成立的工程处,配合台湾省建设厅指配工程人员至各县分会的工程队进行技术上的指导。 建材则是由政府统一发配,而政府对于新村建设则是带着 “自己建造属于自己的家”的原则,所以多数居民来到台湾后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建造自己的房子。[1]:120其房屋形式初建时,可分为甲、乙、丙形式:

  1. 甲类:3.63坪(含厨房4.80坪),可住2-3人。
  2. 乙类:5.54坪(含厨房6.75坪),可住5-6人。
  3. 丙类:8.30坪(含厨房9.52坪),可住7人以上。

居民按家庭人口分配住房类型,政府以居民不需支付房租,同时可向政府申请修缮的形式提供居民居住。[1]:120-122

语言与命名[编辑]

大陈居民大多原先由浙江台州移居至大陈岛,因此平时沟通所用的语言为台州话,与台湾社会常使用的闽南语客语或政府推行的国语并不相同。然而第三代以降的大陈村村人,因为长期生活在台湾,已渐渐不说台州话,而以台湾通行较广的其他语言沟通。[4]:28[5]:39-40语言与传统文化连带影响了大陈岛人的命名。男孩多按照辈分取名,并会以季节、排行为孩子取乳名。然而因语言不通,在户籍登记时,常有因为办事人员将台州话对小孩的称呼:“阿囝”、“奶肉”(台州话“肉”发音近似于中文的“玉”),误以为正名,而有“○奶玉”、“○小奶”等名登记为男性户籍上的名字,与家族赋予的真名有异。[4]:28[5]:39-40

职业[编辑]

花莲大陈一村的居民在原乡与花莲皆居于海边,多延续原先的职业,以渔业、务农为主,经政府辅导,提供动力与无动力船舢舨船等渔业补助。而大陈二村的居民则经由就辅会就业计划,从事小型工业(手工业)。亦有一群大陈青年,成为船公司的船员,跑船维生。然而以上离开村中的工作者多为男性,而过去大陈新村中的妇女鲜少离村,在经济生产上,多进行家务工作,并以从事家庭手工副业、编渔网、做发网、穿珠花等增加家庭收入,多延续旧有的工作模式。较年轻者,亦有在小学毕业后至大都会工作发展的选择。[1]:123-124、195

饮食[编辑]

过去大陈新村中家户料理多为原乡浙江温岭大陈岛的传统料理,又因大陈岛人传统上以海为生,食用的料理也多为鱼类,而较少见到肉类的制品,例如:以金门蟹浸泡盐水制作,食用时佐以姜末或醋的呛蟹;以墨鱼肉与墨鱼内脏制成的墨鱼双、墨鱼饼;由鳗鱼肉酱加上地瓜粉以酒瓶槌成薄面皮后,烘干、切丝,做成炒面的鱼面。[5]:29-33又因大陈岛上土地贫瘠,大陈居民会将生姜晒干制成姜茶、姜茶面。[6]

大陈新村因地处花莲,花莲海域与上大陈岛的环境并不相同,致使食材较难取得,例如:由鳗鱼制作成的鱼鲞、以及由鱼鲞加工成的鱼面。此外,传统吃食制作费时,加上多数会制作料理之人年事已高,这些日常的料理现今大多在家族团聚、节庆时制作。[1]:120在花莲市府前路等地也有大陈人所开的餐厅贩售这类料理。[5]:29-33

衣着服装[编辑]

过去在上大陈岛的大陈岛人的传统服饰,以中国汉族服装,男性穿着襟衣、长袍、棉裤等衣物;女性穿着襟衣、长袍等,下着少穿裙子,而以裤装为主,并在裤装外穿上三幅围裙,鞋子穿着缠小脚者专用的绣花鞋,鞋上的刺绣多为自制,能够展现妇女各自的手艺;配合当地人工作劳动性质,着重实用耐穿,并以白、蓝、黑、灰为主要服饰颜色,且多由大陈妇女为家人制作,能从衣物布料选用反映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在发型样式上,少女留长辫子、已婚妇女则将头发盘成云髻,老太太会加上绣有花纹的包头巾;饰品上,多以金、银打制耳环、戒指、手镯最为普遍。[1]:151-154[5]:37

教育[编辑]

过去的大陈列岛在中国对日战争结束后才提倡学校教育,因此当地人的教育与观念,较接近清代时的传统形式,相对于原本居于台湾的人民,大陈人的学校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而女子多在家接受裁缝、制鞋、刺绣、料理制作等家政教育,注重手巧,但不读书识字,观念保守。少女时期便来到台湾的女孩,也多仅接受小学教育后便至都会工作。在大陈新村生长的第二代,则因为经济情形改善,教育程度较高而有更多不同的发展。[1]:54、151

文化礼俗[编辑]

宗教信仰[编辑]

花莲阮弼真君庙为大陈新村居民的信仰中心,同时也是全台湾唯一主祀阮弼真君的庙宇,阮弼真君同时也是大陈岛居民原乡的海神信仰。大陈新村阮弼真君祭典于2014年5月28日被指定为文化资产民俗及有关文物。[7]

烧库屋[编辑]

烧库屋”为大陈的原居地,浙江省临海黄岩温岭等三县独有的丧葬习俗,随着大陈人迁移到台湾后,也将此习俗带来现居地。[1]:135[4]:32-34

关于“烧库屋”的名称解释有两种说法:一为大陈话发音接近“消坤务”,“消”为“烧”之意,“坤”为睡觉之意,“务”就是房屋。因此,“库屋”是作为亡者睡觉的房屋。另一种说法则是“库”为阴间使用,“库屋”便是人过世后在阴间居住的房屋。简单来说:“库屋”是大陈人在生前为死后在阴间生活提前准备的财产,可以烧给自己,也可以烧给祖先。[1]:135[4]:32-34

“库屋”为家族共同居住,会根据家族的大小,居住者的性别身份,并使用竹子、木材以及纸张等材料,特别订制库屋的房间数目与房屋陈设,所以价格并不便宜,对贫穷的大陈岛人而言是笔相当高昂的支出。但是,大陈人依然将“库屋”视为对未来死后生活的寄托,即使省吃俭用也要准备好自己的“库屋”,后来也因此演变成祝寿之意。[1]:135[4]:32-34

当今情形[编辑]

花莲的大陈新村,目前因为青年人口外移,长居人口减少。为了花莲大陈社区文化的推广与保存,2015年由花莲市公所于大陈一村设置“大陈故事馆”,供民众参观。[8]以阮弼真君庙为文化活动的中心,举办“大陈文化节”等文化相关活动[9]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庄, 梓忻. 〈沉默的傳統「食」行者:花蓮大陳婦女的身體實踐、食物記憶與社群文化保存〉. 国立东华大学历史学系硕士论文 (花莲). 2017. 
  2. ^ 张, 天宇. 大陳撤退的三元面向:國共宣傳與民眾認知. 新北大史学. 2015-12-01, (18): 58 [2023-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9) –通过华艺线上图书馆. 
  3. ^ 何, 政哲. 戰爭下的新移民-大陳人在臺灣的安置與輔導. 暨南史学. 2008-07-01, (10&11期) [2023-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9) –通过华艺线上图书馆. 
  4. ^ 4.0 4.1 4.2 4.3 4.4 李, 瑞芸. 花蓮大陳庫屋與台灣靈厝比較研究. 新北: 天主教辅仁大学宗教学系. 2021. 
  5. ^ 5.0 5.1 5.2 5.3 5.4 姚, 诚. 從異鄉到家鄉 : 花蓮大陳聚落生活文化田野紀實. 花莲县: 花莲县文化局. 2002. 
  6. ^ 鰻魚乾、薑茶麵 大陳味道飄香台灣. 中央社 CNA. 2024-02-14 [2024-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6). 
  7. ^ 花莲县文化局. 大陳新村阮弼真君祭典. 2023-05-19 [2023-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0). 
  8. ^ 花莲市公所. 大陳故事館. 2023-05-19 [2023-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5). 
  9. ^ 花莲市公所. 2020 大陳文化節-花弈事將系列活動. 2023-05-19 [2023-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