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永乐进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英(1376年—1450年),字时彦,别字泉坡江西金溪县兴贤坊人。明朝政治人物,永乐初进士,历仕四朝,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生平[编辑]

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选庶吉士,读书文渊阁。永乐帝以其缜密,令与王直书机密文字。与修《太祖实录》,授翰林院修撰,永乐二十年,随明成祖北征,过李陵城(今内蒙古正蓝旗南黑城),前看碑文,碑上书写蒙古文,只有王英识得。皇帝说:“尔是二十八人中读书者,朕且用尔。”又问他北伐之事,王英说:“天威亲征,彼必远遁,愿勿穷追。”帝笑曰:“秀才谓朕黩武邪?”(你是说我穷兵黩武吗?)[1]

仁宗时,累进右春坊大学士。又修太宗、仁宗实录。王英母丧时,宣宗特遣宦官护送归葬。正统元年(1436年),总裁《宣宗实录》,升礼部侍郎。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历仕四朝,因好规人过,素不为三杨所喜,未得重用。工书法,有许多人求其书法,帝特赐金钊束手,只有皇帝才能跟他索取。卒谥文安。著有《泉坡集》。有子王裕[2]

参考文献[编辑]

  1. ^ 明史》(卷152):“王英,字时彦,金溪人。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读书文渊阁。帝察其慎密,令与王直书机密文字。与修《太祖实录》,授翰林院修撰,进侍读。二十年,扈从北征。师旋,过李陵城。帝闻城中有石碑,召英往视。既至,不识碑所。而城北门有石出土尺余。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碑阴刻达鲁花赤等名氏。具以奏。帝曰:“碑有蒙古名,异日且以为己地,启争端。”命再往击碎之。沈诸河,还奏。帝喜其详审,曰:“尔是二十八人中读书者,朕且用尔。”因问以北伐事。英曰:“天威亲征,彼必远遁,愿勿穷追。”帝笑曰:“秀才谓朕黩武邪?”因曰:“军中动静,有闻即入奏。”且谕中官勿阻。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以英奏,复给予。仁宗即位,累进右春坊大学士,乞省亲归。”
  2. ^ 明史》(卷152):“宣宗立,还朝。是时海内宴安,天子雅意文章,每与诸学士谈论文艺,赏花赋诗,礼接优渥。尝谓英曰:“洪武中,学士有宋濂、吴沈、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则解缙、胡广。汝勉之,毋俾前人独专其美。”修太宗、仁宗《实录》成,迁少詹事,赐麒麟带。母丧,特与葬祭,遣中官护归。寻起复。正统元年命侍经筵,总裁《宣宗实录》,进礼部侍郎。八年命理部事。浙江民疫,遣祭南镇。时久旱,英至,大雨,民呼“侍郎雨”。年七十,再乞休。不许。十二年,英子按察副使裕坐事下狱。英上疏待罪。宥不问。明年进南京礼部尚书,俾就闲逸。居二年卒,年七十五。赐祭葬,谥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