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葆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林葆家(1915年12月18日—1991年8月),台湾陶艺家,被称为台湾现代陶艺之父。

生平[编辑]

出身社口大夫第与留日[编辑]

林葆家1915年12月18日,于台湾台中州社口庄出生,社口大夫第林振芳为其祖父。1928年大社岸里小学(1916年葫芦墩公学校大社分校、1918年为岸里公学校)。1934至1936年台中一中,毕业之后曾赴日学医,转读日本立命馆大学。因与志趣相违,征询家乡父母同意后,入日本京都高等工艺学校窑业科(今京都工艺纤维大学)学习。1936年7月赴北陆石川县小松城制陶所见学,至1938年9月,在京都市立陶瓷试验所、石川县小松市城南制陶所株式会社,钻研陶瓷相关的原料、釉药、颜料、窑炉与烧成等科学[1]

陶瓷事业开创[编辑]

1939年返回台中,11月与黄顺霞结婚缔结连理。1940年成立明治制陶所,从事碗、杯、盘等餐具开始,然后陆续是陶质便器以及硬质壁面陶砖制作。制陶所期间,常去苗栗南庄、福基,大甲东,甚至宜兰探勘土-石,采样进行试验。1941年台湾陶瓷公会聘为理事兼审查委员(共8位;台湾人3位,北部是蔡福,南部 辛文恭,理事长是日本人 芝原千三郎)。1945~1947年3月,战后受聘为“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日产接收委员。并担任工矿公司苗栗陶瓷厂工务课长,再至新竹分公司任厂长。228 事件蔓延后离职[1][2]

成立陶林工坊[编辑]

1948年返乡成立个人工作室,开发烤花用陶瓷颜料,在器血本烧后的釉面,以这些颜料书写文字或转印图纹,然后在炉火温度 730~750℃ 烧付,适合制作赠品。1949年创立“陶林工坊”从事研究:以在地矿藏原料搭配,进行釉药方面的实验与调配,以现代思维来表现传统工艺之美。1950年担任万华金义合行厂长,任职期间设计、构筑电炉供应釉上彩烧付使用,指导开发瓷质汤匙柄端穿孔的吊烧技术,并改良坯土配方,釉药调整,重新构筑窑炉与指导烧成技法,提升产能与产品品质。至于釉药调整方面重要的改善是:舍弃生铅原料是兼顾环保与饮食卫生的改变;添加适量的氧化锌可以让熟成釉的性质更佳[1]

1957年常驻宜兰苏澳罗东,探勘当地的长石、硅石、石灰石等矿藏;采掘样品其性质并尝试调配检视其是否可资窑业之应用。期间,协助设立在宜兰的“宝山陶瓷厂”改良制作电热瓷壶的技术[1]

1959~1961年任职北投中华艺术陶瓷首任厂长,指导传统古陶瓷制作:釉下青花及釉上彩。1962年6月,协助任克重先生调配专为“骨灰罐”铸浆成形的坯料以及釉药。1960年10月~12月,驻厂协助莺歌大新窑业公司制作马赛克小瓷砖及3.6 吋白色壁砖[1]

1963~1966年开设台湾长石公司(台北县板桥镇南雅东路浦仔沟旁)。1966~1974年迁居莺歌,协助改进制陶技术。提供知识与实务心得给业界,期能提升水平。台湾陶瓷工业同业公会聘为顾问。1969 年起于《窑业月刊》杂志专栏撰写“陶瓷器初级讲座”4年共专文45篇。并受聘 担任教育厅、陶瓷公会 1969 年在莺歌为业者开办的“陶瓷工业训练班”,讲授陶瓷知识和技术。在自家工作室、运用在地黏土调配、制作“朱泥”孟臣罐以及仿宋瓷开片釉的茶具组,以及兼具哲学意味的“八分杯”[1][2]

薪传教育与晚年[编辑]

1974年, 台湾省手工业研究中心(草屯)聘为陶瓷组顾问,定期讲授陶瓷工艺课程。分别受聘为台北县市设有陶瓷工艺科组的大专院校的兼任专业教师(陆续为国立艺专文化大学实践家专等),讲授陶瓷科学与技法等,指导演练与实务操作。开设“陶林陶艺”教室,亲自讲授至 1991 年辞世,教室运作持续至 2010 年。1983年10月 受聘为金门陶瓷厂技术顾问。 11月 受聘为行政院研考会出国深造案之著作评审委员。 12月应邀主讲台湾省手工业研究所主办之“如何调配合用的釉”、“釉缺陷矫治法”。1985年担任台湾省手工业研究所邀聘担任该所“约雇技术员”之术科、学科、口试的主考委员[1][3]

1991年8月 于花莲离世[4]

荣誉与展览[编辑]

1978年10月 陶林陶艺 师生作品联展于省立博物馆(“土与火焰协奏曲”)[2][4]

1979年10月 与大韩民国“月刊展示会”签订在 汉城 举办陶艺展,所得价款全数捐赠予儿童福利基金会[2][4]

1980年4月 陶林陶艺 师生作品联展于省立博物馆(“土与火焰协奏曲”)[4]

1981年8月 受邀、带领陶林学员至琉球那霸市与当地作陶家合办作品发表[4]

1981年10月 与宋光梁(创会理事长)、赵天水及业界同好筹组成立“中华民国陶业研究学会”[4]。(2015 更名的“台湾陶瓷学会”)。

1984年1月与四十六位美术名家联合展出陶艺与瓷画,以大家的成就鼓励民众学习风气。4月获颁中华民国陶业研究学会“陶艺研究奖”[4]。 7月主讲“陶业研究学会”在莺歌举办的“陶瓷釉药与彩饰”。

1985年8月在国产汽车公司台北陈列馆 举办第3次“土与火焰协奏曲”陶林师生联展[4]

1986年获教育部“民族艺术薪传奖”[4]

1987年台中县立文化中心“林葆家艺术归乡”陶艺个展[4]

1989年获台中县杰出艺术家“金穗奖”。于国立历史博物馆国家画廊举行陶艺个展[4]

1990年印象艺术中心个展。台北县立文化中心“林葆家陶艺展”[2][4]

1991年台中县艺术薪火相传-美术家接力展-林葆家 陶艺展[4]

2012年国立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于莺歌陶瓷博物馆,策办“陶林叶茂-林葆家生命史回顾与传习成果展”[5]

作品风格[编辑]

林葆家专精于釉药的研究,创造出许多珍奇的釉色,应用宋朝清瓷的单一色釉,与元代铜红相融合,并运用在他的作品上,并利用来自台湾本土的泥土,发展现代陶艺,展现台湾文化的主体性。作品以传统风格端庄,拉坏成型为主。常以优美大弧面创造器体的丰腴圆润[6][7]

  • 〈无题〉(陶瓷,1974)国立台湾美术馆藏[7]
  • 〈釉里红与釉里青〉(陶瓷,1988)国立台湾美术馆藏[8]
  • 〈静〉(陶瓷,1988)国立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藏[9]
  • 〈绽放〉(陶瓷,1991)国立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藏[10]

参考来源[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薛瑞芳. 林葆家的生平-不熄的火焰-林葆家生命史與陶瓷創作. 国立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 2012: 8–23. ISBN 9789860326642. 
  2. ^ 2.0 2.1 2.2 2.3 2.4 林葆家年表記事 (PDF). 台湾美术知识库. [2023-06-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7-22). 
  3. ^ 林秀娟. 陶瓷工藝的菩薩-緬懷手工業研究所顧問林葆家先生. 国立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 2012: 24–36. ISBN 9789860326642.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王庭玫. 林葆家生平年表-不熄的火焰-林葆家生命史與陶瓷創作. 2012: 142–143. ISBN 9789860326642. 
  5. ^ 陶林葉茂-林葆家生命史回顧與傳習之路. imedia.culture.tw. [2023-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1) (中文(台湾)). 
  6. ^ 林葆家. 非池中艺术网. [2023-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7). 
  7. ^ 7.0 7.1 林葆家-無題-國美典藏. ntmofa-collections.ntmofa.gov.tw. [2023-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7). 
  8. ^ 林葆家. 文化部-典藏網. collections.culture.tw. [2023-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0) (中文(台湾)). 
  9. ^ 林葆家. 文化部-典藏網. collections.culture.tw. [2023-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2) (中文(台湾)). 
  10. ^ 林葆家. 文化部-典藏網. [2023-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7). 
  • <陶瓷器初级讲座>《中国窑业》第1期(1968年3月1日)至第14期(1969年4月25日);第16期(1969年6月25日)至第24期(1970年3月25日)。《台湾窑业》第1期(1970年5月)至第10期(1971年2月);第12期(1971年4月)至第23期(1972年3月)。
  • <陶瓷器初级讲座-论三寸六分角磁砖的胚土调配一般 作者简介>,《中国窑业第六期》,(中国窑业杂志社,民57年8月,页13)
  • 薛瑞芳,<土与火焰的协奏曲-林葆家加先生彩釉缤纷的世界>,《台湾现代陶艺之父:林葆家纪念集》,(台中县丰原市:中县文化, 民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