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李松林 (台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松林(1907年1月28日—1998年7月13日),又被称为松林师。出生于台湾彰化县鹿港镇,为台湾民族工艺木雕艺师。李松林长年从事台湾传统庙宇木雕工艺,并曾受邀为台湾各地教堂制作西洋宗教主题仪式用具,晚年走向艺术创作并培育艺生,致力于台湾木雕工艺传承。他于1985年获颁首届“民族艺术薪传奖”,1989年获教育部评定为“重要民族艺术艺师”。[1]

生平[编辑]

李松林出生木雕世家,曾祖父李克鸠于清道光年间(1829-1831)应邀参加鹿港龙山寺重修,自福建永春家乡渡海来台,从此定居鹿港。在家族传统子承父业耳濡目染的影响下,12岁正式随二伯父李世顺学习木雕;至14岁时已经集小木作、木雕刻花两门技艺于一身;16岁参与家族承揽鹿港辜家的家具案桌雕刻制作,成为李松林艺业起始。[2]:1003-100418岁时即与堂兄李焕美以“师傅头”的身份,领修鹿港天后宫木雕工事,先后持续四年,奠定日后“松林师”在台湾木雕界的名声。[3]

李氏木雕手艺精微细致,多受庙宇请托,曾先后在彰化员林福南宫、彰化鹿港龙山寺、云林元长乡鳌峰宫、苗栗通霄妈祖庙、新北巿三峡祖师庙、彰化鹿港威灵庙台中巿南区醒修宫台中孔庙、彰化埔盐四圣宫等留下相关木雕作品。[4]李氏作为传统民间工艺匠师,木雕创作主题的特点多与常民生活想望相符,多数取材自民间戏曲、小说故事等来源,常以“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形式,达成祈求平安、趋吉避凶、社会教化等功能。[5]:87

在李松林的木雕生涯中,亦曾受邀为台湾各地教堂制作案桌及耶稣基督像的特殊经历,例如:承制台湾天主教友呈献罗马教宗若望廿三世加冕礼物祭台及圣体龛、台北万华天主教堂祭台及圣体龛、彰化鹿港天主教堂祭台及圣体龛、彰化溪州天主教堂祭台神龛、彰化田中修女院祭台、南投鹿谷天主堂祭台、耶稣十四苦路浮雕像等,一方面显示李氏的木雕创作能力,不以传统台湾民间艺术主题为限;另一方面亦见证1960年代天主教在台湾的兴盛发展,教堂宗教器物采取与台湾传统结合的装饰设计为特色。[2]:1006-1007[6]

李松林晚年,约70岁以后逐渐走向纯艺术家雕刻创作,作品多以圆雕为主,参酌传统匠师流传的造型,再加上个人的创意,着重实际人体比例,或是日常生活趣味,由传统功能实用性走向艺术欣赏,成为李氏木雕艺术风格的代表。[4]李松林于1998年逝世,他的作品从传统寺庙到西式教堂,不论小木作、雕花、装饰物、艺术品,皆体现出其扎实的工艺技术与创作能力。[1][4]

传承[编辑]

李松林于1985年获教育部颁发第一届“民族艺术薪传奖”,1989年再获教育部评定为“重要民族艺术艺师”。[7]:171991年彰化县立文化中心受教育部委托开课传徒,以传习李氏雕刻传统技艺。自1991年7月至1994年6月为时三年,招收艺生四名包括:黄椿样(1955-)、黄国书(1958-)、陈铭松、施明旺,为民族艺术传承贡献心力。此外,李氏幼子李秉圭(1949-)传承家族雕刻事业,并在父亲指导下创作,促使李氏严密华丽风格的木雕技艺,得以传徒授业与家族承袭并行。其子李秉圭的木雕创作融合“传统”与“创新”,作品中可见父辈技艺的传承与其个人转化,使作品具个人特色。[7]:19-20[8]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李松林. 文化部台湾大百科全书. [202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8) (中文). 
  2. ^ 2.0 2.1 李, 昭容. 從工匠到藝師:探究傳統藝師李松林之成就歷程. 兴大人文学报. 2004-06, (34): 997-1034. 
  3. ^ 国立历史博物馆. 《民族藝師:李松林先生百年紀念展》. 台北巿: 国立历史博物馆. 2005. 
  4. ^ 4.0 4.1 4.2 王耀庭. 《木雕:李松林藝師》. 台北巿: 教育部. 1995. 
  5. ^ 李, 秉岳; 李, 秉业; 王, 耀庭 (编). 李松林木雕選集. 彰化县: 松林艺术雕刻中心. 1989. 
  6. ^ 邱士华. 《木雕•暢意•李松林》. 台北巿: 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2005. 
  7. ^ 7.0 7.1 王, 耀庭. 李松林、李秉圭木雕家族的傳承與時代. 传艺双月刊. 2013-04-01, (105): 16-25. 
  8. ^ 藝術家專區-李秉圭. 彰化县文化局. [202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7)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