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5卷,吕夏卿撰,收录于《新唐书》卷71上~75下[1],网罗唐代曾任宰相的家族世系。

作者

[编辑]

吴缜新唐书纠谬》序:“今唐史本一书也,而纪、志、表则欧阳公(修)主之,传则宋公(祁)主之。”以总裁主其名,而志、表等各有撰人。苏颂《苏魏公文集》卷66·《吕舍人文集》序:“吕公缙叔起远方邑尉,入为编修唐书……又集天下碑刻,类为《唐文传信》,考历代氏谱族志为《古今系表》,两书独出缙叔一手,可谓勤且博矣。”作为编撰《新唐书》志、表的资料长编。《宋史》卷331·吕夏卿传:“夏卿长于史,贯穿唐事,博采传记杂说数百家,折衷整比。又通谱学,创为世系诸表,于《新唐书》最有功云。”因此宰相世系表实际出于吕夏卿之手。

体例

[编辑]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之体,每姓之先,先述姓源,再分房表列世系。诸姓排列顺序,则以拜相先后为次,直到唐末[2]。而宗室宰相世系,则另见于宗室世系表[3]

表中之人,除拜相者注其入相时代;无传之人,可考者则注其字号与历官。表录世系官职,原则以唐末为断[4],但也有例外。

唐代中期以降,节度使常加宰相衔,谓之使相、又称外宰相,然无入朝执政之实[5],所以一概不录。而将帅以军功位至三公三师者20人,另加魏博节度使、太尉田承嗣的田氏、天平节度使、守司空乌重胤的乌氏,其中除仆固怀恩叛变,朱泚称帝伏诛,王建韩建朱全忠亡唐之贼不录,其余均述其世系[6]

目次

[编辑]
  • 卷71上 世系表一上 裴氏 西眷裴 洗马裴 南来吴裴 中眷裴 东眷裴、刘氏 彭城 尉氏 临淮 南阳 广平 丹杨 南华 河南刘氏
  • 卷71下 世系表一下 萧氏 皇舅 齐梁、窦氏 三祖 平陵、陈氏、封氏、杨氏、高氏 京兆高氏 晋陵高氏、房氏 河南房氏、宇文氏
  • 卷72上 世系表二上 长孙氏、杜氏 京兆 襄阳 洹水 濮阳、陇西李氏 武阳 姑臧大房 丹杨 龙居李氏 京兆李氏、赵郡李氏 南祖 东祖 西祖 辽东 江夏 汉中
  • 卷72中 世系表二中 王氏 琅琊 太原 河东 乌丸 中山 华阴 京兆、魏氏 东祖 馆陶 宋城 鹿城、温氏、戴氏、侯氏、岑氏
  • 卷72下 世系表二下 张氏 襄阳 河东 始兴 冯翊 吴郡 清河东武城 河间 中山 魏郡 汲郡 郑州、马氏、褚氏、崔氏 郑州 许州鄢陵 南祖 清河大房 清河小房 清河青州 博陵安平房 博陵大房 博陵二房 博陵三房、于氏
  • 卷73上 世系表三上 柳氏 西眷 武德 东眷、韩氏 鲁阳 颍川 昌黎 阳夏、来氏、许氏 晋陵 安陆、辛氏、任氏、卢氏 大房 二房 三房 范阳
  • 卷73下 世系表三下 上官氏、乐氏、孙氏 清河 武邑、姜氏 上邽 九真、陆氏 丹徒 太尉 侍郎、赵氏 陇西 新安 炖煌 南阳、閰氏、郝氏、薛氏 南祖 西祖
  • 卷74上 世系表四上 韦氏 平齐公 阆公 彭城公 逍遥公 郧公 南皮公 驸马 龙门公 小逍遥公 京兆、郭氏 颍水 华阴 昌乐 中山、武氏、骞氏、沈氏、苏氏 都亭 邳公 赵郡 武功、范氏、邢氏、傅氏、史氏、宗氏、格氏
  • 卷74下 世系表四下 欧阳氏、狄氏、袁氏 乐陵 雍州 河东、姚氏 北隆 陕郡、娄氏、豆卢氏、周氏 安成 永安、吉氏、顾氏、朱氏、唐氏
  • 卷75上 世系表五上 敬氏、桓氏、祝氏、纪氏、郑氏 北祖 南祖 荥阳 沧州、锺氏、宋氏、源氏、牛氏 鹑觚 安定、苗氏、吕氏、第五氏
  • 卷75下 世系表五下 常氏、乔氏、关氏、浑氏、齐氏 武邑 瀛洲、董氏、贾氏 浮阳 河南、权氏、皇甫氏、程氏、令狐氏、段氏、元氏、路氏、舒氏、白氏、夏侯氏、蒋氏、毕氏、曹氏、徐氏 北祖 高平、孔氏 鲁国 下博、独孤氏、契丹柳城李氏[7]、武威李氏、高丽李氏、奚柳城李氏、鸡田李氏、范阳李氏、代北李氏、营州王氏、太原王氏、安东王氏、田氏、乌氏

史源

[编辑]

洪迈容斋随笔》卷6‧唐书世系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皆承用诸家谱牒,故多有谬误。……欧阳公略不笔削,为可恨也。”自有此论,后人认为以唐代谱学之盛,宋去唐近,应该不难入手公私谱牒文献以编纂[8]。但是现代的考证则不以为然,岑仲勉指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主要根据成书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的林宝《元和姓纂》,化文字叙述的世系为表格。从元和到唐末未及部分,则参取石刻与文集碑志、《旧唐书》列传及部分家谱以增补修正[9]

评价

[编辑]

史意

[编辑]

刘知几史通》书志篇:“逮乎晚叶,谱学尤烦,用之于官,可以品藻士庶,施之于国,可以甄别华夷……氏族而往,实为志者所宜先,而诸史竟无其录。”对唐前纪传体史缺乏氏族纪录表示不满;只有魏收魏书》官氏志,兼及族姓[10],所以修《新唐书》时遥承其议。严耕望则指出,《新唐书》宗室、宰相世系表,一般人看似无用,但魏晋南北朝门阀社会,至唐犹盛,其世系之传承,今惟存此两表,就冶中古社会史而言,实为宝贵[11]

关于收录范围,章学诚文史通义》卷6外篇和州志氏族表序例上批评:“欧阳《唐书》,撰为宰相世系,顾清门钜族,但不为宰相者,时有所遗。”而岑仲勉认为,《元和姓纂》所详为显官,但如以全书内容列表,则篇幅不容且难以命名。而显官莫著于宰相,以宰相为纲,也就差不多能网罗《姓纂》世系的菁华部分[12]

魏收《魏书》,李延寿南史》、《北史》,一人有传,父子兄弟皆附载其后,如同族谱。虽然反映南北朝世族政治的盛衰,存其谱系,然附传常只记历官而无生平事迹,亢文累辞,成书当时已不无非议[13]。《新唐书》宗室、宰相世系表载子弟无显过亦无积劳,又不宜没其爵里字号者于表中,可省列传之繁文[14][15]

错谬

[编辑]

岑仲勉、赵超指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常见的错误[16]

  1. 名字讹误。
  2. 世次脱漏误附他系。
  3. 官爵与文献记载不符[17]
  4. 兄弟排列次序不依长幼[18]

而其致误之因,又可分为五项:

  • 《元和姓纂》多本诸家行状,行状则多本于六朝以来谱牒旧说,反映唐人附会、伪冒名门之习,而宰相世系表因之。所以述唐以前姓源、世系,考之诸史,每有抵误。
  • 远在北宋《元和姓纂》已乏善本,有不少节略、传写脱漏、错讹之处。
  • 编纂中利用《元和姓纂》与其他史料记叙整合的矛盾。
  • 《新唐书》修纂时纪、志、表、列传由多人执笔,成书前未尽划一[19]
  • 表式繁重,传写、刊刻不易[20]

脱漏

[编辑]

岑仲勉根据前人考证,归纳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未收录的宰相世系[21]

从文宗朝李训以下至郑綮,都是时代在《元和姓纂》成书后,而编纂时又不及旁求其他史料以补阙者。其他则多半是《姓纂》阙载,或有其姓而无其望。只有于惟谦、陈希烈,《姓纂》卷3略叙世系,宰相世系表却未采录,是真正的疏漏。

变例

[编辑]

卷73上 世系表三上颍川韩氏,实无人入相[35],宋人崇敬韩愈,为之立表[36]。卷72中 世系表二中太原王氏并无宰相,而叙其支,不嫌赘列[37]

此外,欧阳氏下叙及欧阳修高祖,曲江张氏则记至张九龄九世孙[38],则是采宋代私家谱牒以补《元和姓纂》所阙世系,而失于断限者。

研究史

[编辑]

《新唐书》成书不久,吴缜《新唐书纠谬》已指摘宰相世系表脱漏之处,欧阳修《集古录》、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等金石、氏族学著作,更进一步利用石刻等史料考订异同,补其不备。而研究《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专著,则始于清乾隆年间的沈炳震《唐书宰相世系订讹》十二卷,沈氏认为宰相世系表缺漏错误太多,不宜列入《两唐书合钞》,所以将宰相世系表部分析出别行[39],而考订则主要利用两唐书列传与表的互参。

清代乾隆、嘉庆期,考证、金石之学大盛,考证笔记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赵绍祖《新旧唐书互证》等都有言及宰相世系表之处,王昶金石萃编》、陆增祥《八琼堂金石补正》则集当时可见唐代金石文与题跋并加论断,增补宰相世系表的不备之处。

民国以降,唐代碑刻的大量出土,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料,罗振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补正》二卷(1937年),岑仲勉〈贞石证史〉、〈续贞石证史〉[40],以出土志铭补充或纠正宰相世系表的世系;特别是《元和姓纂四校记》,阐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与《元和姓纂》的渊源,并利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校补现行辑本《元和姓纂》的缺漏,对学术界影响深远。而综合历代考订成编者,则有赵超《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五卷与詹宗佑《点校本两唐书校勘汇释》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41]部分。

此外,因学术方法进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也有更多不同的研究观点。哈佛燕京学社《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引得》(1934年),提供人名索引;或用统计方式宏观分析由唐入宋世族势力与南北人文的消长,《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不只是中古世族史重要的文献,对其编纂意义也有更多正面的评价。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新唐书/卷071上》,出自《新唐书

参考文献

[编辑]
  • 沈炳震《唐书宰相世系订讹》(清海宁查世倓刻本\嘉庆十八年)
  • 罗振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补正》 《罗振玉学术论著集》第八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ISBN 978-7-5325-6919-9 553~672页
  • 赵超 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上、下(中华书局\1998年) ISBN 7-101--01392-9
  • 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记》上、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8年4月初版、1991年12月景印二版)
  • 詹宗佑《点校本两唐书校勘汇释》上、下(中华书局\2012年) ISBN 978-7-101-08230-2

关联项目

[编辑]

脚注

[编辑]
  1. ^ 卷71、73、74、75各分上、下,卷72分上、中、下,所以实质是11卷。
  2. ^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83‧宰相世系表先后之次:“众姓未便以意为先后也,故仍依除拜之先后。宰相表首列武德元年六月裴寂拜左仆射、知政事,世系表即以裴姓居首,而凡此姓中各房所有宰相,直至唐末俱以类从。叙毕裴姓,即及刘姓者,以刘文静即次裴寂为纳言也。”
  3. ^ 《新唐书》卷70下 宗室世系表后叙
  4. ^ 如《新唐书》卷75下 宰相世系表五下 代北李氏李克用(后唐太祖)称河东节度使、守太师、中书令、晋王,克用子存勗(后唐庄宗)称隰州刺史、检校司空,都是唐时所授官,而不及后唐赠庙谥。自庄宗诸子以下,无涉于唐,则皆从略。
  5. ^ 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卷50 宗室世系表下
  6. ^ 《新唐书》卷75下 宰相世系表五下 后叙子注。
  7. ^ 沈炳震《唐书宰相世系订讹》目次子注:以下皆藩镇之加三师三公者。
  8. ^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上册299页,沈炳震《唐书宰相世系订讹》:“余尝疑欧公既作此表,当时必聚谱牒,何以所载寥寥?……宗室世系表亦然,防五季散乱之后,人多假托华胄也,然因噎废食,何足以存谱学。”〔光绪甲申(1884)九月十九日〕
  9. ^ 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记》再序 4~20页
  10. ^ 蒲起龙《史通通释》卷3
  11. ^ 严耕望“新旧两唐书史料价值比论” 《严耕望史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下册 1152页
  12. ^ 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记》再序 2页
  13. ^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卷10‧南北史子孙附传之例
  14. ^ 蒲起龙《史通通释》卷3 表历篇按语:“揆之史法,参以时宜,亲若宗房,贵如宰相,传有所不登,名未可竟没,胥以表括之,亦严密得中之一道哉!”
  15. ^ 徐浩《二十五史论纲》(世界书局\1947年) 本论 第十七章 新唐书
  16. ^ 赵超《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前言 3~4页
  17. ^ 岑仲勉:“唐人神道碑、墓志铭所记世系、官位,往往有详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者,宰相世系表所列则多与《元和姓纂》同。”(《元和姓纂四校记》再序 9页)
  18. ^ 岑仲勉:“《姓纂》叙例,常有甲生乙、丙,先列丙支然后及乙,未必依长幼之序;而宰相世系表者次序,每与《姓纂》相同。”(《元和姓纂四校记》再序 24页)
  19. ^ 吴缜〈进新唐书纠谬表〉
  20. ^ 岑仲勉《唐史馀渖》卷4 杨氏世系
  21. ^ 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记》再序 4~5页
  22. ^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卷50 宰相世系表二上
  23. ^ 吴缜《新唐书纠谬》卷11 宰相世系表脱漏不载者
  24. ^ 24.0 24.1 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卷50 宰相世系表二中
  25. ^ 25.0 25.1 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卷50 宰相世系表三下
  26. ^ 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卷50 宰相世系表三上
  27. ^ 赵绍祖《新旧唐书互证》卷8
  28. ^ 28.0 28.1 吴缜《新唐书纠谬》卷11 宰相世系表脱漏不载者
  29. ^ 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卷50 宰相世系表一上
  30. ^ 赵绍祖《新旧唐书互证》卷7,赵氏谓陈希烈在奸臣传,其实(降安禄山)亦叛臣也,表虽无世系,而总计处有名。
  31. ^ 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卷50 宰相世系表二上,钱氏谓李忠臣、李怀光皆叛臣,故不叙其系。
  32. ^ 沈炳震《唐书宰相世系订讹》目次子注
  33. ^ 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卷50 宰相世系表四上
  34. ^ 34.0 34.1 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卷50 宰相世系表四下
  35. ^ 全祖望《经史问答》卷10:“问:韩氏,宰相世系表四人,瑷为一族,休、滉父子为一族,宏为一族,祇应三表,而今有四,何也?答:是欧公之误也。退之一支,其家无作宰相者,而今亦入之,故有四篇。”
  36. ^ 章学诚《丙辰札记》
  37. ^ 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记》再序 15页
  38. ^ 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记》再序 21页子注:“据《广州人物传》,宋景德三年九世孙元吉献墨迹等,天圣六年九世孙锡献告身等,由此逆推,七、八世孙已是五代及宋人物。”
  39. ^ 沈炳震《两唐书合钞》叙例
  40. ^ 收录于《金石论丛》
  41. ^ 下册680~7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