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善太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善太息中医学的病证名,出自《灵枢、口问篇》,是指患者自觉胸中憋闷,每以长声嘘气为舒的症状,又称叹息、叹长气。

证治[编辑]

《灵枢、口问篇》中所记载的太息病机为心气不畅,可针刺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阳胆经留针以补法治疗。后世分为肝郁及气虚二证。

肝郁[编辑]

  • 症状:胸闷不舒、长嘘叹气、胁肋胀满、神情默然、纳少、口苦、眩晕、苔白、脉弦
  • 病因:情志所伤、所欲不遂、或强烈精神刺激
  • 病机:肝气郁滞、失其调达、病属实证
  • 治则:舒肝理气解郁
  • 方药:柴胡疏肝散逍遥散

气虚[编辑]

  • 症状:常欲叹息、短气自汗、倦怠乏力、纳少、舌淡胖苔白、脉细
  • 病因:劳伤过度、久病失养、而致气虚
  • 病机:宗气不展、气机不利、病属虚证
  • 治则:补中益气
  • 方药:保元汤补中益气汤

网上购买治疗中药方剂[编辑]

文献摘要[编辑]

  1. 《灵枢、口问篇》黄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也。”
  2. 类经》张介宾注:太息者,息长而大,即叹息也。约,犹束缚也。忧愁思虑则气郁不伸,而心系急、气道约,约则满闷于中,此叹息之不容已也。手少阴,心经也。心主,手厥阴经也。足少阳,胆经也。助木火之脏,则阳气可舒、抑郁可解,故皆宜留针补之。

参考文献[编辑]

  • 赵金铎主编,《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ISBN 7117006730/R674
  • 秦伯末,《中医临证备要》,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年第二版


外部链接[编辑]

  • 柴胡疏肝散 中药方剂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逍遥散 中药方剂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补中益气汤 中药方剂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肝气郁滞 中药方剂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