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枋隙教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坐标25°03′54″N 121°30′35″E / 25.064986°N 121.509635°E / 25.064986; 121.509635

原枋隙教会
地图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台北市大同区迪化街2段67号
建成时间 清朝光绪十六年(1886年)
类型登录等级:历史建筑
登录种类:教堂
评定时间2021年12月23日
详细登录资料

原枋隙教会,是位于台湾台北市大同区大稻埕长老教会礼拜堂,为马偕牧师使用中法战争赔款所筹建,1886年落成,现今只存留部分建物,被列为历史建筑

由来[编辑]

19世纪中法战争,法国舰队封锁台湾沿海各港口,因此发生西仔反[1]。1884年10月5日,大龙峒礼拜堂被毁[2]。1885年9月28日,加拿大籍马偕,从台湾巡抚刘铭传领到赔款墨西哥银圆1万元后,计划重建大龙峒礼拜堂等七座淡水河沿岸的教堂[1][2]

原枋隙教会

枋隙礼拜堂于1885年10月29日于牛磨车街动工[3],1886年12月24日竣工[1][2]

原貌[编辑]

建物屋顶,设有高8英尺的尖屋顶,正面涂抹石膏,装饰燃烧的荆棘及书写“棘焚而不毁”字句[2][3]。艋舺市民称该尖塔为“三哲香塔”或“三哲雄塔”,因当地人有三位为秀才,所以有此称[3]。整体与同赔款新建的新店、锡口、艋舺礼拜堂造型雷同[1]。除尖塔外,枋隙礼拜堂的柱子、门窗形式均为哥特式的尖塔,特色是柱子上面与屋脊上面均立有类似小佛塔的装饰[3]

堂内均以石灰加以粉刷称白色[3]。 1906年,在讲台后再增筑[2]

学者詹添全表示,枋隙礼拜堂是马偕唯一遗留的教堂,因马偕在台北市兴建的四座教堂中的三处已拆除[4]

使用[编辑]

郭水龙牧师回忆说大龙峒教会搬来枋隙礼拜堂后,改名“枋隙教会”,有李春生等从福建厦门来台的信徒[2]大稻埕礼拜堂建立后,枋隙礼拜堂,先被出租给日本政府作为日语传习所,后租约给宝香斋饼店作为工厂[5]。宝香斋饼店店主余传炉曾于1901年,担任枋隙教会的长老[2]。宝香斋承租三年不再续约,枋隙礼拜堂租被外人侵占,经教会余约东打三年官司后,于1956年4月22日重新作教堂,组织改名“大桥教会”[5]

今日,枋隙礼拜堂仅存北栋侧翼建物的牧师办公室为马偕时期兴建的原建物,尚存当时的唭哩岸石砌墙与尖拱窗[4]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1.2 1.3 陈宏文. 【探索頻道】傳承焚而不燬的福音. 台湾教会公报. 2023-03-30 [2024-01-15]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赖永祥. 史話587 大稻程枋隙禮拜堂. 台湾教会公报. 2001-07-15 [2024-01-15] (中文(台湾)). 
  3. ^ 3.0 3.1 3.2 3.3 3.4 李俊彦. 台灣教堂建築巡禮─ ─系列之一 馬偕開啟 台灣教堂建築史 以西方的形式 融合本土社會文化價值觀. 民生报. 1994-11-20 (中文(台湾)). 
  4. ^ 4.0 4.1 杨心慧. 北市大橋教會登錄歷史建築 獲文資身分將持續幫助弱勢. 自由时报. 2021-11-23 [2024-01-15] (中文(台湾)). 
  5. ^ 5.0 5.1 余恩赐. 死而復活的教會 大橋教會. 台湾教会公报. 1996-02-04 [2024-01-15]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