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国客邮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客邮史讲述的是外国在中国开设的邮局历史,即客邮。外国的客邮局遵从各自国家的邮政章程,收寄中国国内以及国际互寄的邮件。发送的邮件粘贴各自国家的邮票邮戳上的文字为各国本国的文字[1]

外国在中国开设的客邮可追溯至19世纪前期英国清朝开展鸦片贸易时期。当时英国在清朝的鸦片商人为了方便通信,在清朝水域内的趸船上设置信箱。1834年,英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广州开办一个直属英国邮政总局的邮局。1842年8月《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在清朝领土上开办更多的邮局,并成立领事邮政代办所,任命英国驻华领事兼任英国邮局代理人,由英国邮政总局直接领导。1858年,清朝在《天津条约》中允许各国的外交文书“由沿海无论何处皆可送文”。此后法、美、德、俄、日等国在清朝领土上也开设邮局。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各国在华设置的客邮达到344处。其中日本设置的客邮数量最多[1]

1919年,北洋政府巴黎和会上向各国提出收回中国的邮电通信权利,但未获各国允许。1919年7月,苏俄政府发表对华宣言,宣布放弃俄罗斯帝国在华一切特权,俄罗斯在华的客邮率先取消。1920年10月,北洋政府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第7届万国邮联大会上再次提出取消客邮的要求。1921年,中华民国外交部照会美、英、法、日,要求撤消在华客邮。同年的华盛顿会议上,北洋政府代表再次提出撤消客邮。1922年2月召开的太平洋会议通过了撤消在华客邮的议案,规定各国在1923年1月1日前撤除所有在华客邮。截至1922年底,各国在华客邮大部分已撤销,仅剩下日本在旅顺大连南满铁路沿线的邮局以及英国在西藏的邮局仍有保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在华客邮全部撤除。1955年,英国在西藏的客邮由印度政府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此后中国领土上不再有客邮[1]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1.2 取消客邮的斗争. 中国邮政 ,China Post , 编辑部邮箱 ,2012年08期. [失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