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交通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在人类发展历史的上古时代中,世界各地民族之间的互动以及对外交通就远远超越今日的人们对他们所理解之程度并且还更加频繁,然而古代人们也并没有因为交通工具的简陋就因此让他们活动范围缩小或局限在一个区域,相反的他们的活动范围若与今日现代化国家与民族之间的互动往来相比较的话,事实上古代各个民族间往来交流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即使是与西亚地中海文明区相隔甚远的中国文明,于上古时代与西方世界交通也是不受天然屏障的局限。

实地的研究古代各个文明的发展路程会发现古代各地的民族并不是各自完全独立发展他们各自文化的,从很多考古遗物显示出他们彼此之间是有相互影响的讯息,纵然与今日世界各国交通发达相比较下,或许古代各地没有那么活络,但是他们还是有往来交通的痕迹,从这里可以得知古代民族的交通状况即是今天历史学界应该亟待暸解的一个课题,由交通史的研究能够找到许多现代历史著作中它们所缺漏与忽略的部分。而这里主要以中国历史为主要阐述重点,并且连结中国文明西方文明印度文明交通为主要的叙述方向,并试图找出中国与美洲来往、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欧洲与美洲的来往纪录,阐述其各自对外交通。

这里不论述战争引起的交通,只纯粹探讨和平时期交通状况。主要采用考古出土史料文物、文献纪录来剖析民族交通的概况,并辅以其他各民族之间的往来状况所遗留的疑点来参考,以此管窥古代民族交通与文化交流的情形。以下章节分段以发源地、主要根据地对外界交通为主要划分标准,因此即使有跨越三洲的帝国,即以其发源地当做基准。

概念[编辑]

世界是一个整体,虽然地球上各个文明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文明之间彼此却互有往来并且相互影响。

亚洲地区[编辑]

亚洲可以说是人类主要文明的最大发祥地,东亚的中国、南亚印度、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等等古老文化都主要发生在亚洲,因此探讨世界交通史亚洲最应该详加介绍。

中国与各地交通史[编辑]

至少在15世纪之前的中国,其科技地位、国家财富、文化成就一直都是举世独步的,几无能有其他文明可以撼动其地位,相对的世界其他民族对中国的交通便是趋之若鹜。历史上著名的丝路就是中外交通史上最具意义的交通路线;然而中国对世界贡献并非单单只有丝绸或丝绸的制作技术而已,事实上中国人对世界文明贡献很多;此外中国人与高加索人种的往来更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出土的白种人遗骸可以得知,因此早在上古时代的中国就有不同民族往来的遗迹纪录。

殷商的遗迹[编辑]

古代的中国地区事实上就有不少高加索人种在中国境内出现的纪录与证据,尤其在早期没有所谓的国土疆域的界线下,民族之间的往来可以说是相当的容易,而从这些史料可以发现到中国古代对外交通的发达状况,所以说中国文明并非是孤立在东亚地区自行发展。

从相关的考古挖掘纪录与成果发现到最早在殷商时代中,殷商帝王墓就发现到高加索人白种人)、美拉尼西亚(Melanesia)人的骨骸;从这个人种特征的发现让人们知道当时蒙古人种与高加索人种的民族之间互动状况,但是这些白种人怎么来的、目的是什么就不得而知。

有学者认为上古时代的中国事实上是黄种人与白种人民族彼此交错在相同的地理环境的,不过目前此说法证据不足。

此外关于其他中国有高加索人种出没的证据还有:考古工作者也在秦始皇陵与位于今天青海省汉代陵墓发现到高加索人的遗骸,由此又得知早期中国有与外地互动的纪录。

其次,古代的中亚地区事实上一直都是文明传播的通道以及联系纽带,中亚的游牧民族充分扮演文化交流的角色。

周穆王西行[编辑]

关于西周穆王西行的纪录可以见于《穆天子传》、《竹书纪年》。

中国丝绸远至希腊[编辑]

古希腊人的赛里斯(Seres)国事实上是一个完全模糊不清的概念。在古希腊时代,中国制的丝绸就已经通行到欧洲巴尔干半岛,由于当时的希腊人向斯基泰人(Scythians)贸易所获得这项商品,使得希腊人对于丝绸的来源产生诸多猜测,他们也将生产丝绸国度称之为赛里斯国。然而在上古时代也唯有中国人才会生产丝绸的;相传最早的丝是由嫘祖发明养蚕技术而将蚕丝抽取出来制成绢帛的一项发明,因此古代中西货物的交通已经可以从中国到希腊。

汉朝与西域的交通[编辑]

汉朝与安息波斯)的交通往来直接的结果就是文化交流与贸易,其中中国的一些产物如:丝绸、桑树、黄连、桃、樟脑、肉桂、梨、生姜、茶叶、陶瓷也经过波斯转运印度西方各地。而中国在对西域的交流中,也因文化交流的关系产生一些外来语,如:狮子葡萄

然而有学者认为张骞通西域所带回来的葡萄的发音是希腊文Bστρυξ的译音;而中国流传的海马葡萄镜是希腊文化的遗制。

唐朝对周边国家的关系[编辑]

中国在汉朝即有和西域诸国交通往来,到了唐朝与外界交通更是频繁;当时的日本曾经招揽大批唐人移居归化日本

宋朝对外贸易[编辑]

南宋时期,由于商业的发展以及当时朝廷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因而对外贸易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也因为如此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传播;此外南宋时代的造船业也有蓬勃的发展,而且船上陪配有指南针以利航行。

明朝瓷器输往东非[编辑]

明朝最著名的郑和下西洋让中国人足迹远达东非一带,甚至打通了中国与非洲贸易的路线,东非海岸沿线发现不少明代瓷器,这些瓷器不少产自于景德镇,中国瓷器也由东非转运自欧洲。

古代中国人到达美洲[编辑]

根据1965年秘鲁出土的铜人像,手上的石牌刻有“武当山”字样,除了秘鲁,在波利维亚墨西哥也有中国文物出土;美洲目前在考古学与历史学上还有很多谜团,而且难以解释也相当古怪,像是美洲出土中国文物中还曾经有:“大齐田人之墓”、“木武本”、“太岁”、“明月松间照”等等汉字字样。在厄瓜多尔还有挖到王莽时代的古钱币。此外美国东岸也发掘出一面明朝“宣德金牌”,其上铸有“大明宣德委锡”六字,以此证明中国似乎与美洲有些微往来,但是这些仍然无法说明中国与美洲直接往来交通。还有即使出土一面宣德金牌也不能够证明郑和曾经到达美洲大陆,只能采取保留态度以中国文物曾经流传到美洲来看待。[来源请求]

波斯对外交通[编辑]

波斯帝国在古代文明史上是占有一定的影响地位,由于其领土东可通往中国、印度;西可通往欧洲,很明显的是欧亚之间的一个桥梁。

波斯与中国的交通[编辑]

波斯在中国汉代就有与其往来纪录,汉朝时候称他们为安息。在彼此的往来当中波斯对中国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像是波斯乐器琵琶唢呐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而波斯曾经向中国进贡狮子,中国语言中的“狮”其原始发音来自波斯。

东汉明帝时期,曾经派前甘英出使西域,甘英曾经抵达安息(波斯)西边边境,并且了解海西还有大秦(罗马)的文明大国。 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国地区和波斯的交通更加频繁。

阿拉伯对外的交通[编辑]

古代阿拉伯人擅长经商,因此他们经常通行于欧亚之间,担任著文化交流与传播者的角色。

阿拉伯与中国的交通[编辑]

汉朝时代就已经知道有阿拉伯地区,当时被称为“条支”。阿拉伯人在中国南宋时期就经由海路与中国贸易通商。

欧洲地区[编辑]

欧洲在上古时代是文明的接纳者,克里特岛据目前历史资料的认定是最早有文化活动的地点,而此地的文化也是来自美索不达米亚与古埃及地区。欧洲由于海岸线曲折,因此海上贸易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行业。

罗马帝国对外交通[编辑]

古罗马遣使中国[编辑]

中国史书上有曾经记载的大秦王安敦派使出使中国的纪录是来自《后汉书·西域传》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当时被中国史书称之为“大秦王安敦”的古罗马皇帝安东尼·庇乌斯(Anthonius Pius.)曾派遣使者取道当时称之为日南(今越南)的地方来朝贡,然而这段历史并不见于罗马史书记载。

拜占庭帝国对外交通[编辑]

1945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拜占庭金币即可表示出历史上大唐帝国与拜占庭帝国之间虽然没有政治上直接的接触,但是确有间接接性质的往来,还有新疆宁夏亦有拜占廷金币的出土,因此从这些证据可以看出当时拜占庭经济也有稍微影响中亚附近地区。印度与锡兰岛也有出土大量拜占廷金币,因此从这些出土文物来看,古代欧洲与东方世界并没有完全独自发展,而是仍有交通往来,拜占廷的货币也影响到南亚。

欧洲与其他地区交通[编辑]

维京人的对外探访[编辑]

西方的学者曾经在新疆地区进行过考古挖掘,并且找出了古代维京人遗骸。

比哥伦布早先到达美洲的民族[编辑]

哥伦布并非第一个到达美洲的欧洲人,有证据显示北欧的维京人以及居住于西班牙的少数民族巴斯克人(Basque)已经比哥伦布先到达美洲。

非洲地区[编辑]

非洲地区对外交通状况唯一能够阐述也只有古埃及这一个文明,因为当上古时代的非洲,唯一有文明的诞生只有在北非尼罗河流域,其他地区都多处于是原始蛮荒状态。

古代腓尼基人的环绕非洲一圈[编辑]

腓尼基人在历史上最著名的就是他们的航海技术相当发达,根据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记载指出,埃及法老尼科曾经派遣他们绕行非洲;而腓尼基人一共花了三年时间突破重重困难完成任务,比后代葡萄牙人要早了2000多年。

古埃及与南美交通[编辑]

事实上这个关于〝古埃及芦苇船跨越大西洋到达南美洲〞的论点,它是由上个世纪挪威人类学家托尔·海尔达(Thor Heyerdahl)所提出来的假说。他认为古埃及与南美地区的的喀喀湖原住民使用的芦苇船型制一模一样。于是海尔达为了证明这个假说,他便以重新模拟古代埃及芦苇船方式横渡大西洋,并且也已经证明古埃及芦苇船确实能够到达南美洲。但是古埃及人曾经到美洲这项说法目前仍然显的薄弱。

美洲地区[编辑]

事实上以今天历史学比较主要的看法是认为美洲地区的文明事实上是一直处在孤立的地位自行发展,由于美洲东有大西洋、西有太平洋来隔离欧亚非大陆,因此这个地区的文明与外界交通要到哥伦布到达这里之后,此地才有与欧洲文明接触的历史,不过根据近人考古挖掘发现美洲大陆有罗马、维京的古文物,这点对于世界史的研究上产生很重要的一个课题。

南美对外交通[编辑]

这项说法也是海达尔的假设,他认为波利尼西亚(Polynesia)人士来自于南美洲的秘鲁,不过这项说法仍然证据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