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3馬克斯·舒爾茨號驅逐艦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歷史
納粹德國
艦名 馬克斯·舒爾茨號
艦名出處 馬克斯·舒爾茨德語Max Schultz
下訂日 1934年7月7日
建造者 基爾德意志造船廠
船廠編號 244
動工日 1935年1月2日
下水日 1935年11月30日
服役日 1937年4月8日
結局 1940年2月22日沉沒
技術數據
艦級 1934級驅逐艦
排水量
  • 標準:2,223噸
  • 滿載:3,156噸
全長 119米
全寬 11.30米
吃水 4.23米
動力輸出 70,000匹軸馬力(52,000千瓦特)
動力來源 雙軸,兩台蒸汽輪機
速度 36(67公里每小時;41哩每小時)
續航距離 1,530海里以19節
乘員 10名軍官、315名水兵
武器裝備
服役記錄
指揮官
  • 海軍少校馬丁·巴爾策
  • 1937年4月8日-1938年10月24日
  • 海軍中校克勞斯·特蘭佩達赫
  • 1938年10月25日-1940年2月22日

Z-3「馬克斯·舒爾茨」號(德語:Z 3 Max Schultz)是德國國家海軍戰爭海軍於1930年代中期建造的十六艘1934級驅逐艦的三號艦,得名於在一戰中陣亡的原帝國海軍第六魚雷艇區艦隊司令、海軍少校馬克斯·舒爾茨德語Max Schultz。該艦於1935年1月2日開始在基爾德意志船廠鋪設龍骨,同年11月30日下水,至1937年4月8日、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兩年交付使用英語Ship commissioning。入役後,其大部分時間都用於訓練,但也參加了1939年初對梅默爾的佔領行動

二戰爆發前不久,Z-3號意外地撞沉了一艘德國魚雷艇,並在接下來的一個月里接受維修。1940年2月中旬,在前往北海搜尋英國拖網漁船英語Fishing trawler的「維京行動英語Operation Wikinger」期間,其姊妹艦Z-1「萊貝雷希特·馬斯」號遭到一架巡邏的德國轟炸機誤擊並沉沒,造成280名船員喪生。而後Z-3號在救援Z-1號船員的過程中遇襲沉沒,艦上308名官兵全數遇難。當時的調查法庭英語Naval Board of Inquiry宣稱Z-3號是被德國轟炸機炸沉的,然而戰後的研究表明,它可能是觸雷沉沒。

發展及設計[編輯]

1934級驅逐艦的設計工作開始於1932年,儘管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凡爾賽條約》明確限制了德國驅逐艦噸位不得超過800長噸(810公噸)。德國人最初的設想是要建造比當時在役的法國和波蘭驅逐艦更強大的大型艦艇,但隨着國家海軍期望轉成作為一款小型巡洋艦使用,其設計方案也隨之變更。方案細節於1934年敲定,但設計工作似乎十分倉促,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因為艏樓較短且艏部外飄英語Flare (ship)不足,從而影響了艦隻的耐波性和穩定性。[1][2]設計中唯一真正的創新部分——高壓鍋爐,則是一個過於複雜的設計,在安裝至1934級之前幾乎沒有接受過任何艦載測試,並且在艦隻的整個運用生涯期間經常發生故障。[3]

Z-3「馬克斯·舒爾茨」號的水線長全長分別為114米和119米,有11.3米的舷寬以及最大4.23米吃水深度;其設計排水量為2,223噸,滿載時則可達3,156噸。標準船員編制英語Ship's company為10名軍官和315名水兵,在擔任區艦隊旗艦時還可額外增加4名軍官和19名水兵。該艦由兩台瓦格納齒輪傳動蒸汽輪機提供動力,各負責驅動一副直徑為3.25米的三葉螺旋槳過熱蒸汽則由六台瓦格納水管鍋爐英語Water-tube boiler供應,這使得它在70,000匹軸馬力(52,000千瓦特)額定功率下的設計航速為36(67公里每小時),但實際上其最高速度甚至可達38.7節(71.7公里每小時)。[2]Z-3號最多可貯存752噸燃料油,理論上能夠以19節(35公里每小時)的速度巡航4,400海里(8,100公里),但它在實際運用中有重心過高的問題,導致30%的燃料必須作為壓艙物保留在艦內。[4]事實證明Z-3號在19節航速時的有效行程僅為1,530海里(2,830公里)。[5]

艦隻裝備有五門127毫米34式速射炮英語12.7 cm SK C/34 naval gun,架設在帶有艦砲防盾英語Gun shield的單裝炮座上。其中艦艛的前後各有兩門採用背負式佈置,第五門則安裝在後部艦艛的頂端,並從前到後編為1至5號。防空武器由安裝在與後部煙囪英語Funnel (ship)並排的一對雙聯裝炮座上的四門37毫米30式速射炮和六門單座20毫米30式高射炮組成。此外,該艦還在中心線上的兩個四聯裝動力操縱式底座上安裝有八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每個底座配備一對重新裝填裝置。四個深水炸彈發射器則安裝在艉後部甲板室英語Deckhouse的側面,再輔以艦艉兩側的六具單裝深水炸彈支架,合共可攜帶32或64枚炸彈。[6]布雷軌道安裝在後甲板,最多可貯存60枚水雷[2]作為探測潛艇的工具,艦上也搭載有一套稱為「群聽裝置德語Gruppenhorchgerät」的被動式水聽器[7]

建造及服役[編輯]

Z-3「馬克斯·舒爾茨」號得名於1917年1月指揮第六魚雷艇區艦隊在海戰中陣亡的德意志帝國海軍少校馬克斯·舒爾茨德語Max Schultz。它於1934年7月7日由德國國家海軍所訂購,自1935年1月2日起開始在基爾德意志造船廠鋪設龍骨建造序列英語Yard number為244。該艦於1935年11月30日下水,至1937年4月8日竣工,首任艦長為海軍少校馬丁·巴爾策。[8]同年10月26日,Z-3號被編入第1驅逐支艦隊[9]並於1938年4月與其姊妹艦Z-2「格奧爾格·蒂勒」號Z-4「理夏德·拜岑」號一同訪問了挪威港口於爾維克。然後它被移交予造船廠重建艦艏,以解決艏部在頂頭浪中進水嚴重的問題,從而使其長度增加了0.3米。重新投運後,該艦參加了8月22日為阿道夫·希特拉和匈牙利攝政王霍爾蒂·米克洛什舉行的海上閱兵以及接下來的艦隊操練。[10]12月,Z-3號又與姊妹艦Z-1「萊貝雷希特·馬斯」號、Z-2號和Z-4號一同航行到冰島地區,以評估它們的新艦艏在北大西洋冬季的適航性。1939年3月23日至24日,Z-3號成為護送全副武裝的裝甲艦德國號的驅逐艦之一,這艘裝甲艦當時負責搭載希特拉去往立陶宛宣佈佔領梅默爾[9]它還作為海軍少將京特·呂特晏斯的旗艦參加了在地中海西部舉行的春季艦隊演練,並於4月和5月多次訪問西班牙和摩洛哥港口。[11]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前幾天,即1939年8月27日凌晨,Z-3號在博恩霍爾姆島附近意外地撞沉了德國魚雷艇虎號英語German torpedo boat Tiger (1928)。魚雷艇上有2人死亡、6人負傷。Z-3號雖無人員傷亡,但艦艏嚴重受損而不得不暫時由Z-2號拖曳行進,並以艦艉居前。半小時後,兩艘拖船到達,接手以4節(7.4公里每小時)的速度將其拖到斯維訥明德。直至9月下旬Z-3號一直處於維修狀態,因此錯過了波蘭戰役[12]該艦於10月期間主要在斯卡格拉克海峽巡邏,以檢查中立國船舶是否搭載有違禁品。10月28日,當它從一次類似的巡邏中返航時,艦上的一台蒸汽輪機發生爆炸,導致1號鍋爐艙英語Fire room進水並使該艦的動力中斷。儘管拖拽的嘗試未能奏效,但Z-3號仍設法恢復了動力而得以自行駛回基爾接受維修。[9]1940年2月9日至10日,Z-3號、Z-4號和Z-16「弗里德里希·埃科爾特」號哈里奇附近的希普沃什水域佈設了110枚磁性水雷,造成共6艘總註冊噸位達28,496噸的船舶觸雷沉沒,以及1艘受損。[13]

1940年2月22日,Z-3號與第1區艦隊的另外五艘姊妹艦Z-1號、Z-4號、Z-6「特奧多爾·里德爾」號Z-13「埃里希·克爾納」號和Z-16號共同執行「維京行動英語Operation Wikinger」,前往多格灘攔截英國拖網漁船英語Fishing trawler。在途中,該區艦隊據信遭到德國空軍第26轟炸聯隊英語Kampfgeschwader 26的一架He 111轟炸機誤擊。Z-1號被至少一枚炸彈命中而失去控制,並在斷成兩半後沉沒,導致280名船員喪生。在救援過程中,Z-3號則撞上了一枚水雷而沉沒,艦上308名官兵全數遇難。希特拉下令召開調查法庭英語Naval Board of Inquiry,以查明損失的原因,結論是兩艘軍艦均是被He 111轟炸機的炸彈所擊沉。德國海軍既未向其麾下的驅逐艦告知德國空軍當時正在進行反艦巡邏,也未向德國空軍通知自軍驅逐艦會通過任務水域。[14]但戰後的研究表明,當中的一艘或全部兩艘軍艦可能是撞上了由英國驅逐艦艾凡赫號英語HMS Ivanhoe (D16)勇猛號英語HMS Intrepid (D10)佈設的水雷區。[15]

註釋[編輯]

  1. ^ Koop & Schmolke,第13–14頁.
  2. ^ 2.0 2.1 2.2 Gröner,第199頁.
  3. ^ Whitley,第22–24頁.
  4. ^ Whitley,第18頁.
  5. ^ Koop & Schmolke,第26頁.
  6. ^ Whitley,第215頁.
  7. ^ Whitley,第71–72頁.
  8. ^ Whitley,第203頁.
  9. ^ 9.0 9.1 9.2 Koop & Schmolke,第79頁.
  10. ^ Whitley,第79–80頁.
  11. ^ Whitley,第81頁.
  12. ^ Whitley,第82頁.
  13. ^ Hervieux,第113–114頁.
  14. ^ Whitley,第93–94頁.
  15. ^ Rohwer,第15頁.

參考資料[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