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用戶:Verachter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您好,!歡迎加入維基百科!

感謝您對維基百科的興趣與貢獻,希望您會喜歡這裏。除了歡迎辭以外,也請您了解以下重要文章:

政策
政策
GNU
GNU
版權問題解答
貢獻內容必須是您所著或獲得授權
並同意在CC-by-sa-3.0和GFDL條款下發佈
手冊
手冊
問號
問號
有問題?請到互助客棧詢問,或在我的對話頁提出。別忘記:討論後要簽名,方式之一是留下4個波浪紋「 ~~~~ 」。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the Chinese Wikipedia, please leave a message here. Thank you for visiting!

--▓Gao▓Jing▓ 2008年7月3日 (四) 09:07 (UTC)

編輯工具[編輯]


資料緩存[編輯]

東亞四強賽20年戰史:傅玉斌造經典 8打11平韓國

CCTV.com 2010年02月05日 13:3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浪體育

  新浪體育訊 從1990年首屆東亞四強賽開始,到2003年改制更名為東亞錦標賽,至今這項代表東亞足球最高水平的賽事已經舉辦了7屆。在這7屆比賽中,中國隊奪過冠、墊過底,有過2-0擊敗日本隊的狂喜,也有8打11戰平韓國的震憾。

  1990年第一屆東亞四強賽(1990年7月27日至8月3日 北京)

  首屆東亞四強賽採取小組賽,積分最高的兩支球隊爭奪冠軍。首戰朝鮮隊,開場9分鐘高升就接吳群立的傳中側身打凌空得分,交換場地後又是吳群立傳中,替補出場的馬林魚躍沖頂將比分鎖定為2-0;次戰日本隊,面對對手的防守反擊戰術,中國隊中場組織不暢,關鍵時刻又是吳群立立功,他接段舉的傳球後在兩名防守球員的夾擊下殺入禁區,在後衛背後飛鏟的情況下動腳打門,日本門將擋了一下皮球後,吳群立又迅速將球補射進空門。

  兩戰兩勝的中國隊在與韓國隊的比賽中雪藏了吳群立,而對手同樣把金鑄成、崔淳鎬等主力留在了決賽。結果在這場比賽韓國的年輕一代成為主角,雖然打進全場唯一一球的是李相潤,但是從此成為中國足球惡夢的卻是20歲的徐正源和21歲的洪明甫。三天後的決賽中中韓兩隊再次相遇,結果本次比賽中狀態極佳的傅玉斌在22分鐘時就因為禁區內撲倒徐正源被罰出場,洪明甫罰進點球後,多打一人的韓國隊幾乎勝券在握。然而作風頑強的中國隊卻在少打一人的情況打出了一場經典的比賽,在韓國隊錯失第二個點球後,麥超抓住一個超遠距離的任意球將比分扳成1-1。11打10的韓國世界盃主力陣容與中國隊苦戰120分鐘仍然無法取勝,而點球決勝中謝育新錯過了只要罰進就可以奪冠的機會,點球一直罰到第7輪,郭億軍在壓力之下將球踢高,中國隊錯失了冠軍。

  7.27 小組賽第一場 中國2-0朝鮮(高升、馬林)

  7.29 小組賽第二場 中國1-0日本(吳群立)

  7.31 小組賽第三場 中國0-1韓國

  8.3  冠亞軍決賽 中國1-1( 4-5)韓國(麥超)

  第二屆東亞四強賽(1992年8月22日-29日 北京)

  在經歷了90亞運會上的國慶之夜和國奧隊衝擊巴塞隆拿奧運會的失敗後,高豐文、徐根寶為代表的本土精英遭遇否認,中國足球的首位洋帥施拉普那帶隊出戰了第二屆東亞四強賽。首戰朝鮮隊,在兩次落後的情況下由徐弘和高洪波各扳一球,2-2戰平對手;隨後兩戰又以0-2的相同比分輸給了日本隊和韓國隊。本屆比賽中施大爺全面啟用了以郝海東、高峰、蔡晟、翟飈、馮志剛、李紅兵、李明為代表的國奧隊球員,棄用了上屆國家隊的賈秀全、趙發慶等核心球員。

  8.22 小組賽第一場  中國2-2朝鮮(徐弘、高洪波)

  9.24 小組賽第二場  中國0-2日本

  9.26 小組賽第三場  中國0-2韓國

  第三屆東亞四強賽(1995年2月19日-26日 香港)

  1995年2月,中國隊出征第三屆東亞四強賽時,主教練已經變為戚務生,而代表中國隊出戰的則是包括莊毅、張恩華、朱琪、周寧、劉越、孫剛等人為代表的96國奧班底。雖然借調了區楚良、黎兵、郝海東、高峰等4名國腳,但是這支國奧隊在與韓國國奧隊、中國香港隊的交鋒時都打成了0-0,最後一場小組賽還以1-2的比分輸給了日本隊。在三四名比賽中,中國隊在與對手戰成1-1後又在點球大戰中失手。

  2.19 香港 小組賽第一場 中國0-0韓國

  2.21 香港 小組賽第二場 中國0-0香港

  2.23 香港 小組賽第三場 中國1-2日本(高峰)

  2.26 香港 三四名爭奪戰 中國1-1(1-3)中國香港(黎兵)

  第四屆東亞四強賽(1998年3月1日-7日 日本)

  1998年3月,剛剛接手中國國家隊的英國人霍頓在東亞四強賽上給國人不小的驚喜。首戰1-0擊敗中國香港隊後,國家隊越打越好,對陣韓國隊時在連失兩球的情況下打得有板有眼,最終以1-2惜敗。讓球迷印象最深的是與日本隊的最後一戰,面對已經拿到世界盃參賽權的東道主,中國隊打得十分主動,先是利用角球機會由黎兵門前包抄得分,隨後吳承瑛又在左路突破到對方禁區內,射門打中遠門柱彈出後黎兵補射得手。

  最終中國隊因為少一個淨勝球沒有拿到冠軍,但是霍頓僅用3場比賽就讓剛剛經歷十強賽之敗的球員和球迷同時找回了自信。

  3.1 橫濱 小組賽第一場 中國1-0中國香港(張恩華)

  3.4 橫濱 小組賽第二場 中國1-2韓國(黎兵)

  3.7 東京 小組賽第三場 中國2-0日本(黎兵2球)

  第一屆東亞錦標賽(2003年12月4日-10日 日本)

  2003年,東亞四強賽改制成東亞錦標賽,決賽於12月4日在日本東京打響。大膽啟用新人的阿里-漢沒能像霍頓一樣給國人驚喜,中國隊首戰 0-2不敵東道主日本隊,次戰0-1不敵韓國隊。第三場面對中國香港隊,18歲的趙旭日率先破門,第一次入選國家隊劉金東隨後得分,楊晨也時隔兩年後再次在國家隊進球,最終中國隊獲得第三名。

  這屆比賽,除了中韓交鋒時的火爆場面外,讓人深刻的是幾名年輕球員的表現,尤其是18歲的周海濱,一露面就顯示出大球星的氣質。

  12.4 東京 小組賽第一場 中國0-2日本

  12.7 東京 小組賽第二場 中國0-1韓國

  12.10 東京 小組賽第三場 中國3-1中國香港(趙旭日、劉金東、楊晨)

  第二屆東亞錦標賽(2005年7月31日-8月7日 韓國)

  朱廣滬率領的中國隊在首戰韓國時就表現高昂的鬥志,開場5分鐘李瑋峰在防守中與對方發生衝突,郜林被錯誤的罰出場,但是少打一人的中國隊卻在第 52分鐘率先破門,而對手直到第72分鐘才利用一個任意球機會扳平比分。比賽的高潮出現在最後的10分鐘,中國隊的曹陽、李瑋峰先後被罰出場,但是8打 11的中國隊不僅頂住了對手的進攻,門將李雷雷還撲出了對手的一個點球。次戰中國隊在兩球領先的情況下被日本隊逼平,最後一戰兩球完勝朝鮮,中國隊最終以不敗的戰績首奪東亞錦標賽的冠軍。

  07.31 大田 小組賽第一場 中國1-1韓國(孫祥)

  08.03 大田 小組賽第二場 中國2-2日本(李金羽、張永海)

  08.07 大邱 小組賽第三場 中國2-0朝鮮(李彥、謝暉)

  第三屆東亞錦標賽(2008年2月17日-23日 重慶)

  拉杜二人率領的國家隊在重慶面對東亞的三個主要對手,期待不言而喻,但是結果卻讓人失望,尤其是擊敗朝鮮隊的那場勝利。首戰韓國雖然2-3輸掉比賽,但是比賽的過程並不在下風,上半時結束前因為個別球員的失誤丟分,下半時開場後中國隊周海濱扳平比分,劉健還一度將比分反超。不過,最終中國隊還是輸掉了比賽,朴周永任意球扳平比分,郭泰輝在終場前完成絕殺。次戰0-1不敵日本隊,最後一戰的面子之戰中,中國隊雖然取勝朝鮮隊,卻丟盡了臉。在這場比賽中,中國球員確實顯示出了高於對手的個人能力,在先失一球的情況下由朱挺、王棟和蒿俊閔連扳三球,而伴隨這三個進球的則中國球員的低劣表現,杜震宇惡意鏟人、徐雲龍背後飛鏟雙雙吃到紅牌。

  2.17 重慶 小組賽第一場 中國2-3韓國(周海濱、劉健)

  2.20 重慶 小組賽第二場 中國0-1日本

  2.23 重慶 小組賽第三場 中國3-1朝鮮(朱挺、王棟、蒿俊閔)

責編:謝明





東亞四強賽國足主帥第一關 競報 (07/29 02:44)   沒有了精彩大片,人們只能去欣賞讓人昏昏欲睡的床上戲,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再次關注朱家軍的原因。即使是這樣的跑龍套戲劇,朱廣滬也必須像他的歷屆前任那樣拿出真本事,才能度過危機,平穩過渡到「大國奧隊」主教練的位置。否則,詬病千里,謾罵不止。四強賽往往是新任主教練上課以來的第一次考試,儘管只是小考,但是讓主教練有一種如履薄冰的感覺。

  施拉普納:最慘澹的東亞四強賽

  如今當我們回憶上世紀90年代引入的首位洋帥施拉普納時,絕大多數人都不會記起1992年夏天在北京的東亞四強賽。「老納」接管中國隊後首先倉促地在上海國際足球邀請賽上兩戰皆北,1個半月的磨合之後他率領國足轉戰京城,迎接韓國、日本、朝鮮三隊來犯。而中國隊在那屆賽事中僅僅在首輪依靠高洪波替補登場後的入球2比2逼平朝鮮,與日本和韓國的兩場比賽則無一例外地0比2完敗下來,一平兩負也是中國隊在東亞四強賽中的最差戰績。

  但是由於當初國人對洋教練尚存有一種由神秘和尊敬所生出的信任感,人們並未在東亞四強賽後給施拉普納太多的壓力,特別是當兩個月後施家軍亞洲杯奪得季軍時,德國人一躍被神話成國人敬仰的「施大爺」。時至今日很多人都將亞洲杯看作施拉普納的一次完滿「初試」,卻忘記了1992年夏天在家門口曾經有過的慘澹經歷。

  霍頓:出人意料的東京大捷

  「施大爺」離去4年之後,衝擊法國世界盃失利的沉重打擊又讓中國足球將希望寄托在了外籍教頭身上,此時英國人霍頓身兼國足國奧兩隊主帥挑起了中國男足的全部擔子。霍頓的首演無疑是幾任外籍教練中最為成功的,他率領的國家隊在三場比賽中漸入佳境,小勝中國香港、惜敗韓國之後,中國隊出人意料地憑藉黎兵的兩粒進球在東京2比0完勝日本隊,如果不是范志毅的一粒點球沖天而去,中國隊甚至將奪得該屆四強賽的冠軍。

  儘管1999年國奧鎩羽、霍頓交出兵權之後,很多評論中認為該屆賽事並不能證明上任伊始的霍頓能力如何,甚至有球員也曾經表示同日本的比賽主教練指導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但必須承認的一點是,霍頓在第四屆東亞四強賽中所取得的佳績是國足在此賽事中較為罕見的。東亞四強賽亞軍的成績也直接讓霍頓成為中國隊和中國國奧隊的雙重主帥。

  米盧:被動中艱難逼平日本

  與前兩任主帥不同的是,米盧並未在自己執教國足的生涯中經歷過東亞四強賽的考驗。不過2000年3月的中日對抗賽多少可以看作是米盧上任後的一次初考,而該場比賽也的確是米盧上任後觀摩了當年1月的亞洲杯預賽後首次正式指揮球隊作戰。本場比賽日本隊在中田英壽的率領下取得了中場控制的主動權,但中國隊的反擊打得同樣頗有聲色,隨着門將江津的出色發揮,本場比賽最終雙方互交白卷。

  值得注意的是,本場平局後米家軍接連經歷三場連敗,但中日一役的表現也讓漸漸對洋帥不再迷信的人們並未在失利之後急於質疑米盧。渴望在東亞四強賽上見到米盧神話的人們沒有得到這樣的機會,米盧也失去了這樣一次考察時機。

  哈恩:頗遭質疑的青年軍

  從數據統計層面上講,哈恩的國足執教處子作當然便是2003年2月廣州逼平巴西的商賽,但顯然這並不是一場打有明顯的「漢烙印」的比賽,比賽中給人留下更多印象的還是繼海與李鐵英超歸來讓人眼前一亮的表現。由於此後國足的賽事數月處於停滯,而訪美賽事又游離於人們的視野之外,故而從某種意義上講,東亞四強賽才是阿里漢接受的初次真正考核。不過,0比2完敗日本、0比1輸給韓國凸現了中國足球的差距。

  此屆東亞四強賽上,中日之戰凸現的雙方在對足球理解層面上的差距,中韓之戰多一人情況下進攻乏術的現實,都讓人們不由得對哈恩的未來暗捏一把汗。由於中國足協篡改了當初選帥小組和阿里·哈恩達成的在東亞四強賽上「試婚」的協議,憑藉中國香港隊的不良表現,中國隊3:1戰勝對手保住了阿里·哈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