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Clear Sky C/春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春節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註:將鼠標光標放置在圖片上會出現註解,但打印版例外。
節日類型 傳統節日
開始時間 虞舜時期
定型時間 西漢
持續時間 4000年

春節俗稱年節,是廣大華人一年中最為盛大的傳統節日。

命名[編輯]

春節
繁體字 春節
簡化字 春节
漢語別稱
繁體字 新春
簡化字 新春

cj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頂

歷史沿革[編輯]

上古時期(起源)[編輯]

春節的起源說法頗多。

臘祭說[編輯]

每逢臘盡春來,人們便要殺掉牲畜,祭祀祖宗和上天,祈求新的一年可以風調雨順、無災無禍、收成興旺[2]:96[3]

巫術儀式說[編輯]

該說法認為春節源於古代的巫術儀式,是原始信仰巫術的一種具體體現。原始人認為人的意志和力量可調整和控制自然事物的發展。飲食、祭祀、裝飾、遊藝、娛樂和語言、行為、飲食等一系列禁忌都是圍繞辟邪祈吉展開的,人們希望通過它們趕走邪惡、得到幸福。此後隨着時間的演變,春節慢慢變成了一種慶祝活動。[3]

鬼節說[編輯]

根據該說法,由於科學知識的貧乏和生產力的低下,以前的人們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差,經常被冬天的寒潮侵擾,而且糧食的匱乏也是這些人提心弔膽。早春時節來臨後,青黃不接,生命更是受到了威脅,老人和兒童首先會因飢餓、寒冷和其他各種惡劣因素而死去。這使得人們非常驚恐,懷疑是鬼神所致。這段令人恐慌的時節一過,人們便會相互道賀。這種現象逐漸演變成了春節。[3]

民間傳說[編輯]

夏商周至隋唐[編輯]

【擴充中】在漢朝,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立春,它曾是很重要的傳統節日,又名立春節或春節。[4]

唐朝[編輯]

唐太宗李世民的壓力在春節並未減輕,他曾經寫過一首名為《元日》的詩,可見他沒沉迷於歡樂,而是更感身上的責任:[5]:467[6]

元日

高軒曖春色,邃閣媚朝光。

彤庭飛彩旆,翠幌曜明璫。

恭己臨四極,垂衣馭八荒。

霜戟列丹陛,絲竹韻長廊。

穆矣薰風茂,康哉帝道昌。

繼文遵後軌,循古鑒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艷昔年妝。

巨川思欲濟,終以寄舟航。

一般的,在唐朝,春節時分共放七天假。《假寧令》這樣寫道:[7]

但也有例外:私塾先生和學生的假期長達一個月,農民可能大年初一仍然需要勞動。唐德宗李括時,曾經實行過「單號上朝,雙號休假」的制度。[8]此外,對許多普通百姓而言,沒固定的假日——春節到了,假日就到了。[6]

在除夕守歲結束後的元正之日,唐朝人會舉行「大朝會」、「大陳設」和「大赦令」。在大朝會中,皇帝頭戴垂着十二串白珠的袞冕,在皇宮正殿面見5000名百官、前來通報各地情況的朝集使以及各國的使者們[9]:180。大朝會更像是一種禮儀活動而非政事會議。大赦令就是對犯人既往不咎。大陳設時,許多象徵着國家最高級別的禮器都被端出來以彰顯大唐的國體,皇帝、朝廷官員、各地的朝集使和皇室宗親身着端莊正式的服裝,下官需按等級次序進行的向皇帝拜賀:首先皇太子、三公(司徒、司空與太尉)要率先道賀;接下來中書令需將各個地方的賀表宣讀;門下省的黃門侍郎隨後上奏各地的祥瑞情況;然後戶部尚書上奏各州的進貢物品名單,禮部尚書上奏鄰國的進貢情況,太史局的太史令匯報天象;最後門下省的長官侍中宣佈儀式結束。中書令帶領中書門下兩省的中高級官員一起上前向皇帝拜賀。[6]

宋朝[編輯]

元朝[編輯]

元朝人把農曆的春節叫作「白節」[10],放假三天。

明朝[編輯]

清朝[編輯]

[11][12][13]

中國大陸[編輯]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編輯]

1911年12月31日,《內務部關於中華民國改用陽曆的通諭》發佈。在該文件中,公曆1月1日被定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的年節(新年)改稱春節,這是春節一詞首次被用於代指新年。[14][15]1929年1月1日起,政府決定全面推廣陽曆,廢除舊曆,禁過舊年。[16]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編輯]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會議規定,公曆1月1日是「元旦」,而農曆正月初一被正式改稱為「春節」[15]。1949年12月23日,中國政府規定每年的春節應放三天假。[17]

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國務院發出通知,要求群眾「移風易俗」,「過一個革命化、戰鬥化的春節」。春節之際要抓革命、促生產,大干到臘月二十八,大年三十不歇腳,除夕吃憶苦飯,初一早上就出工。春節不再放假,傳統習俗則視為四舊被廢除。全國的報紙一片響應之聲,要求舉國上下「過一個革命化春節」。改革開放後春節休假被恢復。

台灣地區[編輯]

日治時期[編輯]

二戰以後[編輯]

港澳地區[編輯]

由於香港澳門殖民地時代分別處於英國葡萄牙管轄之下,而港英政府澳葡政府亦無干預華人的傳統習俗,加上其本土民情基本不受中國大陸政治變動而更改,故兩地的農曆新年慶祝模式得以完整保留至今。二戰之後,香港政府加強了政府在參與農曆新年慶祝的角色,包括街道的佈置和管理年宵市場。1970年代後期,歷任港督每逢農曆新年前夕,都會發表新年賀詞。1997年及1999年先後回歸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後,此做法轉由港澳行政長官發表,並一直延續至今。

組成部分[編輯]

小年[編輯]

相關習俗[編輯]

各地習俗[編輯]

中國大陸[編輯]

台灣地區[編輯]

香港[編輯]

澳門[編輯]

馬新地區[編輯]

海外地區[編輯]

假日安排[編輯]

華人社會,農曆新年是最重要的節日。大中華地區及眾多海外華人聚居的國家及地區均把農曆新年列為假期:

  •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2015年起,中國大陸春節假期為3天,通過調借相鄰的周六、周日形成從除夕至正月初六的7天長假。自1949年12月23日頒佈《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以來,春節在中國為法定假日,為三天假期,起初為正月初一至初三,1999年修訂時未改變,2007年二次修訂時改為除夕至初二,2013年第三次修訂改回正月初一至初三。雖然春節一直為法定假日,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曾被取消,70年代末才得以恢復。
  •  香港 /  澳門:假期為正月首3天。如果正月首3天中任何一天碰巧是星期日,大除夕會被納入公眾假期,例如2007年的農曆正月初一(2月18日)碰巧是星期日,因此大除夕(2月17日)被納入公眾假期。另外,香港已通過法例,由2012年2月24日起,凡正月首三天中任何一天碰巧是星期日,則農曆正月初四將會成為補假,例如2017年的農曆正月初二(1月29日)碰巧是星期日,因此正月初四(1月31日)被納入公眾假期。
  •  中華民國:假期自農曆除夕至正月初四,共五天。但初五為開工日,依各公司決定是否開工。
  •  新加坡:假期為正月首2天。如果正月首2天中任何一天碰巧是星期日,正月初三會成為補假。例如2013年的農曆正月初一(2月10日)碰巧是星期日,因此正月初三(2月12日)被納入公眾假期。又如2017年的農曆正月初二(1月29日)碰巧是星期日,因此正月初三(1月30日)被納入公眾假期。
  •  馬來西亞:假期為正月首2天。
  •  印度尼西亞:假期為正月首日。自蘇哈托於1998年倒台後,印尼孔教總會印度尼西亞語Majelis Tinggi Agama Konghucu Indonesia透過聲稱農曆新年為紀念孔子誕辰的節日,使農曆新年自2003年起成為公眾假期[18]
  •  菲律賓:假期為正月初一,2013年起成為公眾假期

參考來源[編輯]

  1. ^ 秦弓. 中国人的德行. 北京: 華齡出版社. 1997. ISBN 9787800827921. 
  2. ^ 常敬宇. 汉语词汇与文化.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 ISBN 9787301028391. 
  3. ^ 3.0 3.1 3.2 春节历史 关于春节起源几种说法. 中國網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2010-01-25]. 
  4. ^ 春節的由來. 新華網 (繁體中文). 
  5. ^ 鄧小軍; 鮑遠航. 唐诗说唐史. 中華書局. 2008. ISBN 9787101063356. 
  6. ^ 6.0 6.1 6.2 张耐冬:唐朝春节的人情味儿.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民網. 2012-01-19 [2017-02-12]. 
  7. ^ 这个“官方规矩”,延续了1000多年. 搜狐新聞. [2017-01-27]. 
  8. ^ 唐朝春节单双号上朝,民国春节不放假. 新浪歷史 (新華網). 
  9. ^ 唐代司法制度:唐六典选注. 法律出版社. 1985 (簡體中文h). 
  10. ^ 蒙古族过春节:“我们的春节既独具特色又丰富多彩”. 新華網. 2015-02-18. 
  11. ^ 王丹. 解密清朝皇帝如何过年. 人民網. 2006-01-23. 
  12. ^ 穿越回到清朝!宫里的春节是如何度过的?. 中時電子報. 2016-02-07. 
  13. ^ 清朝皇帝過年超爽? 看完就知是超苦. 蘋果日報. 20170129. 
  14. ^ 宋晨希. 唐宋已有元旦之称 春节最早1911年使用. 鳳凰歷史. [2014-01-03]. 
  15. ^ 15.0 15.1 春节与中医相通. 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新聞網. 中國中醫藥報. 2017-01-05 [2017-02-12]. 
  16. ^ “春节”一词始自中华民国. 網易. 
  17. ^ 春節簡介. 中國政府網. [2017-02-15] (繁體中文). 
  18. ^ The politics of Imlek

延伸閱讀[編輯]

  • 蕭放; 許明堂. 春节.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6. 
  • 劉善齡. 百年春节. 學林出版社. 2000. ISBN 9787806169902. 
  • 春节网事:吉祥如意中华龙. 北京出版社. 2012. ISBN 978720009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