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最後一課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法國專題 (獲評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法國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法國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未評級未評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尚未接受評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日文教科書於1985年剔除《最後一課》的理由[編輯]

下面這篇文章中有寫: http://plaza.rakuten.co.jp/hidetaka1220/diary/200905090001/ 簡單地來說就是文部科學省認為其內容帶有偏見。(不會日文的用Google Translate應該也能大致看懂全文。) 由於不是可靠來源,所以我就放在討論頁了。有條件調閱文部科學省資料的用戶可以嘗試找一下可靠來源。我就不試了。Zane Tu留言2014年3月5日 (三) 03:12 (UTC)[回覆]

請Snorri適可而止[編輯]

「寫作與出版」加那麼多無關內容幹什麼?奠定都德在法國文壇地位的作品、都德獲得的勳章、拿破崙三世投降的地點、都德參與保衛巴黎、都德對成立第三共和國的評價、巴黎公社起義、都德發表和巴黎公社有關的小說、都德揭露諷刺軍隊上層和社會的醜陋一面,這些和《最後一課》有什麼關係?你這是在寫都德的傳記!在我看來一句話就可以解決了:「《最後一課》是都德在故鄉普羅旺斯以自己參戰的經歷見聞為基礎寫成的,最初在1872年發表,後被收錄於1873年出版的《星期一故事集》(《月曜故事集》)。」Zane Tu留言2014年3月5日 (三) 21:49 (UTC)[回覆]

這麼說吧。我覺得多寫一些背景信息,尤其是都得是由於生活上的什麼理由,寫出這樣的一個作品,對條目本身的敘述不是壞事。而且我也將他的內容簡化了。--Mengheng留言2014年3月6日 (四) 07:48 (UTC)[回覆]
或者你看看我調整的內容?--Mengheng留言2014年3月6日 (四) 07:56 (UTC)[回覆]
感謝回應。背景信息確實可以有一些。至於簡化,似乎還不夠。我覺得最好能說清楚那些背景信息對都德寫《最後一課》起到了哪些作用,很難扯上關係的還是不用寫了。首先,都德寫《最後一課》的直接動因是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後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磨坊書簡》是描述普羅旺斯生活的散文隨筆,既不涉及普法戰爭也不涉及阿爾薩斯。都德被誰發了什麼勳章和《最後一課》也沒有關係(當然,如果都德是在被發了這個勳章之後才開始寫愛國主義小說的話則另當別論)。「同年7月,拿破崙三世發起普法戰爭,但很快戰敗。」和上一章節的「1870年,拿破崙三世發起普法戰爭,結果普魯士大獲全勝。」重複了。拿破崙三世在哪裏戰敗也和《最後一課》無關(當然,如果拿破崙三世是在阿爾薩斯戰敗的則另當別論)。都德的對成立共和國的評價和《最後一課》也沒有關係(當然,如果都德說過「只要能保住阿爾薩斯和洛林,就讓他萬歲!」則另當別論)。「自衛軍和共和國的黑暗」、「軍隊上層和社會的醜陋一面」對都德編寫和巴黎公社有關的小說自然是有很大影響,但對《最後一課》來說關係不大(《最後一課》裏面法國軍隊根本沒出現過)。我考慮了一下,又寫了一個版本,你看怎麼樣:
《最後一課》是都德在故鄉普羅旺斯以自己參戰的經歷見聞為基礎寫成的。1870年9月拿破崙三世向普魯士投降後,巴黎爆發革命,群眾成立第三共和國,保衛祖國。都德參加了保衛巴黎的國民自衛軍,然而自衛軍和共和國的黑暗一面也讓他寒心。最終巴黎淪陷,都德離開巴黎回到故鄉普羅旺斯。1872年至1873年,都德陸續發表了多篇有關戰爭與巴黎公社的愛國主義短篇小說,1873年集結出版為小說集。由於每篇都在星期一發表,故稱為《星期一故事集》(《月曜故事集》)。《最後一課》也是《星期一故事集》中的一篇,最初在1872年發表。
我精簡的另一個理由是本章節的標題是「寫作與出版」,如果都德的生平寫太多似乎有張冠李戴之嫌。Zane Tu留言2014年3月6日 (四) 09:09 (UTC)[回覆]
可以。--Mengheng留言2014年3月6日 (四) 09:24 (UTC)[回覆]
好的,那我就去改了。Zane Tu留言2014年3月6日 (四) 09:27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