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撣國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新條目推薦討論

在候選頁的投票結果
  • 史籍記載的哪一個古國曾三次出使東漢,在朝會上表演雜技,轟動朝廷內外?
    撣國條目由瑞麗江的河水討論 | 貢獻)提名,其作者為瑞麗江的河水討論 | 貢獻),屬於「state」類型,提名於2018年12月23日 15:19 (UTC)。
    • (+)支持,符合標準。話說我把「朝會」看成學校早上升旗那個朝會 Orz —— Eric Liu留言留名學生會 2018年12月23日 (日) 23:58 (UTC)[回覆]
    • (+)支持:符合DYK準則。--雲角。留言2018年12月24日 (一) 15:38 (UTC)[回覆]
    • (+)支持:達標。Sæn 2018年12月25日 (二) 01:21 (UTC)[回覆]
    • (+)支持:符合標準。--Ngguls2018年12月25日 (二) 03:51 (UTC)[回覆]
    • (+)支持:合格--火器營藍翎長 2018年12月25日 (二) 18:42 (UTC)[回覆]
    • (+)支持:符合標準。--苞米() 2018年12月26日 (三) 06:58 (UTC)[回覆]
    • (+)支持,符合標準~Allô&Ouais2018年12月26日 (三) 07:26 (UTC)[回覆]

然而上古音系中「撣」、「擅」、「禪」均為濁音[d]聲母,結n(/r)尾,雖然具體音值可待商榷,但不可能是「Sham」的音譯[編輯]

@瑞麗江的河水關於「不可能是『Sham』的音譯」一句,上古漢語中不會用結-n尾(或結-r尾)的字翻譯結-m尾的外來語,這是學界的常識性原則。陳孺性先生犯的是原則性錯誤。如果這也需要來源,那麼就意味着「『狼』不是『book』的音譯詞」也需要來源了。--173.68.165.114留言2019年3月7日 (四) 00:05 (UTC)[回覆]

我只能說我不懂音韻學,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原則性錯誤,如果不能提供明確說明苫或撣不是sham音譯的來源,至少要提供證明「上古漢語中不會用結-n尾(或結-r尾)的字翻譯結-m尾的外來語」,然後再在後文說明此處不應為sham音譯,我認為這樣才是合理的做到維基百科有據可循要求的方式,雖然略微擦一點原創研究,讀者依然可以接受這樣的表述。不需要參注的常識性內容,應是「孫中山是男性」這樣人盡皆知的事情(AT原話),涉及「學術原則性常識」,還是請提供來源。--河水和誰喝水 · 雲南專題|社群 2019年3月7日 (四) 00:37 (UTC)[回覆]
我可以提供「上古漢語、中古漢語中存在-m尾,且-m、-n與韻腹間無互補分佈」的來源。音譯的原則是不捨近求遠(空耳除外),這肯定也是有來源的(隨便翻一本介紹「音譯」概念的書就行)。從歷史上看中國古人與撣國多次交流,依次使用了三個音譯字,「撣」、「擅」、「禪」三個字音卻驚人地一致,所以不存在空耳的可能。--173.68.165.114留言2019年3月7日 (四) 01:28 (UTC)[回覆]
話說回來上面討論這些都多餘,上古時代有沒有「الشَّام」這個詞都不知道,Sham是阿拉伯人對北部敘利亞地區的稱呼,而那時候阿拉伯人還只是塞琉古、安息南邊的一群連國家形態都沒有的遊民。漢朝人跑到那麼遠的地方去和一群部落民交流還得知了這群部落民對北部強盛帝國的稱呼,不得不說陳先生這腦洞開得夠大的。--173.68.165.114留言2019年3月7日 (四) 01:38 (UTC)[回覆]
我沒看到陳儒性先生論文的原文,看的是何平教授轉述的內容,何平也提到過不能確認漢朝時期阿拉伯人是否已經稱呼古敘利亞為sham了,不過沒有做考證,所以我條目里只說這是陳先生的一個觀點,沒有下定論。噢對了,首段那個「(敘利亞)」是其他編者後來加的。--河水和誰喝水 · 雲南專題|社群 2019年3月7日 (四) 06:21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