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彭定康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基礎條目 彭定康屬於維基百科人物主題政治家及領導人類的基礎條目第五級。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丙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傳記專題 (獲評丙級高重要度
這個條目屬於傳記專題的一部分,用於整理和撰寫維基百科中的人物條目。歡迎任何感興趣的參與者加入這個專題參與討論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香港專題 (獲評丙級極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香港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香港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極高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極高重要度

條目評選[編輯]

新條目推薦[編輯]

香港新機場雖然不是彭決定建造的,但是位置卻是其任內決定的,在幾乎離市區最遠的一座小島上,由此決定了其超大的工程量,需要把島的一半炸掉填海,還有超長的跨海大橋海海底隧道,諸如此類,無不和彭的決策有關。--3dball 11:40 2005年5月7日 (UTC)

不對吧?衛奕信時期已經決定了在赤鱲角的啦!你看看當年的報紙吧!當時的第二選擇是稔灣,但因為與大陸太近,當時擔心會對飛機升降產生問題,所以選了有風切變危險的赤鱲角。要是當真在稔灣起機場,就不會有深圳機場了!--石添小草 17:14 2005年5月7日 (UTC)
你錯了,決定在赤鱲角是前任不錯,但是並未動工,因為當時已經屬於過渡時期,類似大工程一般需要中英兩國協商,當時中方對此方案極為不滿,認為此舉耗資甚巨,希望能修改方案,但是彭一上任就甩開中方的意見,自作主張進行建設,該項目耗資高達220億美元,其中一大半出自港府,青馬大橋壯觀是壯觀矣,港府的錢也花得精光,然後亞洲金融風暴接踵而來,要是當時港府還有原來的100億存底哪怕什麼索羅斯?自從大陸開放到香港自由行後現在大陸去香港的遊客基本上都是到深圳再轉地鐵,香港國際機場真的成了一個國際機場!現在與廣州新白雲機場的物流競爭也不容樂觀,這都是拜新機場這個好位置所賜。--3dball 21:01 2005年5月7日 (UTC)
還有新機場的委託設計師諾曼·福斯特又是一個會花錢的主兒,他設計的香港滙豐銀行總部大樓建築面積不到貝聿銘設計的香港中國銀行總部面積的一半,造價卻是5倍,達到10億英鎊,中銀是1.8億。機場本身的造價高達90億美元,建築師當然希望預算越多越好,但是建築師決不是罪魁禍首,他只是提出方案,最後批准預算的還是彭。
作為比較日本大阪關西國際機場是完全填海,而且地質條件更差,海底是數千米深的淤泥,也是遠離城市修高速公路和機場快線,總造價1.4萬億日元約合120億美元,僅為香港新機場造價的一半強。--3dball 21:42 2005年5月7日 (UTC)
決定修新機場是與彭無關,但是問題的關鍵不是修與不修,而是花多少錢修,最後不顧中方意見拍板定案的正是彭,而不是衛,是以中方咬定彭之原因。--3dball 16:21 2005年5月8日 (UTC)

定康之治[編輯]

在任香港總督期間,香港政治、經濟、民生經歷革命性的改革,帶來深遠的正面作用。香港人對彭定康極為讚揚,香港回歸以後,大部份香港市民對彭定康評價遠高於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及第二任行政長官曾蔭權。由於彭定康管治被受稱讚,有一批史學家公認這時期為『定康之治』。

上述缺實證支持--Clithering 06:41 2006年12月12日 (UTC)

相信大部份香港人對此深表讚同--PandaWAPS 13:43 2007年1月2日 (GMT+8)

因為中國人愛面子,誓死不認同彭定康對香港千功偉業!"它們"還不許在維基網寫下香港真實歷史的一頁 『定康之治』!--今日就是今日 14:22 2007年1月10日 (UTC)

要求重新建立"定康之治"標題 —今日就是今日 (留言) 2008年1月30日 (三) 04:29 (UTC)[回覆]

如果有權威歷史學家曾經提過「定康之治」一詞,維基百科當然可以收錄(在提供可查證來源的前提下),否則便是原創研究。 -- Kevinhksouth (Talk) 2008年1月30日 (三) 04:41 (UTC)[回覆]

為什麼我們不能提出新的詞彙?一定要有權威歷史學家曾經提過的詞彙呢?--今日就是今日\

為什麼沒人提彭定康為什麼要在回歸前幾年這樣做?早百多年為什麼不改?(所謂中共武力威脅不准自治近兩年已經被獨立學人證明是英國單方面的藉口)明顯是走之前瞎開無法維持的空頭支票而已。

彭定康的頭銜[編輯]

頭銜應該使用最高級的或最近期的,那個「彭定康閣下」不應該再使用。--Hello World! 2011年1月16日 (日) 15:29 (UTC)[回覆]

關於Governor/Prime Minister/President InfoBox內使用哪個頭銜,我也曾解粗略研究過。猶記得大約在2008年及以前,英文維基內英國首相條目的InfoBox都是使用該人物在任首相時的頭銜,但這些條目的InfoBox現時已改用人物最新/最終的頭銜。不過,我對此一改變卻有所保留,且看以下前英國首相艾登的條目排版概要:

安東尼·艾登


The Rt Hon. Sir Anthony Eden
安東尼·艾登爵士閣下
聯合王國首相
任期
1955年4月7日1957年1月9日

羅拔·安東尼·艾登,第一代亞芬伯爵,KG,MC,PC(Robert Anthony Eden, 1st Earl of Avon,1897年6月12日─1977年1月14日),英國政治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擔任外相,後來在1950年代出任英國首相。

從以上所見,條目標題是人物最廣為人知的名稱(Anthony Eden)、條目開首是人物的全稱(Earl of Avon)、而InfoBox是人物在任首相時為人所知的名稱和頭銜(Sir Anthony Eden)。三者並不相同,互有代表,因此InfoBox不應採用已經在條目開首表達的名稱(Earl of Avon)。以以上條目為例,艾登在任首相時以「Sir Anthony Eden」為人所知,如將此一資料替代,有可能使讀者誤以為艾登任相時稱為「Earl of Avon」,而且也無從得知他在任首相時是稱為「Sir Anthony Eden」的事實。--ClitheringMMX 2011年1月19日 (三) 15:41 (UTC)[回覆]
我尚有一個問題,就是「The Honourable」應該只是稱呼,不是頭銜吧???? --Hello World! 2011年1月23日 (日) 15:44 (UTC)[回覆]
跟據英文維基,Chris Patten現在正式頭銜為「領主」"The Lord Patten of Barnes",而非在任港督時的「男爵」"The Baron Patten of Barnes"。而Honor(不清楚中文名詞)亦由當時的"The Honorable"受勛至現在的"The Right Honorable"。維基新手, 有錯請指正. :) Vicary留言2012年10月8日 (一) 16:30 (UTC)[回覆]
(:)回應,「Lord」(勳爵)是「Baron」(男爵)的敬稱,日常場合是不用「男爵」的。彭定康稱「The Right Honourable」(閣下)是因為他在1989年獲奉委為樞密院顧問官,他未曾取得「The Honorable」(閣下)的稱謂。他在任港督期間的另一稱謂是「His Excellency the Governor」(督憲閣下),與「Rt. Hon.」並用。--Clithering200+ DYK 2012年10月19日 (五) 14:27 (UTC)[回覆]

對於彭定康2014年訪港一事……[編輯]

我就不說啥了,表述得跟全港市民集體歡迎一樣,還「港督」……大哥,最後一任港督已經在1997年6月30日離任了好不好?

總之,不要用極端分子代表香港市民。——Bxxiaolin留言Email 2014年3月22日 (六) 11:14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彭定康中的4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6月12日 (一) 09:22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彭定康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9月24日 (日) 16:31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