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QF 25磅榴彈炮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QF 25磅炮
Ordnance QF 25-pounder
類型野戰加榴炮
原產地英國
服役記錄
服役期間1940–現在
使用方見使用國家
參與戰爭/衝突第二次世界大戰
印度尼西亞獨立革命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
第一次印巴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
馬來亞緊急狀態
韓戰
第二次中東戰爭
中印戰爭
第二次印巴戰爭
葡萄牙殖民地戰爭
羅得西亞叢林戰爭
南非邊境戰爭
尼日利亞內戰
第三次中東戰爭
第三次印巴戰爭
佐法爾叛亂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
兩伊戰爭
黎巴嫩內戰
斯里蘭卡內戰
伊拉克內戰
生產歷史
研發日期1930年代
生產商皇家兵工廠
製造數量~13000
衍生型見型號
基本規格 (Mk II)
重量1,633公斤(3,600磅)
長度4.6米(15英尺1英寸)
槍管長度2.47米(8英尺1英寸) (28倍徑)
寬度2.13米(7英尺)
高度1.16米(3英尺10英寸)
操作人數6

炮彈88 x 292mm R
高爆彈
穿甲彈
煙霧彈
碎甲彈[1]
炮彈重量11.5公斤(25磅) (高爆彈)
口徑87.6 mm(3.45英寸)
後膛垂直滑契式炮栓
後座力液壓
射擊仰角-5° to 45°
(80°使用特製瞄具並墊高炮架後)
迴旋角度左右各4°(炮架)
360° (使用底座盤)
射速直射, 6–8發/分鐘
急速射, 5發/分鐘
槍口初速198-532米/秒
最大射程12,253米 (高爆彈)

QF 25磅炮(英語:Ordnance QF 25-pounder),或稱25磅炮,是英國陸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廣泛使用的一種3.45英寸(87.6 mm)口徑的野戰加榴炮。25磅炮在二戰爆發前剛剛進入部隊服役,它的設計結合了榴彈炮和加農炮的特性,既可以平射兼具反坦克能力,又有很高的最大射角,能有效地為部隊提供曲射支援。作為一門相對輕量級的火炮,25磅炮的射速和殺傷力都很優秀。二戰中,25磅炮參與了西歐和北非戰區的各場戰役;在戰後,25磅炮繼續在英國陸軍中服役,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退居二線——英國陸軍中訓練單位一直使用25磅炮到80年代。二戰爆發後,25磅炮被大量提供給各英聯邦自治領和其他同盟國部隊。這些國家同樣在戰後長期使用25磅炮,其彈藥直至今日還在生產。[2]雖然最開始25磅炮的生產速度十分緩慢,但隨着戰爭進程,到1945年時,一共有高達12000門火炮被生產出來。總的來說,由於其性能全面,可靠耐用,25磅炮是二戰中英國生產的最優秀的野戰炮。[3]

設計

[編輯]

25磅炮的初始設計起源於英軍試圖更新替代部隊中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遺留的QF 18磅炮(3.3英寸(84毫米)口徑)和QF 4.5英寸榴彈炮 (114.3毫米口徑)。英軍希望下一代的野戰炮既能有18磅炮的高炮口初速,又能像4.5英寸榴彈炮那樣使用不同份量的發射藥以改變彈道特性;口徑最好在二者之間,大概3.5—4.0英寸(89—102毫米),炮彈重約30英磅(14公斤)。[4]

由於缺乏資金,25磅炮的研製進展十分緩慢。最終皇家兵工廠決定先在18磅炮的基礎上,保留炮架,設計一種新的炮身,直到有了足夠的資金,再去設計新炮架。這種妥協的結果就是一門安裝在18磅炮後期型炮架上,3.45英寸(87.6毫米)口徑,發射25英磅(11.3公斤)彈藥的新野戰炮,被稱為Mark I型25磅炮。其中一種後期型炮架有個大型圓形底座盤,之後被選作為Mark II型25磅炮設計的新炮架的基礎。[5]當火炮進入開火位置時,炮組會把整個炮架架在這個底座盤上。使用底座盤的好處是當火炮開火時大部分後坐力都能被底座吸收,使得25磅炮在開火時十分穩定;與此同時,炮組能很容易地旋轉火炮,向360°全向開火。[6]

一門被莫里斯 C8英語Morris C8火炮拖車牽引的25磅炮,北愛爾蘭安特里姆郡,1942年6月26日
25磅炮的發射藥圖示
一門架高前輪,進行高射角開火的25磅炮,意大利聖克萊孟,1944年12月2日

與前身18磅炮不同,25磅炮使用榴彈炮式的分裝式彈藥。最初的MK1型只有3種裝藥:裝1,2,或3號藥。MK2型號增添了「超量」裝藥,用於發射穿甲彈。[7]1943年,新的額外裝藥投入使用,和"超量"裝藥一起裝填時能增加穿甲彈的威力,但使用時開火後坐力過大,需要在炮口上增裝制退器。最後,另一種額外裝藥可以讓25磅炮用高射角開火,但此時需要炮兵改裝瞄具,卸下底座盤,和建造特殊的發射陣地。[8]

和同時期的大部分英制榴彈炮一樣,25磅炮有着校準過的曲射瞄具。其瞄具上已經寫好了不同射擊角度下炮彈的射程,而不單單是仰角。除此之外,25磅炮也裝備有發射穿甲彈時使用的直射炮鏡。不論是直射還是曲射開火,25磅炮的炮手都可以獨立操作火炮的俯仰和迴轉,使得瞄準和跟蹤目標十分方便。[9]

每門25磅炮附帶一輛彈藥拖車("trailer, artillery, No 27")。這輛拖車可以充當一般火炮前車英語Limbers and caissons[10]的功能:在運輸中,火炮被連接在彈藥拖車上,然後火炮牽引車拖曳整台炮車前進。不過在特殊情況下,25磅炮也可以不需要彈藥托車,直接被火炮牽引車拖曳。每輛彈藥拖車一共攜帶32發炮彈,其他的炮彈被放在火炮牽引車和炮架上。每個炮班(2門炮)還會擁有一輛拖曳着兩台彈藥拖車的額外火炮牽引車用來攜帶彈藥。[11]

每門炮的炮組分工如下:

  1. 炮長 (中士)
  2. 操作炮閂及推彈
  3. 負責瞄準
  4. 負責裝填
  5. 運輸彈藥
  6. 運輸彈藥,通常也是副炮長,負責準備彈藥和設定引信

這個6人炮組在官方的「縮編炮組」下可以減至4人。[12]

不少企業都參與了25磅炮的生產,如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貝克-帕金斯公司英語Baker Perkins威爾斯公司英語Weir Group都協助製造了部件。不過大部分零件還是由皇家兵工廠的各個工廠生產的。25磅炮在英聯邦國家也有生產:在加拿大,索雷爾公司能生產組裝整門火炮,安裝在同樣在加拿大生產的司事式自走炮上;澳大利亞生產的25磅炮的炮架是焊接的,而不是像在英國和加拿大生產的那樣是鉚接的。一共加起來全世界各地25磅炮的總產量超過了13000門。[4]

彈藥

[編輯]

25磅炮使用分裝彈藥,裝填時先推入彈頭,再推入發射藥筒。發射藥被裝在通常是黃銅製的藥筒中,作為整體被一起裝填。另外,和大部分速射炮一樣,25磅炮的藥筒是自閉氣英語obturation的。[7]

發射藥的種類有很多,英國標準是使用雙基發射藥(硝化纖維/硝酸甘油),而美國標準是使用單基發射藥(硝化纖維)。然而戰爭中三基發射藥(硝化纖維/硝酸甘油/硝基胍)被使用得更多,並最終取代了其他種類的發射藥。[13]一般情況下,黃銅藥筒中會被放進三個分別是紅色,白色,和藍色的藥包。裝1號藥時拿出兩個藥包,只放進紅色藥包;裝2號藥時拿出藍色藥包;裝三號藥時加入全部三個藥包。裝入的藥包越多,炮彈的設定射程就會越長。當藥包被全部放入後,炮兵會把藥筒的頂端用一個皮革蓋子封閉備用。當使用「超量」裝藥時,藥筒中只會被放進一個大號藥包。1943年,為了提升25磅炮穿甲彈的威力,英國陸軍引入了新的160g重的線狀無煙火藥額外裝藥(稱為「超量+」);使用時炮兵會把這個額外藥包和「超量」裝藥的大號藥包一起裝進藥筒。[14] 1944年,為了改善25磅炮高角度開火時的表現,英軍又引入了配合1號藥和2號藥使用的113g重的「中間」額外裝藥。每袋「中間」額外裝藥提供1/3號裝藥,所以例如和2號藥一起使用時,一袋額外裝藥就是2又1/3號藥,兩袋額外裝藥就是2又2/3號藥;這使得炮兵一共能使用7種不同的裝藥,能更好地控制炮彈落點。[15]

25磅炮的彈藥。從左向右: 煙霧彈,穿甲彈,高爆彈(RDX/TNT),高爆彈(阿馬托), 煙霧彈(1955年前的塗裝)。注意雖然看起來是一體的,但是彈頭和藥筒是分開的兩部分。
炮手向彈頭中裝填宣傳單, 魯爾蒙德,荷蘭,1945年一月

25磅炮主要使用的彈頭是裝藥為450-900克TNT的高爆彈。[16] 其他彈種還有煙霧彈,照明彈,和毒氣彈。戰爭期間,燃燒彈和彩色信號彈雖然也被研發了出來,但是沒被投入現役。有些時候炮兵會往煙霧彈里裝填宣傳單和用於干擾德軍雷達的干擾箔。和美國不同,英國並沒有為其主力野戰炮25磅炮研製白磷彈。25磅炮也可以使用穿甲彈(AP)作反坦克炮使用,最開始使用的是20英磅(9.1公斤)重的穿甲彈,但是後來換成了風帽穿甲彈(APBC)。穿甲彈只能用3號以上的發射藥發射,以獲得足夠的炮口初速。[7]

在發射穿甲彈(AP)時,25磅炮能擊穿500碼外,厚度為63毫米的30度傾斜裝甲板。其穿甲能力略好於同時期英軍裝備的主力反坦克炮,QF 2磅炮[17]事實上,在希臘戰役期間,新西蘭部隊發現用25磅炮即使發射高爆彈也能癱瘓德軍坦克,因此面對德軍三號坦克和早期型四號坦克時,25磅炮是非常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但隨着德軍坦克防護的增長,以及25磅炮作為反坦克炮實在太重難以機動,25磅炮在1942年QF 6磅炮服役後就很少作為反坦克炮使用,1943年後25磅炮的穿甲彈藥也不再生產。[18]戰爭期間加拿大為25磅炮研製了反戰車高爆彈,但隨着QF 17磅炮投入使用,研發不了了之。在戰後,英國把所有的穿甲彈都替換成穿甲表現更好的碎甲彈[19]

25磅炮主要使用117號引信(觸爆),119號引信(觸爆,擦爆),和時控引信。1944年末後,炮兵部隊獲得了近炸引信,用於更好地製造空爆彈。[9]

服役歷史

[編輯]
阿拉曼戰役中的澳大利亞25磅炮,1942年7月

25磅炮是所有英聯邦國家在二戰中的主力野戰火炮,廣泛使用於步兵部隊,裝甲部隊,各殖民地部隊,和皇家空軍的特戰部隊中。[20] 戰爭期間,一個英式編制的步兵師擁有72門25磅炮,編在3個炮兵團中;而一個英式裝甲師則擁有一個牽引式火炮團(24門炮),和一個自走炮團(通常是司事式自走炮)。[11]

炮手視角中的25磅炮

1941年,英國陸軍在瓦倫丁坦克底盤上設計了一個容納25磅炮的炮塔,研發了主教式自走炮。但主教式自走炮的表現乏善可陳,最終被美國制105毫米口徑的M7牧師式自走炮所替代。由於彈藥不通用,英軍中的牧師式自走炮又在1944年被加拿大研發的司事式自走炮所替代。司事式的底盤由加拿大自產,但其安裝的火炮一般從英國進口。1943年時,由於虎式坦克在北非的出現,英軍將開發中的17磅炮的炮身和25磅炮的炮架結合,組成了應急性的17/25磅-「野雞」反坦克炮,一直使用到意大利戰役期間17磅炮的炮架開發完成。[19]

17/25磅-「野雞」反坦克炮

和二戰中其他國家的師屬火炮(一般為105毫米級別,如德軍LeFH 18榴彈炮)相比,25磅炮的重量較輕,口徑較小,但射程更長。從戰果來看,25磅炮是十分優秀的:25磅炮的高射速和高毀傷甚至在1944年西線戰役期間讓許多德國士兵相信英國人的25磅炮是全自動的。[21]

20世紀60年代後,英軍中服役的25磅炮被FV433自走炮奧托梅萊拉56型山炮,和L118型輕型火炮所取代。

除了英聯邦國家之外,二戰中包括自由法國,希臘,波蘭,捷克斯洛伐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部隊也使用了25磅炮。戰爭中美國炮兵向德國部隊開的第一炮也是從一門25磅炮中發射的。[22]

在二戰後,各英聯邦國家均將25磅炮使用到了60年代。韓戰中,英國,加拿大和新西蘭部隊使用了25磅炮[23][24]馬來亞緊急狀態時,英國和澳大利亞炮兵將25磅炮帶到了東南亞;歷次中東戰爭印巴戰爭和南非邊境戰爭中也多次出現25磅炮的身影。

型號

[編輯]

Mark I

[編輯]

有時也被叫做「18/25磅炮」。Mark I型使用了25磅炮的炮身和炮閂,和改造後的18磅炮炮架。Mark I型25磅炮參與了挪威戰役法國戰役,但敦刻爾克大撤退之後,近半的Mark I型都被遺棄在了法國。這之後Mark I型25磅炮參與了北非戰役,但在1942年後被Mark II型25磅炮取代。Mark I型25磅炮由於使用了18磅炮的舊式炮架,無法用「超量」裝藥發射穿甲彈。Mark I型一共生產了不到2000門。[25]

Mark II

[編輯]
裝備炮口制退器的25磅炮

使用新設計的炮架的型號,也是戰爭中大量生產的標準型號。主要在英國生產,但在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也有少部分生產。1940年進入量產,並在1940年5月進入部隊服役。[26]1942年後,新生產Mark II型25磅炮增添了炮口制退器以更好地發射穿甲彈,為了平衡,炮閂附近增加了配重。Mark II型的特徵是炮架上巨大的圓形底座盤。另外Mark II型25磅炮所使用的炮架被英國官方稱作Mark I型炮架。[9][27]

Short, Mark I

[編輯]
一門25磅短管炮,新幾內亞,1944年

25磅短管炮是澳大利亞設計製造的山炮版25磅炮。1943年進入量產。主要區別是縮短了炮身,去掉了護盾,炮架也經過了重新設計。[28]重1,315公斤(2,899英磅),比標準版本的Mark II型25磅炮輕大約315公斤(694磅)。25磅短管炮是為了西南太平洋戰區常見的叢林戰鬥而設計的,因此也只被該戰區的澳大利亞軍隊使用。由於其較輕的重量,25磅短管炮可以被一輛吉普所牽引,也可以被分解成13部分空運。[29][30]但在新幾內亞戰役的大部分時間裏,由於叢林條件極為惡劣,澳軍士兵一般只能用人力搬運火炮。[31]

自走炮改造

[編輯]

主教式自走炮

[編輯]

基於瓦倫丁坦克底盤的自行25磅炮,很快被其他更好的設計取代。

司事式自走炮

[編輯]

加拿大設計,基於白羊坦克灰熊I巡航坦克底盤的自行25磅炮,在戰爭期間被大量生產。

飛矛式自走炮

[編輯]

飛矛式自走炮英語Yeramba (artillery)是戰後澳大利亞設計生產的自行25磅炮,基於M3李坦克的底盤。[32]

使用國家

[編輯]

參考與註釋

[編輯]
  1. ^ 78- MM CALIBRE CARTRIDGES. www.quarryhs.co.uk. [2017-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3). 
  2. ^ Pakistan Ordnance Factories – current producer of 25-pounder ammunition. [2021-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05. 
  3. ^ Hogg, Ian. British & American Artillery of World War Two. ISBN 9781853674785. 
  4. ^ 4.0 4.1 Falvey, D., A Well-Known Excellence: British Artillery and Artillerymen in World War Two , London, 2002.
  5. ^ The 25-pdr Field Gun 1939 - 1972: Part One - development and design. [2021-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1). 
  6. ^ desertrats.org.uk/equipartillery. [2021-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0). 
  7. ^ 7.0 7.1 7.2 BRITISH ARTILLERY IN WORLD WAR AMMUNITION. [2021-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6). 
  8. ^ 25pdr data sheet. [2021-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5). 
  9. ^ 9.0 9.1 9.2 canadiansoldiers.com/weapons/ordnance/25pounder. [2021-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2). 
  10. ^ 馱馬必須通過火炮前車來拖曳火炮,摩托化炮兵則不然。
  11. ^ 11.0 11.1 BRITISH ARTILLERY IN WORLD WAR 2 ARTILLERY ORGANISATIONS. [2021-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2). 
  12. ^ 25-pounder-artillery. [2021-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2). 
  13. ^ Range Table Part 1, Ordnance QF 25-pr Mk 1 and 3, Lower Register, Standard Projectile, 1948
  14. ^ Range Table Part 1, Ordnance QF 25-pr Mk 1 and 3, AP 2CRH, Charges 3, Super and Super plus Increment, 1943
  15. ^ Range Table Part 1, Ordnance QF 25-pr Mk 1 and 3, Standard Projectile, Intermediate Charges, 1944
  16. ^ https://www.defence.gov.au/UXO/_Master/docs/Types/Projectile25prRev01.pd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DEFENCE UNEXPLODED ORDNANCE WEBSITE ORDNANCE INFORMATION SHEET - PROJECTILE – 25 POUNDER,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Defence. March 2015
  17. ^ British Anti-Tank Gun Penetration tables, David Boyd(2009). [2021-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9). 
  18. ^ wwiiequipment.com/25-pounder-field-gun. [2021-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1). 
  19. ^ 19.0 19.1 Henry, Chris. British Anti-tank Artillery 1939–45.. Osprey. 2004. ISBN 9781841766386. 
  20. ^ Oliver, Kingsley. The RAF Regiment at War 1942-1946. Pen & Sword. 
  21. ^ George Blackburn, 2000, The guns of war. Robinson Publishing. ISBN 1841192104
  22. ^ 22.0 22.1 Zaloga, Stephen. US Field Artillery of WW II. New Vanguard 131. Osprey Publishing. 2007: 36 [2015-10-29]. ISBN 978184603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9). 
  23. ^ A Royal Artillery 25-pounder field gun in action in Korea, 1951 (c).. nam.ac.uk. National Army Museum. [2018-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6). 
  24. ^ 25 pounder Gun/Howitzer. /canadianartillery.ca. [2018-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6). 
  25. ^ 25.0 25.1 25-pounds-of-death. [2021-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5). 
  26. ^ ordnance-quick-firing-25-pound-mk-ii. [2021-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2. 
  27. ^ Henry 2002,第12頁
  28. ^ Ordnance QF 25-pounder Short. [2021-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05. 
  29. ^ Farndale, General Sir Martin; History of the Royal Regiment of Artillery – The Far East Theatre 1939–46; Annex L; Brasseys; Revised edition 2002, ISBN 1 85753 331 3
  30. ^ Anon, Lewisham Gunners: A Centenary History of 291st (4th London) Field Regiment R.A. (T.A.) formerly 2nd Kent R.G.A. (Volunteers), Chatham: W & J Mackay, 1962.
  31. ^ historyofwar.org/articles/weapons_25pdr2. [2021-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1). 
  32. ^ ANZAC Steel - M3 Variants. [2021-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8-13). 
  33. ^ Les Hommes oubliés - La brigade Piron au Combat !. Batailles et Blindés. No. 13 (Caraktère). March 2006: 25. ISSN 1765-0828 (法語). 
  34. ^ Abbot, Peter. Modern African Wars: The Congo 1960–2002. Oxford: Osprey Publishing. February 2014: 10. ISBN 978-1782000761. 
  35. ^ Hyrman, Jan. The port of Dunkirk in World War II - The Czechoslovaks at Dunkirk 1944-45. Nase noviny.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4). 
  36. ^ Gawrych, George Walter. Key to the Sinai, The Battles for Abu-Ageila in the 1956 and 1967 Arab-Israeli Wars (PDF). Combat Studies Institute, Research Survey no.7. 1990: 14 [2018-07-0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7-02-15). 
  37. ^ La Bataille de Bir-Hacheim (PDF). L'Épopée de la Première Division Française Libre, cahiers: IV. [2021-04-2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2-03-28) (法語). 
  38. ^ Vaïsse, Maurice; Bizard, André. L'Armée française dans la guerre d'Indochine (1946-1954) : adaptation ou inadaptation?. Brussels: Complexe. 2000: 186 [2018-07-02]. ISBN 9782870278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2) (法語). 
  39. ^ Netherlands Artillery units, Onderdelen (Units), VA I – VA VI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6-09-21.,」… De KNIL afdelingen VA-I t/m VA-VI waren uitgerust met van de Australiërs afkomstige 25 ponders die speciaal waren ontworpen voor oorlogvoering in de tropen (smalle spoorbreedte en knikaffuit). Bij de overdracht van de soevereiniteit aan Indonesië op 12 december 1949, werd het materieel van de afdelingen overgedragen aan het Indonesische leger ... 」(「… 荷屬東印度守備隊VA-I至VA-VI炮兵營配備了專門為熱帶地區的戰爭而設計的澳大利亞25磅短管炮。1949年12月12日主權移交給印度尼西亞時,這些火炮被轉移給印尼軍隊 ...」)
  40. ^ Madigibuli, Ana. New artillery guns to replace old weapons. 2014-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41. ^ Rulers of Iraq and Saudi Arabia bury an old feud with big party in Baghdad. LIFE Magazine: May 27, 1957.
  42. ^ Iraqi army equipment 1930-2017 2. : 17. 
  43. ^ Gawrych 1990,第25&96頁.
  44. ^ Nyrop, Richard F. Area Handbook for the Persian Gulf States. Wildside Press. 2008: 194 [First published 1977] [2018-07-02]. ISBN 978-1-4344-62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3). 
  45. ^ Berman, Eric G. Beyond Blue Helmets: Promoting Weapons and Ammunition Management in Non-UN Peace Operations (PDF). Small Arms Survey/MPOME. March 2019: 43 [2021-04-2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3-02). 
  46. ^ Photos of the week: 9-15 July 2015. Times of Malta. 2015-07-18 [2018-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2). 
  47. ^ Henry 2002,第39頁.
  48. ^ Myanmar. [2014-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9). 
  49. ^ La Kampfstaffel " Rommel ". Batailles et Blindés. No. 75 (Caraktère). October 2016: 18. ISSN 1765-0828 (法語). 
  50. ^ Neal, Don. The princess Irene Brigade ( A potted history). [2018-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1). 
  51. ^ Military Hardware. armymuseum.co.nz. [2018-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2). 
  52. ^ Nyrop 2008,第405頁.
  53. ^ Montes, Julio. Paraguay: Small Arms in the Land of the Guaraní. smallarmsreview.com. 2012-04-27 [2018-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2). 
  54. ^ South_African_Artillery_in_the_Eighties. [2021-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55. ^ Abbott, Peter; Rodrigues, Manuel. Modern African Wars 2: Angola and Mozambique 1961-74. Osprey Publishing. 1998: 18. 
  56. ^ Bateria de Salvas. Revista de Artilharia. 2019-01-23 [2019-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02). 
  57. ^ Nyrop 2008,第270頁.
  58. ^ Kek, Xabryna. Behind-the-scenes: What goes into the 21-gun salute for NDP. Channel NewsAsia. 2016-08-04 [2018-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2). 
  59. ^ Badri-Maharaj, Sanjay. Suriname's Armed Forces: Capability Compromised – Analysis. Institute for Defence Studies and Analyses. 2017-02-02 [2018-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1). 
  60. ^ Nyrop 2008,第326頁.
  61. ^ Chapter 7: Decision at Sea. history.army.mil. [2018-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2). 
  62. ^ World Defence Almanac 2018. [2021-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2). 
文獻
  • Various QF 25-pr Range Tables Part 1 1939 – 1967
  • Various QF 25-pr UK Gun Drill pamphlets 1939 – 1976
  • Various QF 25-pr Handbooks 1940 – 1957
  • British and American Artillery of WW2. Ian Hogg. ISBN 0-85368-242-9
  • Henry, Chris. The 25-pounder Field Gun 1939–72. New Vanguard 48. Oxford: Osprey Publishing. 2002. ISBN 9781841763507. 
  • Kassis, Samer. 30 Years of Military Vehicles in Lebanon. Beirut[publisher=Elite Group. 2003. ISBN 9953-0-0705-5.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