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社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社會主題

社會網絡分析圖

社會網絡

社會一詞並沒有太正式明確的定義,一般是指由自我繁殖的個體構建而成的群體,佔據一定的空間,具有其獨特的文化風俗習慣。由於社會通常被認為是人類所組成的,所以社會和人類社會一般具有相同的含意。在科學研究和科幻小說等等裏面,有時亦可作「外星人社會」。狹義的社會,也叫「社群」,可以只指群體人類活動聚居的範圍,例如是:城市、聚居點等等;廣義的社會則可以指一個國家、一個大範圍地區或一個文化圈,例如是英國社會東方社會東南亞西方世界,均可作為社會的廣義解釋,也可以引申為他們的文化習俗。以人類社會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叫做社會學
查看更多...


典範條目

Sappho和Erinna
女同性戀,常以蕾絲邊(英語:Lesbian)相稱,是指女性間對性與愛的欲望。蕾絲邊可作為名詞,意指自認或被他人認定擁有女同性戀特質的女性;亦可作為形容詞,表與女同性欲望相關事物的特性。

儘管自古以來女同性戀曾被記載於多處文化中,古時稱為「石磨」,近二十年國語出現「蕾絲邊」(Lesbian)、「拉子」、「拉拉」、「歐蕾」、「T婆」、「百合女」、「鱷魚」、「女同(GL)」等字詞,用以形容女同志。十九世紀晚期,性學家發表了他們對同性欲望與行為表現的研究,標明了女同性戀者在西方文化中是屬一獨立實體。因此,意識到自身新醫學身分的女性逐漸在歐洲與北美洲形成秘密次文化。1970年代,受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影響,該術語開始被廣泛使用。歷史學家因而重新省視歷史上女性間的情愛關係,並對如何定義一名女性或女子間關係是為女同性戀提出疑問。此類議題的討論結果最終確立了女同性戀者的三種組成:性行為、性欲或性別身分。


特色圖片

巴澤耶戰役
巴澤耶戰役
Credit: Alphonse-Marie-Adolphe de Neuville

這張1873年的繪畫作品《最後一顆子彈》描繪了1870年9月1日在巴澤耶戰役法國海軍陸戰隊「藍色部隊」的一個小分隊。當法國軍隊在色當會戰中撤退時,這個小隊仍然留在通往色當的最後一幢房子中,戰鬥到最後一顆子彈來掩護撤退。


特色人物

塞繆爾·亞當斯
塞繆爾·亞當斯Samuel Adams,1722年~1803年),美國革命家、政治家馬薩諸塞州人,約翰·亞當斯堂兄。生於波士頓,畢業於哈佛大學。他積極參加革命活動,是自由之子茶黨)的創建者之一和領導人,反對食糖條例、反對印花稅條例 、反對《唐森德稅法》,策動波士頓傾茶事件,震驚全美。他是兩屆大陸會議的代表,簽署了《獨立宣言》,參與起草邦聯憲法。1787年,反抗州政府對農民漠視的謝伊斯起義爆發後,他支持詹姆斯·鮑登嚴厲鎮壓起義。立憲會議後,他在聯邦黨與反聯邦黨人之間游移不定。他曾在1794年至1797年任馬薩諸塞州州長,1803年他在波士頓逝世。


分類

維基專題

相關專題
什麼是維基專題?

相關主題

網絡資源

其他主題

維基媒體計劃

進入以下維基媒體計劃可獲取更多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