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6世紀南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南京歷史
世紀 前1世紀南京 | 1世紀南京 | 2世紀南京 | 3世紀南京 | 4世紀南京 | 5世紀南京 | 6世紀南京 | 7世紀南京 | 8世紀南京 | 9世紀南京 | 10世紀南京 | 11世紀南京 | 12世紀南京

南京於:501年-502年,為南朝齊都城建康;502年-557年,為南朝梁都城建康;557年-589年,為南朝陳都城建康;589年-600年,併入隋朝江寧縣[1][2]

大事記[編輯]

500年代[編輯]

  • 501年,張欣泰等於建康謀廢蕭寶卷,立蕭寶寅,事敗而死;蕭衍率兵東下鎮石頭、困台城蕭寶卷死於城中內變,建康城六門之內府署皆毀;劉勰寓居鐘山定林寺著《文心雕龍》。
  • 502年,四月,蕭衍受齊禪即帝位,改國號,改元天監,都建康;詔令於建康品定棋譜,行棋手九品制度;建康大旱,斗米售五千錢,餓死者眾;築東西向、南北向大道於秦淮河兩岸。
  • 503年,四月,頒行《梁律》;造佛窟寺於南郊牛首山,總以七藏奉之,後易名宏覺寺
  • 504年,四月,蕭衍於重雲殿制文發願,舍道歸佛。
  • 505年,正月,蕭衍興學,詔立五學館,設儒、玄、文、史、陰陽五部之學,置五經博士,廣招生徒;立建興苑於秣陵建興里;大舉攻,詔王公以下上國租、田谷以助軍用。
  • 506年,詔置集雅館以招遠學,旋設國子學考「明經」,擇優授官;作太子宮於東宮地。
  • 507年,范縝不畏權勢,發表《神滅論》,蕭衍親下詔敕,組織眾僧、權貴撰文辯難,范縝堅持「神滅」論點不讓;建康大水,加御道七尺;蕭衍舍同夏里舊宅而置光宅寺。
  • 508年,作神龍、仁虎闕於建康宮門外;改御道南端朱雀門稍西,至今鎮淮橋處;新作國門(又名望國門)于越城南,「以壯觀瞻」;增置官品,設十二卿;置州望、郡宗、鄉豪各一,專司搜薦人才。
  • 509年,詔令編撰《千字文》。

510年代[編輯]

  • 510年,三月,蕭衍國子學親臨講肄,詔「皇太子及王侯之子,年在從師者,皆入學」;命改寒流為士流任尚書五都令史;新作緣淮塘,西起石頭城附近,東止東冶南岸(今光華門外);頒行祖沖之大明曆》。
  • 511年,增作宮城三重,門開二道。
  • 512年,僧朗弘傳「三論」於棲霞精舍,蕭衍遣眾僧至攝山受學,棲霞寺遂為三論宗祖庭。
  • 513年,改建太極殿,內外並以錦石為砌;新築太廟,增基九尺;建康都城「西至石頭,東至倪塘,南至石子崗,北過蔣山,東西南北各四十里」,為全國第一大城;北魏遣使「窺京師宮殿楷式而去」,營造洛陽都城。
  • 514年,敕葬寶志鐘山獨龍阜,立寶公塔,建開善精舍;鑿通秦淮中央成舟子洲;發徐、揚州軍民20萬修浮山堰,旋取建康東、西冶鐵器修堰,役死者甚眾。
  • 517年,建康有佛寺500餘所,僧尼10餘萬人;敕太醫不得殺生入藥;織官紋錦飾禁仙人、鳥獸形,宗廟祭祀用牲以面代之,去宗廟薦修,余用果蔬;複議四方之祀,惟留鐘山、白石。
  • 518年,僧祐圓寂於建康建初寺,著有《弘明集》、《十誦律義記》、《出三藏記集》、《釋迦譜》等。

520年代[編輯]

  • 521年,蕭衍依佛經置孤獨園於建康,恤孤幼;改作南北郊,徙千畝籍田於東郊外;宮中琬琰殿火,延燒後宮三千屋。
  • 522年,詔公卿百僚上封事,郡國舉賢良方正、直言之士。
  • 523年,詔罷銅錢而鑄行五銖鐵錢。
  • 527年,正月,詔百官俸祿給現錢,勿逋緩;聽複流民宅業,蠲役五年,免貧民三調;建同泰寺台城後,與華林園隔路;蕭統主編《昭明文選》成於建康
  • 529年,建康疫甚,蕭衍於崇雲殿設救苦齋,以身為禱;改元中大通

530年代[編輯]

540年代[編輯]

550年代[編輯]

560年代[編輯]

  • 560年,詔令流民不分僑、舊,一律著籍;聽訟景陽殿,閱武正陽堂;重建國子學而領太學
  • 561年,軍相持日久,棄地北撤,始全有江南;因國用不足,榷鹽、酒。
  • 562年,鑄五銖錢,一當民間私用鵝眼錢十。
  • 566年,四月,陳蒨死,陳伯宗即位。
  • 568年,陳頊陳伯宗為臨海王。
  • 569年,陳伯宗即帝位,改元太建

570年代[編輯]

  • 570年,復築石頭城,以貯軍食。
  • 572年,十二月,詔令修築東宮,歷五年成。
  • 575年,詔江北州郡置雲旗義士以備防;改作雲龍、神虎門;詔立甘露亭於樂游苑。
  • 578年,四月,大雨雹;八月,隕霜,殺稻菽;罷琅琊郡,改置建興郡,領江乘湖熟等六縣,屬揚州庾信思江南而作《哀江南賦》;立方明壇而盟誓,遣使四方以備周人。
  • 579年,七月,用大貨六銖錢;陳伯宗閱兵玄武湖,有樓船五百、步騎十萬陣於此;軍取淮南,盡取江北之地,遂改秦郡方州而置六合郡,江北州民自拔還建康

580年代[編輯]

590年代[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南京市志(第12册)杂记·大事年表·重要文献·南京历代地方志记略·索引.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14408669. 
  2. ^ 李天石; 王淳航; 駱詳譯; 李立新. 南京通史·隋唐五代宋元卷. 南京: 南京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3315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