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韋纘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韋纘(466年—510年),字遵彥京兆郡山北縣(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人,出自京兆韋氏東眷[1],北魏鎮遠將軍、太尉諮議參軍、霸城懿侯韋珍長子,北魏官員。

生平[編輯]

韋纘虛齡十三時補選為中書學生,他聰明機敏能言善辯,受到博士李彪的稱讚。韋纘出任秘書中散,又升任侍御中散魏孝文帝元宏每次與有名望德行的高僧討論往復循環,韋纘負責綴集記錄,無所遺漏,很受賞識,轉任散騎侍郎太和十八年十一月甲申(494年12月26日),魏孝文帝經過比干墓,親自為比干撰寫弔文,韋纘也作為82名隨祭官之一跟隨參與了這次巡視,當時的題名為「通直散騎侍郎、臣京兆郡韋纘」,在所有82名隨祭官中排在第60位[2]。之後韋纘升任太子中舍人,仍兼任黃門,又兼任司徒右長史,很快轉任長兼尚書左丞。壽春歸附北魏時,尚書令王肅鎮守揚州,奏請韋纘擔任長史,韋纘加平遠將軍,兼任梁郡太守。王肅去世後,朝廷敕令韋纘代理揚州刺史。任城王元澄替代王肅擔任揚州刺史,再度奏請韋纘擔任長史。正始元年二月戊子(504年3月12日),南梁將軍姜慶真乘元澄出征,襲擊壽陽,很快佔領了壽陽城的外城,韋纘倉促失措,一籌莫展[3][4]。元澄的母親任城王太妃孟氏指揮軍隊登上土牆,守備險要之地,激勵文武官員,安慰新老部下,以叛逆和順從的道理勸諭,將士們都有鬥志。北魏齊王蕭寶寅率兵前來支援,與揚州軍隊會師,從四鼓一直打到下晡,姜慶真失敗逃走,韋纘被定罪免官[5][6]永平三年(510年),韋纘去世,虛歲四十五[7][8]

家族[編輯]

兄弟[編輯]

  • 韋彧,北魏持節、征虜將軍、都督征豳軍事,兼七兵尚書、西道行台、陰盤文烈男
  • 韋朏,北魏散騎常侍、安東將軍、東徐州刺史、杜縣宣子

參考資料[編輯]

  1. ^ 《元和姓纂·卷二·219》:監察御史韋務靖稱東眷,今占韋城,五代祖彧,高祖珍,後魏附傳。
  2. ^ (清)王昶. 《北魏一·孝文弔比干墓文》. 《金石萃编》. 北京: 中國書店. 1985年 (中文(繁體)). 
  3. ^ 《魏書·卷九十二·列傳列女第八十》:澄為揚州之日,率眾出討。於後賊帥姜慶真陰結逆黨,襲陷羅城。長史韋纘倉卒失圖,計無所出。
  4. ^ 《北史·卷九十一·列傳第七十九》:澄為揚州之日,率眾出討。於後賊帥姜慶真陰結逆黨,襲陷羅城,長史韋纘倉卒〔失圖,計無所出。〕
  5. ^ 《魏書·卷十九中·列傳第七中》:初,澄出討之後,衍將姜慶真襲據壽春外郭,齊王蕭寶夤擊走之。長史韋纘坐免官,澄以在外無坐。
  6.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四十五》:二月,戊子,將軍姜慶真乘魏任城王澄在外,襲壽陽,據其外郭。長史韋纘倉猝失圖;任城太妃孟氏勒兵登陴,先守要便,激厲文武,安慰新舊,勸以賞罰,將士咸有奮志。太妃親巡城守,不避矢石。蕭寶寅引兵至,與州軍合擊之,自四鼓戰至下晡,慶真敗走。韋纘坐免官。
  7. ^ 《魏書·卷四十五·列傳第三十三》:長子纘,字遵彥。年十三,補中書學生,聰敏明辯,為博士李彪所稱。除秘書中散,遷侍御中散。高祖每與名德沙門談論往復,纘掌綴錄,無所遺漏,頗見知賞。轉散騎侍郎,徙太子中舍人,仍兼黃門,又兼司徒右長史,尋轉長兼尚書左丞。壽春內附,尚書令王肅出鎮揚州,請纘為長史,加平遠將軍,帶梁郡太守。肅薨,敕纘行州事。任城王澄代肅為州,復啟纘為長史。澄出征之後,蕭衍將姜慶真乘虛攻襲,遂據外郭,雖尋克復,纘坐免官。永平三年卒,年四十五。
  8. ^ 《北史·卷二十六·列傳第十四》:長子纘,字遵彥。年十三,補中書學生。聰敏明辯,為博士李彪所稱。再遷侍御中散。孝文每與德學沙門談論往復,纘掌綴錄,無所遺漏,頗見知賞。累遷長兼尚書左丞。壽春內附,尚書令王肅出鎮揚州,請纘行,為州長史。加平遠將軍,帶梁郡太守。肅薨,敕纘行州事。任城王澄代肅為州,復啟纘為長史。澄出征之後,梁將姜慶真乘虛攻襲,遂據外郭。雖尋克復,纘坐免官。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