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集運,是將物流整合透過合併多類型貨物,一來可以充分運用貨櫃,二來能夠有效降低成本及減少運輸時間。另外,對於代理報關、檢驗、質量管理,以及分類等服務,讓貨物獲得最穩妥和最安全的保障。也因此對個人而言,集運提供了更方便的服務,若只是在某個網站或是某個店家買了數樣商品要寄回,直接運送的費用常常十分昂貴,因此發展出「在大陸有個物流中心幫你收貨暫存,合併後轉運回來」的集運服務。依據各地口語不同,亦有稱為「集貨」。

地區[編輯]

亞洲地區由於淘寶網購物盛行,因此集運發展十分蓬勃,許多快遞商也紛紛開始集運服務。

香港[編輯]

香港算是最早開始集運的城市。集運有以下方式:第一種指在國內購物平臺購買商品後,全部寄到國內的指定的國際快遞集運倉庫(部分集運倉庫都有免費180天倉儲存放時間),等商品採購完後,統一讓國際快遞集運倉把你的多個包裹或者屬於你的全部包裹合併打包成一個包裹後再發往國外目的地,降低運輸成本。另一種指大批量的集裝箱運輸。

在整個中國,最蓬勃發展的就是香港,集運行業在香港是一個相對特殊的行業。

台灣[編輯]

雖然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相隔並不遠,但快遞運送的費用仍然不便宜。

運費[編輯]

各家集運商運費的計算方法都不同,但大多按照託運貨物的重量收取。例:不使用集運的運費計算:A件1.6KG若直寄要新台幣290元(人民幣61元)B件2.2KG若直寄要新台幣418元(人民幣87元)C件0.8KG若直寄要新台幣170元(人民幣35元)總共新台幣878元。

使用集運後的運費計算:加總共4.6KG,若使用集運則以5公斤為計算。費用為新台幣45元(手續費)+75*5(每公斤)=新台幣420元。

集運系統[編輯]

在集運發展過程中,集運服務商借鑑海淘轉運模式,從客戶預報包裹入庫、倉庫庫內管理、國際運輸、運單管理與結算、客戶服務等流程進行全面系統化管理和控制,到後來隨着對用戶需求理解的深入和對服務質量要求的逐步提升,對支撐業務發展的軟件系統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市場上現有的主流集運軟件包括跨洋寶、朗信、易境通、海鷗等,其中跨洋寶的系統更是突破了單倉單品牌的限制,可滿足集運商與海外多合作夥伴合作形成單倉多品牌經營模式,大幅度提升了倉庫坪效和運力使用的規模。也出現了區別於傳統集運公司服務的新型服務企業。 其中淘客小二集運就是以技術驅動精細化運營能力,系統內計算最佳合箱方式推薦打包箱大小,並建立了高效透明的線上全流程把溝通成本降到最低。

參考資料[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