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道炎
外觀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2年10月28日) |
陰道炎(Vaginitis),又稱外陰陰道炎(vulvovaginitis),是陰道和外陰的發炎反應[1][2]。症狀可能包括搔癢,灼熱,疼痛,異常分泌物和異味。[3]某些類型的陰道炎可能會導致懷孕期間的併發症。[3]
陰道炎的三個最主要的原因都是感染,特別是細菌性陰道病,陰道酵母菌感染和毛滴蟲病。[4]其他原因包括對殺精子劑或肥皂等物質的過敏反應,或母乳哺餵期間及停經後而導致的雌激素水平降低。[4]陰道炎可能同時存在多種不同原因,[4]而常見原因會因年齡而異。[5]
診斷通常包括檢查,測量pH值和分泌物培養。[5]診斷時須排除會導致相同症狀的其他原因,如子宮頸炎、盆腔炎、癌症、異物和皮膚病。[5]
治療方法取決於造成症狀產生的根本原因。[3]感染應該得到治療。[5]坐浴或可有助於症狀的改善。[5]症狀產生時不應再使用肥皂和女性衛生用品,如噴霧劑。[5]大約三分之一的女性在人生中的某個時間點會感染陰道炎。[1]其中育齡婦女最常受到影響。[1]
種類
[編輯]常見的陰道炎有細菌性陰道炎、黴菌性陰道炎和滴蟲性陰道炎。在這幾種陰道炎中,細菌性陰道炎最為普遍。在美國針對孕婦的檢查發現,每年有超過一百萬的女性患有細菌性陰道炎[6]
症狀
[編輯]陰道炎臨床上以白帶的性狀發生改變以及外陰瘙癢灼痛為主要臨床特點,性交痛也常見,感染累及尿道時,可有尿痛、尿急等症狀。
起因
[編輯]感染
[編輯]陰道炎是健康的陰道微生物群遭到破壞所引起。陰道微生物群,主要是由乳桿菌屬組成,其特性包含了不會引起感染,改善懷孕預後等。[7] 健康的微生物群遭到破壞,可能會導致陰道酵母菌感染,任何一個年齡層的女性,都有可能得到陰道酵母菌的感染。最常見的陰道炎是由白色念珠菌所引起。 [8]
診斷
[編輯]- 陰道分泌物中的ph值增高,ph範圍5.0-5.5,而正常人為3.7-4.5。
- 陰道分泌物呈灰白色,很黏稠,甚至像麵糊狀,均勻一致,但不是膿性分泌物,量多少不定。
- 分泌物中胺含量特別高,故呈魚腥味,性交時或活動後往往因促進胺釋放而使氣味加重,分泌物中加入10%氫氧化鉀後也可釋出胺味。
- 陰道分泌物的濕塗片中可檢出經線索細胞。上述四項標準中,具備三項以上者即可確診,有強調第四項為必需診斷標準。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Vaginitis. ACOG. September 2017 [14 October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7).
- ^ Ferri, Fred F. Ferri's Clinical Advisor 2017 E-Book: 5 Books in 1.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2016: 1333 [2019-07-27]. ISBN 978032344838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6) (英語).
- ^ 3.0 3.1 3.2 Vaginitis. NICHD. 2016 [14 October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8) (英語).
- ^ 4.0 4.1 4.2 What causes vaginitis?. NICHD. 2016 [14 October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7) (英語).
- ^ 5.0 5.1 5.2 5.3 5.4 5.5 Overview of Vaginitis. Merck Manuals Professional Edition. May 2018 [14 October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5).
- ^ STDs & Pregnancy - CDC Fact Sheet. [2012-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30).
- ^ Petrova, Mariya I.; Lievens, Elke; Malik, Shweta; Imholz, Nicole; Lebeer, Sarah. Lactobacillus species as biomarkers and agents that can promote various aspects of vaginal health. Frontiers in Physiology. 2015, 6: 81. ISSN 1664-042X. PMC 4373506 . PMID 25859220. doi:10.3389/fphys.2015.00081.
- ^ Mastromarino, Paola; Vitali, Beatrice; Mosca, Luciana. Bacterial vaginosis: a review on clinical trials with probiotics (PDF). New Microbiologica. 2013, 36 (3): 229–238 [2019-07-27]. PMID 2391286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