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雷線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諾曼第的若雷線

若雷線(法語:ligne Joret)是奧依語語言學研究中的一條同言線,1883年由夏爾·若雷法語Charles Joret首次在其著作《諾曼第方言的特徵及其發展》(Des caractères et de l’expansion des patois normands)中提出[1]。位於該線以北及以西的方言中,俗拉丁語中位於/a/前的/k/及/g/得到了保留,而在該線以南及以東的方言中,位於/a/前的/k/及/g/則顎化了。顎化的結果是,在古法語中,這兩個音變成了/tʃ/及/dʒ/,而現代法語中則是/ʃ/及/ʒ/。

若雷線以北及以西的方言是皮卡第方言及部分諾曼第方言,而以南及以東的方言則是包括南部諾曼第方言在內的其它使用於諾曼第南部、華隆尼亞法國北部的奧依語。該線以北及以西的地區有時也被稱作諾曼-皮卡第地區(Normano-Picard)。

地理[編輯]

若雷線以北及以西的地區屬於諾曼第北部及皮卡第地區,這些地區的方言的特徵是,保留了拉丁語的音節/ka/ (如cat,「貓」)及/ga/(如gambe,「腿」),而其他地區的大部分奧依語對應的音節都發展為了/ʃa/(如chat,「貓」)及/ʒa/(如jambe,「腿」)。

若雷線以北及以西的地區包括海峽群島(包括澤西澤西方言根西根西方言法語guernesiais薩克薩克方言法語sercquiais)。在大陸部分,該地區則包括從格朗維爾直至與弗拉芒語交界的地區。因此,這條線將芒什省卡爾瓦多斯省奧恩省厄爾省都分割成了兩部分。

而若雷線以南及以西的地區,包括諾曼第南部、皮卡第的東南角的方言,均不能被嚴格稱作「諾曼-皮卡第」方言,因為其並沒有若雷線內的語音特徵。因此,歷史地理上的諾曼第及皮卡第兩舊省邊界與方言邊界並不重合。

語音特徵[編輯]

若雷線以北以西的諾曼-皮卡第方言再輔音上最主要的特徵是保留了「硬」 [k](拼寫上,a、ou、u、o之前寫作c,e、i之前寫作qu),而其他奧依語,包括現代標準法語則發展成了[ʃ](拼寫作ch)。同樣地,北邊[g]保留硬音,而以南則顎化為了[ʒ](拼寫作j)。

示例[Note 1]

  • [k] ~ [ʃ]

保留了晚期拉丁語的/ca/:

  • *captiāre > 諾-皮 cachi(er), cacher (> 英 to catch 「抓」[Note 2]) / 法 chasser 「打獵,驅逐,趕走」(> 英 to chase
  • campanea > 諾-皮 campagne > 法 campagne 「原野,鄉村」 / 古法 champagne(法語中有許多包含Champagne的地名,以及champagne 「香檳酒」來自古法)
  • *accaptāre > 諾-皮 acater (英 to cater 「供應飲食」)/ 法 acheter 「買」
  • excappāre > 諾-皮 e(s)caper (法 rescapé 「倖存者」 來自諾-皮)/ 法 échapper 「逃跑」
  • *kaliavo > norm. pic. cailleu, caillou > 法 caillou 「小石子」/ 古法 chaillou

因為顎化發生之後又發生退行,導致後接元音發生變化的情況:

  • canis > 諾-皮 ki(e)n, quien / 法 chien 「狗」 (比較其派生詞 法 chenil 「狗窩」,英 kennel來自諾曼語)
  • capra > 諾-皮 ki(è)vre, queuvre / 法 chèvre 「山羊」
  • capreolus > 諾-皮 crevel, quevreuil / 法 chevreuil 「狍子」
  • *cassano- > 拉 cassinus > 諾-皮 caisne, quesne, quêne / 法 chêne 「橡樹」

晚期拉丁語中詞尾的/a/不發音的情況:

  • vacca > 諾-皮 vake, vaque / 法 vache 「母牛」
  • 法蘭克語 *pokka > 諾-皮 poke, pouque (> 英 pocket) / 法 poche 「袋」
  • *tsŭkka > 諾-皮 choque, chuque, chouque / 法 souche 「樹樁」

其他情況:

  • 古諾斯語 vik > 諾曼語 viquet > 法 guichet 「窗口」
  • 法蘭克語 *lekkôn > 諾-皮 lequi(er), léquer / 法 lécher 「舔」
  • 法蘭克語 skina > 諾-皮 e(s)kine / 法 échine 「脊柱」

[g] ~ [ʒ]的例子:

  • gamba > 諾-皮 gambe / 法 jambe 「腿」
  • *gallos > 諾-皮 galet > 法 galet 「卵石」 / 法 jalet 「用弩投射用的石子」
  • 法蘭克語 *garba > 諾-皮 garbe, guerbe / 法 gerbe 「捆」
  • 法蘭克語 *gardo > 拉 (hortus) gardinium > 諾-皮 gardin (> 英 garden) / 法 jardin 「花園」 等等

第二同言線[編輯]

在「若雷線」的概念中,還有一個輔音特徵,即在諾曼第-皮卡第方言中發生所謂「噓化」(chuintement,即齒齦音之顎音化):中央法語中拼做ce, -sse, ci, si, s(o)u的詞,在諾-皮中拼做che, chi, ch(o)u,並且發音為[ʃ] (或[tʃ])。諾-皮中此種情況雖然與中央法語一樣都發生了顎化,但這類輔音的顎化方向不同,古法語中此類輔音先發生了齒塞擦音化英語assibilation(拉cervus > *karf > 皮 cherf [ʧerf],諾 cherf [ʃerf],法 cerf [ʦerf] 之後再變成[serf])。

例子:

  • 諾-皮 chiel, cyil / 法 ciel 「天」
  • 諾-皮 plache, pllèche / 法 place 「地方,廣場」
  • 諾-皮 chi(n)quante / 法 cinquante 「五十」
  • 諾-皮 ch(e)rise (> 英 cherry)、 chise / 法 cerise 「櫻桃」

於是,如果在同一詞中同時出現上述兩種輔音特徵的話,操中央法語的話者會出現無法理解的情況,如:

  • 諾-皮 cache / 法 chasse 「狩獵,追逐」
  • 諾-皮 chouque, chuque / 法 souche 「樹樁」
  • 諾-皮 canchon / 法 chanson 「歌」
  • 諾-皮 cauchie / 法 chaussée 「道路」

第三條同言線[編輯]

值得一提的是,除上述兩條同言線之外,還有另一條不包括在若雷線內的同言線,但在諾曼第境內多少與若雷線相重合,並且還延伸至整個法國東北部,此條同言線以北以東的地區包括皮卡第華隆尼亞香檳洛林的全境及一部分勃艮第。此條同言線以北以東的地區保留了日耳曼來源詞的[w](拼寫作wv),而以南的區域則演變成了[g](拼寫作ggu)。[2]如:

  • vespa / 法蘭克語 *waspa 「胡峰」 (比較英語wasp) > 皮 Wespe,諾 Vêpe ~ 法 guêpe
  • 法蘭克語 *wala hlaupan 「奔馳」 (比較英語well和leap) > 皮、古諾曼語 waloper (> 英 wallop 「猛衝,痛毆」); 法 galoper (> 英 gallop 「疾馳」)
  • 法蘭克語 wahtôn 「看守,監視」 (比較英語wake和watch) > 皮、古諾 wait(i)er (>英 wait 「等待」);古法 guaitier,法 guetter 「警戒,監視,守候」
  • 法蘭克語 *werra > 古皮、古諾 werrewarre (> 英 war);法 guerre 「戰爭」
  • 古諾斯語 vik 「海灣,角落,躲藏處」 >古諾 wiket (>英 wicket 「小門」)> 北部諾曼語 viquet;南部諾曼語、法 guichet 「窗口」
  • 法蘭克語*walu 「棍,棒」 (比較古英 walu 「脊,隴」 > 英 wale 「條狀隆起的傷痕,凸條紋,箍條,壟」,weal 「條狀隆起的傷痕」)>北諾 vaule, vaôle ;南諾、法 gaule 「釣竿, 長竿, 馬棒」

專有名詞[編輯]

上述的輔音變化特徵能夠在不同地區的地名人名中觀察到。方言中的這些專名雖然也會隨着若雷線一起跟隨時間變化,但在二十世紀前都相對普通名詞要更為穩定一些。同樣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姓氏一般會集中在其起源地周邊。

地名的例子:

人名的例子:

  • Caudron / Chaudron
  • Cauvin / Chauvin
  • Sénécal / Sénéchal
  • Duquesne / Duchesne 等等
  • Guérard / Gérard
  • Guilbert / Gilbert 等等
  • Marécal / Maréchal

腳註及參考資料[編輯]

腳註[編輯]

  1. ^ 以下語言用簡寫表示:「拉」代表拉丁語,「諾-皮」代表諾曼-皮卡第方言,「法」代表現代標準法語,「古法」代表古法語,「英」代表英語,「高」代表高盧語
  2. ^ 這是英語中唯一一個來自諾曼第語的不規則動詞

參考資料[編輯]

  • La Normandie dialectale Lepelley, Caen 1999 ISBN 2-84133-076-1
  1. ^ Charles Joret, Des caractères et de l'extension du patois normand; étude de phonétique et d』ethnographie, suivie d』une carte, Vieweg, Paris, 1883.
  2. ^ The Isoglosses of French Romance. [2022-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0). 

參見[編輯]

參考書[編輯]

  • Charles Joret, Des caractères et de l』expansion des patois normand ; étude de phonétique et d』ethnographie, suivie d』une carte, Paris, F. Vieweg, 1883, 211 p.
  • F. J. Gay, Études normandes : du cauchois au normand, revue trimestrielle no 3, 1982.
  • François de Beaurepaire, Les Noms des communes et anciennes paroisses de la Manche, éditions Picard, 1986.
  • Jacques Allières, La Formation de la langue française,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82.

條目[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