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羅拔 (北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羅拔(?—?),鮮卑姓叱羅氏,鮮卑名烏拔代人,北魏官員。

生平[編輯]

羅拔歷任殿中尚書,獲賜爵濟南公。皇興四年(470年),柔然可汗予成進犯北魏邊境,九月丙寅(10月15日),魏獻文帝拓跋弘派京兆王拓跋子推和東陽公元丕都督各路軍隊從西道出兵,任城王拓跋雲等人都督軍隊從東道出兵,汝陰王拓跋天賜和濟南公羅拔都督軍隊作為前鋒,隴西王源賀都督各路軍隊作為後續部隊,眾將在女水之濱匯合,魏獻文帝親自誓眾,挑選精兵五千人出戰,柔然大敗,逃奔三十餘里,被斬首五萬,一萬餘人投降[1][2][3][4]承明元年十月辛未(476年11月17日),羅拔進爵為濟南王[5][6],出任安西大將軍吏部尚書太和七年七月甲申(483年8月26日),羅拔改封趙郡王[7][8],後依例降為趙郡公。羅拔死後,朝廷贈予使持節鎮南大將軍定州刺史,諡號靖王[9],陪葬金陵[10]

家庭[編輯]

父親[編輯]

  • 羅斤,北魏開府、平西將軍、長安鎮大將、庫部尚書、帶方康公

兄弟[編輯]

  • 羅敦,北魏庫部尚書、帶方恭公

子女[編輯]

  • 羅德,北魏散騎常侍、趙郡王[9]
  • 羅道生,北魏肆州安北府外兵參軍

參考資料[編輯]

  1. ^ 《魏書·卷一百零三·列傳第九十一》:皇興四年,予成犯塞,車駕北討。京兆王子推、東陽公元丕督諸軍出西道,任城王雲等督軍出東道,汝陰王賜、濟南公羅烏拔督軍為前鋒,隴西王源賀督諸軍為後繼。諸將會車駕於女水之濵,顯祖親誓眾,詔諸將曰:「用兵在奇不在眾也,卿等為朕力戰,方略已在朕心。」乃選精兵五千人挑戰,多設奇兵以惑之。虜眾奔潰,逐北三十餘里,斬首五萬級,降者萬餘人,戎馬器械不可稱計。旬有九日,往返六千餘里,改女水曰武川,遂作北征頌,刊石紀功。
  2. ^ 《北史·卷九十八‧列傳第八十六》:皇興四年,予成犯塞,車駕北討,京兆王子推、東陽公元丕督諸軍出西道,任城王雲等督軍出東道,汝陰王賜、濟南公羅烏拔督軍為前鋒,隴西王源賀督諸軍為後繼。諸將會車駕於女水之濱,獻文親誓眾,詔諸將曰:「用兵在奇,不在眾也。卿等但為朕力戰,方略已在朕心。」乃選精兵五千人挑戰,多設奇兵以惑之,虜眾奔潰,逐北三十餘里,斬首五萬級,降者萬餘人,戎馬器械,不可稱計。旬有九日,往返六千餘里。改女水曰武川,遂作北征頌,刊石紀功。
  3.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三十二·宋紀十四》:魏主使京兆王子推等督諸軍出西道,任城王雲等督諸軍出東道,汝陰王天賜等督諸軍為前鋒,隴西王源賀等督諸軍為後斷,鎮西將軍呂羅漢等掌留台事。諸將會魏主於女水之濱,與柔然戰,柔然大敗。乘勝逐北,斬首五萬級,降者萬餘人,猶戎馬器械不可勝計。旬有九日,往返六千餘里。改女水曰武川。
  4. ^ 《通鑑紀事本末·卷二十一》:魏主使京兆王子推等督諸軍出西道,任城王雲等督諸軍出東道,汝陰王賜等督諸軍為前鋒,隴西王源賀等督諸軍為後繼,鎮西將軍呂羅漢等掌留台事。諸將會魏主於女水之濱,與柔然戰,柔然大敗。乘勝逐北,斬首五萬級,降者萬餘人,獲戎馬器械不可勝計。旬有九日,往返六千餘里。改女水曰武川。
  5. ^ 《魏書·卷七上·帝紀第七》:辛未,輿駕幸建明佛寺,大宥罪人。濟南公羅拔進爵為王。
  6. ^ 《北史·卷三·魏本紀第三》:辛未,幸建明佛寺,大宥罪人。進濟南公羅拔為王。
  7. ^ 《魏書·卷七上·帝紀第七》:甲申,幸方山。詔假員外散騎常侍李彪、員外郎蘭英使於蕭賾。濟南王羅拔改封趙郡王。
  8. ^ 《北史·卷三·魏本紀第三》:秋七月甲申,詔假員外散騎常侍李彪使於齊。改封濟南王羅拔為趙郡王。
  9. ^ 9.0 9.1 趙君平,趙文成編. 《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12: 87–88. ISBN 978-7-5013-4465-9 (中文(繁體)). 
  10. ^ 《魏書·卷四十四·列傳第三十二》:敦弟拔,歷殿中尚書,賜爵濟南公。高祖時,進爵為王。除征西將軍、吏部尚書,改封趙郡王。後例降為公。卒,贈寧東將軍、定州刺史,諡曰康,陪葬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