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羅巴切夫斯基環形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羅巴切夫斯基環形山
阿波羅16號全景相機拍攝的圖像(上為北)
緯度9.76°N
經度113.07°E
直徑87.26公里
深度2.82公里
余經日出時238°
命名來源尼古拉·伊·羅巴切夫斯基

羅巴切夫斯基環形山(Lobachevskiy)是位於月球背面赤道區的一座大撞擊坑,約形成於38-32億年前的晚雨海世[1],其名稱取自俄羅斯數學家羅氏幾何創始人尼古拉·伊萬諾維奇·羅巴切夫斯基(1793年-1856年),1961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2]

描述

[編輯]
克萊門汀號拍攝的圖像
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拍攝的圖像

該隕坑西側靠近莫伊謝耶夫環形山、西北毗鄰赫茲環形山弗萊明環形山位於它的西北偏北、東北和東南分別坐落了更大的蓋奧特環形山和較小的賓厄姆隕石坑、而它的南面和西南則緊靠着較小的菲爾索夫環形山花拉子密環形山[3]。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9°46′N 113°04′E / 9.76°N 113.07°E / 9.76; 113.07,直徑87.26公里[4],深度約2.82公里[5]

羅巴切夫斯基環形山外觀呈多邊形狀,幾乎未受到侵蝕和磨損,坑壁邊緣清晰,南側部與衛星坑"羅巴切夫斯基 M"相連接。隕坑內側壁坡顯示有階地狀結構,且部分內壁上端沿有崩塌的痕跡。該環形山坑壁最大高出周邊地形1380米[1],內部容積約有6600公里3[1]。坑內地表大體平坦,中心點東南和西北分別坐落了二座由含85-90%斜長石的輝長-蘇長-橄長斜長岩(GNTA1)和含80-85%斜長石的輝長-蘇長-橄長斜長岩(GNTA2)所組成的中央峰,其中靠東的一座相對明亮,所顯示的高反照率斑塊很可能是近期的小型撞擊所導致。

阿波羅16號任務期間曾觀察到,羅巴切夫斯基環形山內有二道明顯發自西側坑壁上一座小隕坑內的黝黑帶狀物[6]

在1976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命名前,該環形山曾被稱作"第205號隕石坑"[7]

圖集

[編輯]

衛星隕石坑

[編輯]

按慣例,最靠近羅巴切夫斯基環形山的衛星坑在月圖上將在其中心點旁放置一字母來標註它們。

LAC-65 區域圖
羅巴切夫斯基 緯度 經度 直徑
M 8.0° N 112.8° E 41 公里
P 7.7° N 111.3° E 26 公里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2. ^ Lobachevskiy,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 Working Group for Planetary System Nomenclature (WGPSN)
  3. ^ Crater Lobachevskiy on the map LAC-65. (PDF). [2017-01-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2-20). 
  4. ^ Direc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5. ^ John E. Westfall's Atlas of the Lunar Terminator, Cambridge Univ. Press (2000). [2017-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8). 
  6. ^ Apollo 16 Preliminary Science Report (NASA SP-315), 1972, Figure 28-23
  7. ^ Lunar Farside Chart (LFC-1A). [2017-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10). 

另請參閱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