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稽胡,又稱山胡步落稽中古漢語擬音:bʻuo-lâk-kiei)[1]、步落堅南匈奴留居山西山區的部落,沒有隨前趙等政權漢化,一直保持到南北朝時期。[來源請求]

詞源[編輯]

步落稽這個名稱的變體步落堅首次出現於《魏書》卷七四〈尒朱榮傳〉,[2][3]林梅村認為步落堅的「堅」帶有古阿爾泰語系詞彙中常見的不穩定尾音 /n/ ,尾音 /n/ 可以用於表示複數,因此步落堅即是「步落稽族」或「步落稽部落」的意思。[4]

卜弼德 (Peter A. Boodberg) 認為「步落稽」來源於一個突厥語蒙古語動詞詞根 *bul-, bula->bulγa~bulaq,意思是「混合」、「變為混合的」。他進一步將「步落稽」與保加爾人的名稱聯繫起來,推論兩者皆因為處於遊牧文明與定居文明的交接地帶,跟定居族群往來與混合而得名。[5]下表的內容為卜弼德認為源於 *bul, bulγa~bulaq 的名稱:[6]

音譯名稱 中古漢語發音 原名稱擬音 指稱對象 來源
步落稽 bʻuo-lâk-kiei *bulaqï 高湛之小名 《北齊書》卷十 卜弼德認為可能取自他與柔然公主的聯姻
步落堅 bʻuo-lâk-kien *bulaqïn 胡人酋帥之名[7] 《魏書》卷七十四
沒根 muət-kən *bulqïn 劉庫仁之小名[8] 《魏書》卷二十三[9]
沒歌 muət-kâ *bulga, 可能為 *bulγa 於364年遭拓跋什翼犍擊敗之部落 《魏書》卷一
沒鹿回 muət-luk-γuâi *buluγai~*bulγai 拓跋部有關之部落 《魏書》卷一
沒骨 muət-kuət *bulqut~*bulqur 殺死禿髮樹機能之人 《魏書》卷九十九
附力眷 bʻi̯u-li̯ək-ki̯ωän *bul(ï)qïn 賀蘭部酋帥之名 《魏書》卷二
扶羅韓 bʻi̯u-lâ-γân *bulaγan 鮮卑酋帥之名 三國志》卷三十 也可能代表蒙古語的 bulaγan「貂」
步陸孤 bʻuo-li̯uk-kuo *buluqu~*bulqu 拓跋部諸氏族之一 《通志》卷二十九 也作步鹿孤(bʻuo-li̯uk-kuo)或步六孤(bʻuo-li̯uk-kuo)
步鹿根 bʻuo-luk-kən *bulqïn 同上 《魏書》卷一百一十三 或作步鹿斤(bʻuo-luk-ki̯ən)

史料[編輯]

周書》卷四九〈稽胡傳〉簡短記載了稽胡的歷史,[10]其章節內容也曾被其他百科全書式的史料引用,如《通典[11]、《太平寰宇記[12]、《通志》與《文獻通考》。跟稽胡相關的資料也散見於《北史[13]、《北齊書[14]等其餘史料來源。[15]另外,考古發掘的文物也提供了些許關於稽胡的史料,如《北周大利稽氏墓磚》[16][17]、《隋李和墓誌銘》[18]等。

歷史[編輯]

《周書·異域傳上·稽胡》:

稽胡一曰步落稽,蓋匈奴別種,劉元海五部之苗裔也。或雲山戎赤狄之後。自離石以西,安定以東,方七八百里,居山谷間,種落繁熾。

稽胡為南匈奴內遷後的苗裔,分佈地西起安定(今甘肅省涇川縣一帶),東至離石(今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甚為遼闊。以黃河一線為界,可分為東、西兩部分,東以離石、吐京(今山西省呂梁市石樓縣)為主,河西部分又有夏州、延州、丹州等諸部胡。

稽胡劉蠡升北魏末年,自稱天子,改元神嘉,居住在雲陽穀;535年,東魏丞相高歡大敗劉蠡升。564年,北周大將楊忠引兵出沃野,接應突厥,軍糧短缺,楊忠便召集誘騙稽胡酋長送來糧食。575年,韋孝寬派遣北山的稽胡,截斷北齊并州晉州的通道。577年,稽胡乘北齊滅亡之機,盜走北齊丟棄的盔甲兵器。立劉蠡升的孫子劉沒鐸為君主,稱聖武皇帝,改年號為石平周武帝任命宇文憲為行軍元帥,率譙王宇文儉、滕王宇文逌、趙王宇文招擊敗劉沒鐸。581年,隋文帝汾州刺史韋沖徵發稽胡修築長城,有在徵發途中叛逃,韋沖以理安撫,胡人都來去服役修築長城。604年,楊諒隋煬帝時,進攻稽胡人守衛的南門,稽胡不認識楊諒,用弓箭射擊。614年五月廿六日,劉迦論自稱皇王,年號大世,與稽胡部落裏應外合侵掠地方。617年七月初六李淵起兵,派通議大夫張綸率兵攻略稽胡。618年四月,稽胡侵富平,唐將王師仁打敗稽胡。五萬稽胡侵宜春,唐王相國府諮議參軍竇軌統兵討伐稽胡,在黃欽山大敗稽胡。620年,梁師都帶領突厥、稽胡軍入侵唐朝,行軍總管段德操打敗他們。621年,稽胡酋帥劉仙成部落數萬,為唐朝邊境之禍,唐高祖詔命太子李建成統兵討伐稽胡。後來,劉仙成率眾投降梁師都,梁師都聽讒言,殺掉劉仙成。

文化[編輯]

《周書·異域傳上·稽胡》曾記載:

...其俗土著,亦知種田。地少桑蠶,多麻布。其丈夫衣服及死亡殯葬,與中夏略同。...又與華民錯居,其渠帥頗識文字。然語類夷狄,因譯乃通。

稽胡因居於今山西以西至陝北、甘肅東部之地,形成獨特的過渡文化特色。由周書可見,稽胡雖為匈奴後裔,但已知種田,喪葬、服飾從漢族風俗,將帥能識漢字,惟語音不通爾。也許是受到先祖劉淵開創漢趙國的啟示,稽胡崇尚自立稱王,而在中國邊境形成長期的反對勢力。[來源請求]

註釋[編輯]

  1. ^ Boodberg (1936), p. 297.
  2. ^ 唐長孺(1955),頁 440。
  3. ^ 《魏書》,卷七十四〈尒朱榮傳〉,頁 1781。
  4. ^ 林梅村(2002),頁 73。
  5. ^ Boodberg (1936), p. 297, 300-301.
  6. ^ Boodberg (1936), p. 301-302.
  7. ^ 應為某個胡人族群的名稱。參閱《魏書》,卷七十四〈尒朱榮傳〉,頁 1781。
  8. ^ 《魏書》原文作「本字沒根」。參閱《魏書》,卷二十三〈劉庫仁傳〉,頁 678。
  9. ^ 原文未說明史料來源。
  10. ^ 《周書》,卷四十九〈異域上‧稽胡傳〉,頁 972-975。
  11. ^ 《通典》,卷一百九十七〈邊防十三·北狄四·稽胡〉,頁 5383-5384。
  12.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九十四〈四夷二十三·北狄六·稽胡〉,頁 3716-3717。
  13. ^ 李延壽(1974),《北史》。
  14. ^ 李百藥(1972),《北齊書》。
  15. ^ Chen (2012), 87.
  16. ^ 羅豐(2003)。
  17. ^ 羅新、葉煒(2016),頁 252。
  18. ^ 羅新、葉煒(2016),頁 309-310。

參考文獻[編輯]

  • 令狐德棻等(2022),《周書》,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ISBN 978-7-101-15945-5
  • 李百藥(1972),《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
  • 李延壽(1974),《北史》,北京:中華書局。
  • 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2007),《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ISBN 978-7-101-03838-5
  • 魏收(2017),《魏書》,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ISBN 978-7-101-12270-1
  • 林梅村(2002),〈稽胡史跡考—太原新出隋代虞弘墓誌的幾個問題〉,《中國史研究》,第 1 期,頁 71-84。
  • 唐長孺(1955),《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店
  • 羅新、葉煒(2016),《新出魏晉南北朝墓誌疏證(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ISBN 978-7-101-11639-7
  • 羅豐(2003),〈北周大利稽氏墓磚〉,《考古與文物》,第 1 期,頁 68-70。
  • Boodberg, P. A. (1936) "Two Notes o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Frontier",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1, No. 3, pp. 283-307.
  • Chen, S. (2012) "The Huns and the Bulgars: The Chinese Chapter", in Chen. Sanping, Multicultural China in the Early Middle Age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ISBN 978-0-8122-4370-3, pp. 83-98.
  • 資治通鑑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周書·卷49》,出自令狐德棻周書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北史/卷096》,出自李延壽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