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盆奴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盆奴里,又稱蒲奴里蒲聶噴納博諾,是時期五國部之一,為五國部第二城,遺址位於黑龍江省湯原縣大有屯附近的固木納古城。元代時為托溫(桃溫)女真軍民萬戶府。

盆奴里位於遼朝「鷹路」要衝,鷹路即遼國強迫五國部生女真向遼朝交納海東青、寶馬、貂皮、黃金、珍珠、蜂蜜、松籽及人參等貴重物品的財源通道。

每年遼都要不斷地派銀牌天使,催繳海東青等重要物資。銀牌天使帶着至少50人以上的遼朝護衛,所到之處橫徵暴斂,強取豪奪,不給就「先戰鬥而後得之」,因此經常殺戮百姓,逼迫上等戶妻女「薦枕」,引起了盆奴里女真的強烈反抗。

遼興宗重熙七年(1038年),到遼道宗壽昌二年(1096年)的58年間,共發生四起叛遼阻鷹路事件。[1]

歷史[編輯]

元代在此設立五個女真軍民萬戶府之一的桃溫軍民萬戶府。

明代稱桃溫城。

在清代有固木吶、托溫城之稱。 屠寄《黑龍江輿圖說》中有:「吞河(今湯旺河)即合眾流,又曲東流五十里經固木吶城東北。其城即金屯河猛安,元桃溫萬戶府故城。亦即遼五國部盆奴里國,一作蒲奴里。(金史》所謂五國蒲聶部者也,又東南二十里流人松花江……。」

含義[編輯]

《滿洲源流考》認為盆奴里一詞為滿文中bono(博諾)一詞的近言,其涵義為冰雹。

學者劉文生等人根據詞根及比對遺蹟周圍環境,認為桃溫為滿語tun,含義為島。[2]

遺址[編輯]

桃溫萬戶府故城或稱元代桃溫軍民萬戶府古城,位於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湯原縣香蘭鎮紅勝村北。因附近的雙河村,故又稱雙河古城。

參考文獻[編輯]

  1. ^ 金史,卷一本紀第一記載:五國蒲聶(盆奴里)部節度使拔乙門叛遼,鷹路不通。遼人將討之,先遣同斡來諭旨。景祖(烏古乃)曰:「可以計取。若用兵,彼將走險阻,非歲月可平也。」遼人從之。蓋景祖終畏遼兵之入其境也,故自以為功。於是景祖陽與拔乙門為好,而以妻子為質,襲而擒之,獻於遼主。遼主召見於寢殿,燕賜加等,以為生女直部族節度使。(時間是遼興宗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 遼史,義先本傳記載:遼興宗重熙17年(1048年)陶得里叛遼,阻鷹路,遼派殿前都點檢耶律義先為行軍都部署,討伐五國蒲奴里(盆奴里)部。 金史,卷一本紀第一記載:遼咸雍八年(1072年),五國(盆奴里)沒拈(抹捻)部謝野勃堇叛遼,鷹路不通。景祖(烏古乃)伐之謝野來御。景祖被重鎧,率眾力戰。謝野兵敗,走拔里邁濼。時方十月,冰忽解,謝野不能軍,眾皆潰去,乃旋師。道中遇逋亡,要遮險阻,晝夜拒戰,比至部已憊。即往見遼邊將達魯骨,自陳敗謝野功。行次來流水,未見達魯骨,疾作而復,卒於家,年五十四。 金史,卷一本紀第一記載:(遼道宗壽昌二年,公元1096年)陶溫水(今湯旺河。其實指的是盆奴里城東的一條河)、徒籠古水(今格節河)紇石烈部阿合版及石魯阻五國鷹路,執殺遼捕鷹使者。遼詔穆宗(完顏盈歌)討之,阿合版等據險立柵。方大寒,乃募善射者操勁弓利矢攻之。數日,入其城,出遼使存者數人,俾之歸。
  2. ^ 五國城與五國國名的破譯 劉文生 張泰湘 2006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蒲奴里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