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電影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一段顯示一匹馬飛奔,騎在它背上的騎師的動畫片斷
1878年由埃德沃德·邁布里奇拍攝的《飛馳中的馬》一組照片的GIF動畫
一部早期的電影放映機
世界上第一部電影--《郎德海花園場景
1912年的動畫短片《蚊子是怎麼生活的》是歷史上最早的動畫電影之一
卓別林的電影《債券英語The Bond

電影(英語:movie/ film),特點是運動/移動的畫面(英語:motion/ moving picture),是一種視覺藝術作品,用來模擬透過使用動態圖像來傳達思想、故事、感知、感覺、美或氛圍的體驗。這些圖像通常伴有聲音,更少有其他感官刺激。[1]

電影中看起來連續的畫面,是由一幀單獨的照片完成的,至於關於電影中運動的感覺,是因為人們因為視覺上的飛現象(Phi phenomenon),使得對一連串靜態圖片卻會造成移動的錯覺。傳統對電影中運動感知的理解是因為視覺暫留,使得圖像離開後,仍能在眼睛保留「視像」約十分之一秒。因此大腦感覺到圖像是「運動」的。但在1916年出版的德國心理學家雨果·明斯特伯格(Hugo Münsterberg)的《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中第三章《深度感和運動感》中,雨果·明斯特伯格證明了外觀運動絕不是影像滯留(即視覺暫留)的結果,而是(但不僅僅是)對運動的連續階段的感知。

電影製作本身是藝術也是產業。電影可以由電影攝影機拍攝真實影像再製作而成,也可以利用傳統的動畫技巧繪製圖畫再拍攝圖畫而成,甚至可以利用電腦成像計算機動畫製作電影,也可以在電影中利用上述所有的技術及其他視覺效果。電影技術發展初期有各種不同的放映速度,但現時電影都多以每秒二十四格圖像作放映標準[2]

路易斯·普林斯於1888年10月14日,使用改進版的單鏡頭攝影機(即MkII)拍攝了電影《朗德海花園場景》。他在列斯的漢斯萊特區的惠特利工廠以及惠特利位於朗德海的家--奧克活農莊展出了他這第一部電影。

電影成為第七藝術的來由是意大利詩人和電影先驅者喬托·卡努杜英語Ricciotto Canudo(Ricciotto Canudo),他在於1911年發表的一篇《第六藝術的誕生》(Birth of the 6th art),將電影放在建築雕塑繪畫音樂之後,他後來又加入了早在電影之前就有的舞蹈,因此電影就成為第七藝術[3]。也有一些說法是將早在電影問世前就有的戲劇放在電影之前,以此方法來算,電影就成為第八藝術

如今,許多電影仍然用能把影像記錄到膠捲上的攝影機來拍攝。膠卷經過沖洗之後,再用放映機來運行膠卷。放映機可以發出光線,透過膠卷,這樣影像就在銀幕上顯示出了。自從有聲電影發明以來,大多數的電影都是有聲電影。最近許多電影都用數碼攝像機來拍攝,放映的時候,可以用數碼放映機,也可以把數碼影像轉置到傳統的膠片上。這種方法可避免膠片長時間存放的失真。

起源

[編輯]
西廂記》的電影海報(1927年)
美國俄亥俄州一家電影院

歷史

[編輯]

初期

[編輯]

1895年,「火車進站」是盧米埃兄弟製作的黑白無聲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火車駛抵希歐達(la Ciotat)車站的影片,是架在月台上所拍攝的。全長五十秒的內容,描寫了蒸汽火車牽引著客車,從遠處漸漸地駛進車站。同年,盧米埃兄弟亦映演「離開工廠」,一套真正有演員演出的電影出現,拍攝當時工人下班的景象。

早期

[編輯]

草創初期

[編輯]

早期的電影都是「無聲電影」。然而,電影發行商發現,在播放電影時有一個講評人來敘述故事、補上角色間的對話,可以更吸引觀眾。沒過幾年,播放的電影都會在下邊附上字幕,這樣就可以在演員「說話」時,表示出他說的內容。這使得講評人的必要性大打折扣。

極速60秒 汽車 荷里活電影

默片

[編輯]

事實上,電影院老闆經常替換掉講評人,請樂師在電影放映時伴奏,若電影院有相應樂器的話,通常是鋼琴師或風琴師。伴奏的音樂應該隨時符合電影的情節氣氛。

有聲電影

[編輯]

後來,技術的進步允許監製創作與電影畫面同步的聲軌,使得電影進入了有聲時期。史上第一部有聲故事電影是《爵士歌手》(1927年)[6],而第一部百分百的有聲電影是《紐約的燈光》。聲軌的錄製可以與拍攝電影相分離,但真人電影聲軌錄製,許多部分是與拍攝畫面同時進行的。有聲電影發明後,無聲電影和電影院裏的樂師迅速銷聲匿跡。

彩色電影

[編輯]

電影發展中一個重要步驟是彩色電影於1930年左右引入市場,而被世界上第一部公認的彩色電影片是《浮華世界》。在彩色電影取代黑白電影更是個逐漸轉變的過程中,隨着彩色技術的改良,越來越多的彩色電影,至今可以說已經基本上沒有黑白電影了。除了個別的例外,例如史匹堡的電影《舒特拉的名單》、前蘇聯電影《這裏的黎明靜悄悄》、2011年的法國電影《星光夢裏人》以及2013年的波蘭電影《修女伊德》等。這通常都是出於藝術或戲情的考量,特意拍成黑白電影。

電腦電子計算機特效

[編輯]

在電影製作初期,電影的特別效果鏡頭加以各項技術來配合。一般意義上的特效鏡頭,使用合成遮片,多重曝光,微縮模型,逐格動畫等多種技術實現。到如今,計算機生成圖像已大量配合應用在電影製作上。計算機生成的圖像具有完全的可操作性,數碼化後可合成或者完全替換電影中景物與角色。電影特效業進入計算機時代以後,幾乎百分之百的特效依靠計算機生成,甚至可以整部電影完全只使用計算機生成,只有少數電影,因特殊的美學追求,還保持傳統物理特效的運用。

理論

[編輯]
16 mm spring-wound Bolex H16 Reflex camera
16 mm英語16 mm filmBolex英語Bolex H16反光相機是電影學校英語film school中很受歡迎的入門級相機

電影理論的目的是以電影為一個藝術來研究,發展簡明且系統化的概念。以電影為藝術形式的概念起源自的喬托·卡努杜英語Ricciotto Canudo的《The Birth of the Sixth Art》。魯道夫·阿恩海姆貝拉·巴拉茲齊格弗里德·科拉考爾開始的形式主義電影理論英語Formalist film theory強調電影和現實的不同,因此可以視為是美術。不過安德烈·巴贊反對此一理論,認為電影美學的本質是在有能力機械性的複製現實,而不是其和現實不同的的部份,這就產生了現實主義理論(realist theory)。更近期的分析是由雅各·拉岡精神分析弗迪南·德·索緒爾符號學等理論所帶動,因此出現了精神分析電影理論英語psychoanalytical film theory結構主義電影理論英語structuralist film theory女性主義電影理論等。另一方面,受到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影響,來自分析哲學傳統的評論,試着澄清一些理論研究中出現的誤解,因此生了電影詞彙(film's vocabulary)的分析,以及其和生活形式英語Form of life (philosophy)之間的關連性。

語言

[編輯]

電影有其使用的語言占士·摩納哥英語James Monaco曾寫了一篇電影理論中的經典文章,標題是《如何"讀"電影》(How to "Read" a Film),就是提到此一概念。導演英瑪·褒曼曾說過一句著名的話:「對我而言,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是最偉大的電影導演,他發明了一種『新的語言』,忠於電影的本質」。這種語言的一個例子是一連串來回出現的畫面,其中一個畫面是一個演員在畫面的左側,另一個畫面是一個演員在畫面的右側,觀眾可以了解這種語言,知道這代表這二個人的對話。這描述了另一個電影理論180度法則英語180-degree rule,利用視覺的組合及恰當的剪接,電影可以讓觀眾有似乎身在現場,觀看主角之間對話的能力。經典荷里活電影就包括了這種敘事理論,因為在電影經典時期,位於荷里活的各片廠早已反覆的使用此一手法。另一個電影語言是將鏡頭拍攝一個演員,畫面無聲,然後鏡頭切換到另一個較年輕,長相類似的另一個演員,這代表了演員在回憶以前的情形,電影中敘述一些在較早時間發生的事情。

評論

[編輯]

電影評論(影評)是有關電影的分析以及評估。一般而言電影評論會分為二類:由電影研究者提出的學術電影評論,以及在報紙雜誌或其他媒體上常見到的雜誌電影評論。

撰寫報紙、雜誌及廣播媒體上影評的電影評論者多半會看許多新上映的電影。一般每部片只會看一次,而且一天只看一部到二部片,才有足夠時間來撰寫電影評論。影評對電影本身有很大的影響,尤其對特定片種的電影更是如此。一般大眾口味的動作片恐怖片喜劇片的票房不太會受到電影評論的影響。電影評論的主要內容是劇情概要及對電影的描述,這也是大部份人決定是否要看特定電影的原因。對於一些經典電影(例如劇情片),電影評論的影響相當大,糟糕的電影評論可能會毀掉一部電影,而且造成電影公司的經濟損失。

電影評論是否影響票房表現一事仍是爭議中的議題。有些人認為因為電影營銷如此激烈,資金充足,電影評論者很難影響電影的票房。不過有些重金行銷的電影被影評批評的一文不值,結果票房非常差,也有一些獨立製作或是小成本行銷的電影因為影評的讚譽,因此有意外的成功,因此在一些情形下,影評可能還是會影響票房。也有人注意到影評者的正面評論會讓大眾注意到一些較不為人知的影片。相對的,也有一些電影公司可能因為對電影信心不足,因此不安排對影評者的試映會,避免影評者的評論破壞大家對電影的印象。不過這多半會有反效果,電影評論者相當聰明,此情形下可能會警告大眾這部片不值得一看,而常常電影也的確如影評預期的不好看。

產業

[編輯]

製作

[編輯]

電影製作的方式是依製片者想要表達的內容,以及呈現內容的設備而不同。拉洋片只需要在紙卷上有一連串的圖案即可。電影製作最簡單的方式是一個人加一台電影照相機(其至可以不用電影照相機,像斯坦·布拉哈格1963年的電影Mothlight英語Mothlight),或是由上千名演員、臨時演員及劇組及許多道具及設備組成。

幾乎每一部電影都會需要經過概念、計劃、拍片、修改及發行的流程。在典型荷里活電影的製作週期中,會有以下主要的步驟。

  1. 腳本發展
  2. 前期製作
  3. 電影製作
  4. 後期製作
  5. 電影發行

一般一部電影會需要三年的時間,頭一年腳本發展,第二年是前期製作及電影製作,第三年是後期製作及電影發行。

發行

[編輯]

電影發行是指讓閱聽人可以看到電影的過程。一般會由專門的電影發行公司英語film distributor進行,他們會決定電影的行銷策略、影片將要展出或可供觀賞的式,以及決定電影上映英語film release時間等。電影除了在電影院供人觀看外,放在隨選視訊上,或是透過廣播聯賣方式作成電視節目

其他發行的方式包括個人購買或是出租電影的VHSDVD藍光光碟,是在互聯網上下載。

參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Severny, Andrei. The Movie Theater of the Future Will Be In Your Mind. 翠貝卡. 2013-09-05 [September 5,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9月7日). 
  2. ^ 王志艷. 艺术百科知识博览·我的第一本百科书. 天津人民出版社; Esphere Media(美國艾思傳媒). 1 February 2013: 96–. ISBN 978-7-201-07964-6. 
  3. ^ Bordwell, David. On the History of Film Styl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9 [2016-09-08]. ISBN 0-674-63429-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1). 
  4. ^ Guinness Book of Records, all editions.
  5. ^ daqihupi. Movie Fans(Chinese Edition). Zhejiang Publishing United Group Digital Media Co.,Ltd. 24 July 2015: 35–. ISBN 978-1-68124-367-2. 
  6. ^ 有声电影,为“耳朵”设宴. [2016-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1).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