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理查德·普魯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理查德·普魯姆
Richard Prum
出生1961年
公民權美國
母校密歇根大學
知名於羽毛演化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進化生物學, 鳥類學
機構耶魯大學皮博迪自然史博物館
論文(1989年)

理查德·普魯姆(英語:Richard Prum,1961年),美國鳥類學學家、生態學家及進化生物學學家,耶魯大學皮博迪自然史博物館脊椎動物學館館長。[1]研究涉及發育生物學古生物學系統發生學性選擇等內容。於1998年提出羽毛演化理論,於2009年獲得麥克阿瑟獎[2][3]

生平

[編輯]

童年

[編輯]

理查德·普魯姆在美國佛蒙特州南部鄉下長大,善於分辨鳥鳴聲。經常和當地園藝俱樂部的成員一起去觀鳥。小時候是個不修邊幅的書呆子,會背誦關於吃東西的健力士世界紀錄。[2]

中學

[編輯]

四年級的時候,開始戴眼鏡;在美國佛蒙特州曼徹斯特鎮的約翰尼蘋果核書店裏,看到了《彼得森野外鳥類觀察指南》。過生日的時候,母親送給他一本鳥類指南。[2] 1974年11月17日,七年級的理查德·普魯姆第一次到海上觀察鳥類。[2] 整個高中階段,普魯姆都以為自己會成為一名公園護林員。[2]

大學

[編輯]

在哈佛大學念大一時,上過雷·佩恩特(Ray Paynter)的研討課——《南美洲鳥類生物地理學》後,開始關注生態學,大二那年,注意力轉向演化生物學。

畢業後

[編輯]

20世紀80年代,普魯姆從哈佛畢業後,先在蘇里南工作了6個月,然後開始到南美洲的其它地方研究侏儒鳥的求偶炫耀行為,隨後在密歇根大學讀研究生。上世紀90年代到堪薩斯大學教書,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進行野外工作。在堪薩斯大學期間,普魯姆一隻耳朵因病毒感染突發性耳聾,另一耳朵又得了梅尼埃病,造成耳蝸內積水,耳蝸毛細胞逐步被損壞。到上世紀90年代末,實際上已雙耳失聰,聽不見振動頻率超過2,000赫茲的聲音。失去聽力讓普魯姆再也無法去野外觀察和研究鳥類,於是他選擇研究鳥類顏色,改變了學界對 「羽毛究竟起何種作用」及「交配儀式如何推動鳥類演化」等基礎問題的理解。[3][4]

主要成就

[編輯]

1998年,理查德·普魯姆提出羽毛演化理論[3] 2000年,中國遼寧省出土一塊伶盜龍化石,其中恐龍的身體和前肢都包裹着羽毛印痕。理查德·普魯姆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合作,證實了這種伶盜龍全身長滿現代結構的羽毛,並證實了恐龍演化出羽毛要早於飛行的出現,也早於鳥類的起源。2001年,將這項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5]

獎項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Richard O. Prum's profile, Yal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cology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 Last updated 2003 [7 Jul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07) 
  2. ^ 2.0 2.1 2.2 2.3 2.4 恐龍羽毛:源自對飛翔的渴望,還是對美的追求?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果殼網。
  3. ^ 3.0 3.1 3.2 恐龍沒有滅絕,我們常常看到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譯言網。
  4. ^ Prum, Richard O, Are current critiques of the theropod origin of birds science? Rebuttal to Feduccia (2002) (PDF), The Auk, April 2003, 120 (2): 550–561 [7 Jul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0-19) See also BNet vers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5. ^ Xu, Xing, Wu, Xiao-Chun. (2001). "Cranial morphology of Sinornithosaurus millenii Xu et al. 1999 (Dinosauria:Theropoda:Dromaeosauridae) from the Yixian Formation of Liaoning, China".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38:1739-1752 (2001)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