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服飾
滿族服飾,又稱旗裝[1][2][3]或滿裝[2][4][5],近代另有滿洲服[6]、滿服[7]之稱,是滿族的傳統民族服裝,當中又以滿族長袍和馬褂為代表。滿族建立清朝後,推行剃髮易服政策,不但使漢族人於近代的服飾產生較之前歷代明顯的變化,對清朝境內以及周邊國家的眾多民族的服飾發展也有頗大影響[8]。長袍和馬褂在近代演變為長衫、旗袍和唐裝,被視作中國元素的代表之一[9]。
特點
[編輯]滿裝的特點主要是厂字大襟、窄袖、捻襟、帶扣袢、,窄袖前端接有一個半月形的袖頭,因形狀酷似馬蹄,漢語俗稱馬蹄袖(滿語: ᠸᠠᡥᠠᠨ,穆麟德轉寫:wahan)。平時穿着將袖頭挽起,作戰或圍獵之時放下,冬季還可以起到禦寒作用[10]。
體衣
[編輯]長袍
[編輯]滿族長袍(滿語:ᠰᡳᠵᡳᡤᡳᠶᠠᠨ,穆麟德轉寫:sijigiyan[12]),又稱旗袍[13]、長衫、大褂,是滿族一種傳統長袍。「旗袍」原意指「旗人之袍」。
傳統滿族長袍的特點是圓領、右大襟、用盤扣繫結,通常為窄袖,男女老幼皆穿。男裝袖子末端平時挽起,需要暖手和行禮撣下,稱「馬蹄袖」、有時會繫腰帶、下面前後左右開叉以便於騎射。穿滿族長袍時經常會外穿馬褂、馬甲。
從現存的畫像中以及出土陪葬物顯示,清代前期的滿族女袍與男裝袍頗為接近,皆為低領窄袖的合身長袍,具騎射民族的特色。但隨着時間演進,穿着滿族長袍的漢人把漢服傳統中的寬袍大袖融入滿族長袍,其中最顯著的就是袖口與袍身都逐漸加寬成為筒狀。而滿族婦女的長袍,在衣料的紋樣方面也越趨繁複細緻,逐漸與男裝長袍有較明顯的差[10]:65。至晚清咸豐、同治年間,旗服採用了大量的鑲滾邊飾,稱為「十八鑲」,同時見於漢族女裝。包括如衣襟、袖口到衣擺往往都鑲上與底料完全不同色彩紋樣的滾邊,這種流行的服裝式樣加上同樣出現於晚清的大拉翅成為晚清滿族婦女的典型形象。
馬褂
[編輯]馬褂是一種長至肚臍的對襟短褂,通常穿在袍服外面,起初是在騎馬作戰時穿着,因而得名。無袖的稱作馬甲或坎肩,主要為八旗「軍服」,之後隨着清朝推行易服政策在中期普遍流行開來,成為禮服[10]:65。
頭部
[編輯]男性髮型
[編輯]滿族男子的傳統髮式是辮髮。不同之處在於,滿族髮式是半剃半留,剃去周圍的頭髮,只留顱後部分,再編成髮辮。這種髮式曾經隨着清廷的剃髮政策而推廣至中原其他民族中去[10]:66。中華民國建立之後,辮髮令被正式廢止,多改為西式髮型。
女性髮型與髮飾
[編輯]滿族女子在年幼時候也像男子一樣髡髮,樣式也大致相同[14]:193。少女時期開始蓄髮,成年女性髮型式樣很多,有水壺頭、高把頭、大盤頭、高粱頭、兩把頭等,兩把頭是其中最普遍的一種。梳這種髮式要先將頭髮束到頭頂,分成兩綹,各綰成一個髮髻,再將後部余發變成一個燕尾形的長扁髻,平時插入長約30厘米,寬約2-3厘米的名為「扁方」的長條形髮飾固定[14]:174-193。
除了兩把頭外,扁方也用於其他髮型,高粱頭也要使用扁方,但尺寸較短和窄。宮廷、貴族的扁方使用金、翡翠、珊瑚、玳瑁等珍奢材料製作,民間扁方材質多用銀、銅、骨、木、竹等。扁方兩端常有紋飾,有些會以燒藍工藝裝飾,宮廷、貴族的扁方還會鑲珠嵌寶[15]。
咸豐之後,兩把頭的樣式逐漸增高,燕尾也越來越大。逐漸演變成真發、假髮、發架組成的架子頭,後又出現新的髮飾「大拉翅」。而二把頭、架子頭、大拉翅都歸為旗頭[16]:88。大拉翅是一種形似六遍扇面的冠,長約30厘米,寬10厘米左右,以銅絲為骨架,青素緞、黑緞為面,上面再綴上花朵等飾物,多於重要場合佩戴[14]:174-193
清宮后妃配合朝服、吉服有朝冠、吉服冠。她們及貴族婦女在日常生活中還會佩戴一種稱為鈿子的頭飾,用於罩起髮髻,於康熙中期已有雛型,晚期定型,到了雍正普及。鈿子由骨架、鈿胎和鈿花三部份組成。骨架以金屬絲或藤編而成,用作鈿子的構形,外面包罩上以絲線、布或者紙製作的鈿胎,鈿花是鈿子上的裝飾品,由點翠或者金屬鑲嵌寶石而成[17]。
-
康熙朝,孝昭仁皇后朝服畫像,佩戴朝冠
-
康熙朝,孝昭仁皇后常服畫像,佩戴鈿子,裝飾簡單
-
乾隆朝,孝儀純皇后吉服像,戴吉服冠
-
《乾隆帝妃與嘉慶帝幼年像軸》中戴鈿子的貴婦,她被認為是孝儀純皇后
-
鈿子實物
-
鈿子正面
-
鈿子背面
-
戴鈿子的女性,2009年拍攝
-
咸豐帝孝貞顯皇后(慈安太后)畫像——《慈竹延清圖》、《璇闈日永圖》中的二把頭髮型。
-
大拉翅實物
帽子
[編輯]滿族男女皆有戴帽子的傳統,自幼時起就開始着帽 [18]:27 。根據寒暑分為暖帽、涼帽兩種,帽頂有紅纓[10]:67。入關以後,又吸收了明代的六合帽,俗稱「瓜皮帽」[14]:152。此外,還有氈帽、風帽、皮帽、耳套等不同式樣的帽子[14]:153-156。
耳飾
[編輯]滿族女子素有「一耳三鉗」[註 1][19]:19,也叫「一耳三環」[14]:106,乾隆年間曾一度發展為「一耳五鉗」[19]:20。直至今日,仍可在年紀稍大的滿族女性中見到傳統式一耳三鉗之風[20]:342。
男子也有扎耳孔的習慣,有在幼年時扎耳孔好養活的說法。與女子不同,男子一般只扎一個,帶一個銅圈,但成年後大都不再佩戴」[19]。
足部
[編輯]滿族男子傳統鞋子常見有靴、布鞋或草鞋[14]:157-158,又有一種名為靰鞡的鞋,它是由靰鞡草與牛皮或鹿皮縫製而成,在冬季可以禦寒[10]:70-71
女子沒有纏足習慣,女式旗鞋通常分為平底和高底兩種,平底鞋多為方口,有夾、綿之分;高底鞋主要根據鞋底的不同分為馬蹄底、花盆、元寶底,鞋面則雷同。還有一種便鞋,在鞋跟較薄,便於行走[14]:156-157。
其他配件
[編輯]扳指
[編輯]由於騎射風俗,滿族男子還佩戴扳指(滿語:ᡶᡝᡵᡤᡝᡨᡠ᠋ᠨ,穆麟德轉寫:fergetun),入關前,主要使用鹿骨扳指,以有眼者為貴。入關後,逐漸發展為純配飾,又新增了玉、象牙等材質。當時,滿族對扳指尤為重視,男子幾乎人手一枚[21]。
指套
[編輯]指套是滿洲皇族及貴族女性的飾物,用作保護留長的指甲,使指甲長得又長又細,且是身份象徵,代表養尊處優不用辛苦工作。
腰帶
[編輯]滿族男性會使用腰帶,其材質主要為布料,上面會掛上荷包和其他飾物、工具如火鎌、牙籤筒、佩刀等。
歷史
[編輯]早期
[編輯]滿族服飾承襲了其前身女真傳統,早期尚白[10]:64由於射獵生活的需要,無論男女均身着袍服。到十七世紀初,女真人借鑑蒙古服飾了,吸收了紅頂戴和箭袖等服飾特點[11]。
在關外時期以皮毛製品為主,清朝入關後分為單、夾、皮、綿四種材質[10]。
清代中晚期至二十世紀初期
[編輯]辛亥革命以後,排滿風潮正盛,中華民國境內滿洲婦女除了因為性命關係,大都改穿漢女衣裙、衣褲,或改穿西式服裝,穿着傳統服飾者大幅減少[22]。於俄羅斯生活的滿族人則沒有受影響,繼續穿着傳統服飾。滿洲國成立後,在滿洲國境內的滿族人再穿上傳統服裝。後來滿洲國雖然滅亡,原領土歸中華民國,政府因為主張五族共和,滿人亦逐漸穿回傳統服裝。
-
嘉慶時期
旗人家庭 -
道光時期
孝慎皇后 -
道光時期
孝全皇后 -
道光時期
靜貴妃 -
道光時期
祥妃 -
道光時期
壽安固倫公主 -
道光時期
壽恩固倫公主 -
咸豐時期
鑫常在 -
同治時期
慈安太后 -
同治時期
慈禧太后 -
光緒時期
毓朗貝勒福晉 -
光緒時期
恆香 -
光緒時期
恆馥 -
民國時期
幼蘭 -
婉容結婚時照片,身穿朝服、佩戴朝冠
-
冬天的旗裝
1950年代至今
[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共並沒有過多干預國內包括滿族以內少數民族的文化。文化大革命期間,滿族有否因其族群背景而被批鬥,歷來說法不一,據滿族作家老舍所述,因為寫一本敍述滿人生活的書《正紅旗下》而受迫害,最後被迫自殺[23]。而專研滿族史的學者閻崇年說:「北京的故清宗室、王公貴族、軍政官員及其後裔等,幾乎無例外地在『文革』中受到衝擊。他們被抄家、揪鬥、勞改、下放,倍受折磨,無一倖免。」[24][23]包括服飾在內的滿族傳統文化也受到打壓,同樣稱為「旗袍」的傳統滿式長袍與近代旗袍皆被視為「四舊」,成為鎮壓的對象[25]。
文革結束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推行民族成份恢復政策,不少滿族人得以恢復原有民族身份。改革開放後,中國推出了《民族區域自治法》,制訂不少優惠少數民族的政策法規,對更改為少數民族成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一些滿族人亦想恢復傳統服飾文化,於是復興包括長袍在內的滿族服裝。一些滿族學校舉辦活動讓學生穿上滿族服裝上課[26]。
近年因為清宮劇流行,也有不少非滿族人對滿族服裝產生興趣[27],因此有滿族人在本民族傳統節日和祭祖時穿上滿族長袍[28]。此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也有滿族人大代表穿着滿族服飾出席[29]。
-
2006年拍攝,北京頤和園的工作人員。
-
2005年拍攝,外籍遊客在北京旅遊景點的清宮裝扮。
參見
[編輯]註釋
[編輯]- ^ 滿族俗稱耳環為「鉗子」
參考文獻
[編輯]- ^ 中華民國教育部.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21 [2021-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30).
旗裝:滿洲人的服裝。
- ^ 2.0 2.1 王殿明. 《汉英文物考古词汇》. 紫禁城出版社: 225. 2005 [2021-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5).
- ^ 德齡. 《魂在紫禁城:慈禧御前女侍官德龄见闻录·卷一》. 大衆文藝出版社: 511, 518-519. 2003 [2021-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我想外國服裝一定很不舒服,腰太細了,與身體其他部分似乎不相稱,我相信你穿了旗裝後一定更加好看。
雖然她叫我等吉日穿旗裝,我知道她看見我對這些衣服這樣歡喜,心裏一定高興。
她說我非常好看,並說相信太后看我穿了旗裝,一定更喜歡我。我告訴她小時候未出國之前我一直穿旗裝的,當然知道怎麼穿法。 - ^ 中華民國教育部.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21 [2021-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30).
滿裝:滿族的服裝。如:這次的服裝發表會中,滿裝的表現很搶眼。
- ^ 王殿明. 《明清史》. 紫禁城出版社: 10-15. 1991 [2021-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清入關後,在發佈剃髮令的同時,還規定『衣冠悉遵本朝制度』 ,強迫各族人民改易滿裝。
- ^ 台灣商務印書館. 《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卷17》.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5 [2021-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南方以排滿故,舊式帽多委棄於道,服裝變化亦極迅速。及至京漢道中,一入河南,則婦人猶盡著滿洲服。更至北京,則反有維持舊俗之傾向。
- ^ 周汛. 《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 紫禁城出版社: 7. 1996 [2021-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引自民國趙振紀之《中國衣冠中之滿服成份》內容。
- ^ 《清初遺民社會》,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第191-192頁
- ^ 馮中豪. 中国奢侈品走出国门 旗袍唐装最受老外青睐. 搜狐轉載新京報. 2011 [2017-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5).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楊錫春. 《满族风俗考》.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8. ISBN 9787207005984.
- ^ 11.0 11.1 劉菲. 蒙族服饰与早期满族服饰的形成. 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 [2019-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2).
- ^ 滿語「袍子」之意。(《滿漢大辭典》,安雙成編,遼寧民族出版社1993年出版,511頁)
- ^ 《辭海》中有關於旗袍:「旗袍,原為清朝滿族婦女所穿用的一種服裝,兩邊不開衩,袖長八寸至一尺,衣服的邊緣繡有彩綠。」
-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曾慧. 《满族服饰文化研究》. 遼寧民族出版社. 2010. ISBN 9787807229711.
- ^ 權馮靜. 如展画轴——清代满族民间扁方赏析. 《藝術品》. 2016, 3: 92-103.
- ^ 李華文、劉瑞璞. 《满族“大拉翅”结构工艺及文化意涵研究》. 滿族研究 (山東省煙臺市: 煙臺大學). 2019, (2019年第3期): 87—90. ISSN 1002-3194 (簡體中文).
- ^ 清朝后妃佩戴的钿子是什么样的 钿子是什么时候出现. 歷史. 2019-08-12 [2021-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5) (j).
- ^ 王雲英. 《清代满族服饰》. 遼寧民族出版社. 1985.
- ^ 19.0 19.1 19.2 金啟孮. 《金启孮谈北京的满族》. 中華書局. 2009. ISBN 9787101068566.
- ^ 孟, 傑. 瀋陽掌故. 瀋陽出版社.
- ^ 朱浩雲. 小小扳指大有身价. 中國國家博物館. 2011 [2017-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6).
- ^ 李長莉, 劉志琴, 閔傑, 羅檢秋,《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第三卷
- ^ 23.0 23.1 甘德星. 文革時的滿族. 中正大學滿洲研究. 2019-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7).
- ^ 見閻崇年,〈北京滿族的百年滄桑〉,頁12。
- ^ 滿族硏究. 《滿族硏究,1-2009期》. 《滿族硏究》編輯部: 26,83. 2008 [2021-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2).
- ^ 王月. 满族中学校园开放 师生穿满族传统服装秀才艺. 瀋陽晚報.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2).
- ^ 葉曉菁. 金銀線繡九團龍 — 清朝皇室禮服.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6).
- ^ 劉筱慶. 时隔60年 赵姓满族人成都祭祖. 四川在線-天府早報.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 ^ 两会花絮:女代表身穿旗装赴会. 中新網. 08-03-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