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波士頓-愛迪生歷史區

座標42°22′54″N 83°5′50″W / 42.38167°N 83.09722°W / 42.38167; -83.09722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波士頓-愛迪生歷史社區
西波士頓大道上的住宅
地圖
地點Bounded by Edison Ave., Woodward Ave., Linwood Ave., and W. Boston Blvd.
Detroit, Michigan, U.S.
坐標42°22′54″N 83°5′50″W / 42.38167°N 83.09722°W / 42.38167; -83.09722
佔地面積256英畝(104公頃)
建築風格殖民復興風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美國運動、19世紀末和20世紀復興風格
NRHP編號75000965[1]
重要日期
NRHP收錄1975年9月5日
指定MSHS1973年12月11日[2]

波士頓-愛迪生歷史社區是位於密歇根州底特律的一個街區。它由建在西波士頓大道、芝加哥大道、朗費羅大道和愛迪生大道這四條東西向街道上的900多棟住宅組成,東起伍德沃德大道,西至林伍德大道。[3]它是全國最大的歷史住宅區之一。[4]西邊是聖心大神學院,東邊是雅頓公園東波士頓歷史區和至聖聖禮大教堂,南邊是阿特金森大道歷史區。該地區於1973年被指定為密歇根州歷史遺址 ,[2]並於1975年被列入國家歷史名錄[1]

簡介[編輯]

許多底特律當地的名人都曾居住在附近。著名居民包括勞工領袖Walter P. Reuther、Rabbi Morris Adler、底特律老虎隊的Harry Heilmann、Dizzy Trout、密歇根州最高法院法官Franz C. Kuhn和 Henry Butzel、美國眾議員Vincent M. Brennan、密歇根州州長哈里凱利(Harry Kelly)、拳擊手Joe Louis、藥劑師Sidney Barthwell、國會議員Charles C. Diggs Jr.、國會議員 George D. O'Brien、Motown唱片公司創始人Berry Gordy、底特律老虎隊的Willie Horton以及牙醫和WCHB廣播電台先驅所有者Wendell F. Cox。[5][6]

該區擁有該市現存最古老的鄰里協會,即歷史波士頓-愛迪生協會,這個協會成立於1921年。[7]該區於1973年獲得密歇根州歷史保護辦公室、底特律歷史區委員會於1974年和1975年國家歷史名勝名錄。[8]

根據美國曆年人口普查數據(包括 Atkinson、Clairmount 和 Glynn Court 的周邊街道)顯示,波士頓-愛迪生既有黑人居民,也有白人居民。這些房屋由來自不同職業和專業的人擁有。這個社區非裔美國人的比例較高,它是非裔美國人社區中少有的中產-富裕社區。

歷史[編輯]

現在波士頓-愛迪生社區邊界內的土地最初由約翰·R·威廉姆斯(John R. Williams )(他於1822年獲得一塊地塊)和托馬斯·帕爾默(Thomas Palmer)(他於 1828 年和1832年獲得三塊地塊)所有。[9]這四筆最初的贈地在接下來的五十年裏從一個所有者轉移到另一個所有者,直到它們被喬伊家族、紐伯里家族和愛德華·沃伊特獲得。[10]

亨利福特故居
建築師Malcomson, Higginbotham and Clement
隸屬波士頓-愛迪生歷史社區 (ID75000965)
指定MSHSJuly 17, 1986[11]

1891年,沃伊特預見到底特律向北發展,規劃了沃伊特公園分區,由伍德沃德和漢密爾頓起的七條東西走向的街道組成:[12]卡爾弗特大道、格林法院、席勒濱海藝術中心、莎士比亞濱海藝術中心、朗費羅大道、愛迪生大道和阿特金森大道。[13]其中四條街道——席勒濱海藝術中心(現為波士頓大道)、莎士比亞濱海藝術中心(現為芝加哥大道)、愛迪生大道和朗費羅大道——形成了波士頓-愛迪生街區。[14]

沃伊特公園分區立即併入底特律市。沃伊特規劃了寬敞的土地並設定了建築限制,從而確立了該社區的獨特特徵。[15]杜魯門和約翰·紐伯里繼續實現了他的願景,他們於1913年規劃了漢密爾頓和第 12 街之間的西波士頓大道分區(現稱為「羅莎帕克斯大道」)。[16]該分區包括芝加哥西波士頓的地塊、朗費羅和愛迪生,以及南部的阿特金森。[17]1915年,亨利·B·喬伊(Henry B. Joy)在第12街和林伍德之間劃定了喬伊農場分區。這個細分包括沃伊特最初規劃的七條街道上的地塊。[18]這兩個分區均於1915年併入底特律市。[19]

波士頓-愛迪生歷史區的第一批住宅於1905年開始入住,[20]大部分住宅建於1905年至1925年間。[21]該社區的每棟住宅都是獨一無二的。[22][23]所代表的建築風格包括英國都鐸復興風格、羅馬和希臘復興風格、法國地方復興風格、殖民復興風格、意大利文藝復興風格、草原風格和鄉土風格。這些房屋的大小不等,從樸素的兩層樓住宅到坐落在廣闊土地上的巨大豪宅。[24]雖然房屋風格獨特,但沿街景觀的房屋在屋頂線、規模、與街道的退縮以及使用的材料(包括石頭、磚或木結構)方面通常使用統一的樣式。[25]

亨利·福特是波士頓-愛迪生社區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居民之一。1907年,福特耗資483,253美元在愛迪生街和第二街的拐角處建造了一座磚石和石灰石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住宅。福特和他的妻子克拉拉 (Clara) 第二年搬進了這裏,一直住到1915年,他們才搬到他們在迪爾伯恩 ( Dearborn)的莊園費爾巷 ( Fair Lane)。福特住在波士頓愛迪生期間,他推出的T 型車、大規模生產方法和工資價格理論徹底改變了美國工業。亨利·福特在車庫上方為兒子埃德塞爾建造了一個機械車間,以支持和鼓勵埃德塞爾對汽車設計的興趣。密歇根州頒發的歷史標記碑位於前草坪上,描述了房屋的歷史和意義。

著名建築[編輯]

姓名 圖像 地點 風格 建築師 筆記
沃爾特·O·布里格斯故居 </img> 1915年[26] 西波士頓大道700號[27] 英式莊園風格[26] 奇滕登和科廷[26] 這座房子是為沃爾特·O·布里格斯 (Walter O. Briggs)建造的,他是布里格斯製造公司[26]的創始人,該公司是一家車身製造公司,也是底特律老虎隊的老闆。 [27]這所房子是用淺色的粗石建造的。 [27]
詹姆斯·庫曾斯故居 </img> 1910年[27] 朗費羅大道610號[27] 都鐸復興 阿爾伯特·卡恩[27] 這座房子是為詹姆斯·庫森斯建造的,他當時是利潤豐厚的福特汽車公司的主要股東。離開福特汽車公司後,詹姆斯·庫曾斯進入公職,成為底特律市長,後來成為美國參議員。 [27]他的兒子弗蘭克·庫曾斯 (Frank Couzens) 也曾擔任底特律市長,並住在這所房子裏。
查爾斯·T·費舍爾故居 </img> 1915年[28] 670 西波士頓大道[27] 都鐸復興[28] 喬治·D·梅森[28] 這座房子是為費舍爾車身公司總裁查爾斯·T·費舍爾建造的。它是波士頓-愛迪生歷史區最大的房屋,面積18,000平方英尺(1,700平方米) 。 [27]
亨利·福特故居 </img> 1908年[27] 140愛迪生大道[27] 意大利文藝復興[29] 馬爾科姆森、希金博頓和克萊門特[29] 這座房子是為亨利·福特和他的妻子克拉拉建造的,同年T 型車在附近的福特皮格特大道工廠投入生產。 [27]福特夫婦一直住在這裏,直到 1914 年他們位於迪爾伯恩的Fair Lane莊園竣工為止。密歇根州歷史標記放置在這座房子的前面。 [27]
貝里·戈迪之家 </img> 1917年[27] 918西波士頓大道[27] 意大利文藝復興[27] 這座擁有10,500 sq ft(980 m2)住宅的建築最初於 1917 年為丹麥商人內爾斯·米高遜 (Nels Michelson) 建造,他靠木材和房地產發家致富。 。這座豪宅於 1967 年被摩城唱片公司(Motown Records)創始人貝里·戈迪 (Berry Gordy)購買。 [27] [30]它也被稱為摩城大廈。 [31]
SS克雷斯吉樓 </img> 1914年[27] 70 西波士頓大道[27] 地中海別墅[32] 米德和漢密爾頓[27] 這座房子是為凱馬特前身 SS Kresge 公司的創始人塞巴斯蒂安·S·克雷斯吉 (Sebastian S. Kresge)建造的。 [27]灰泥房子坐落在波士頓-愛迪生附近最大的地塊上。 [27]
本傑明·西格爾故居 </img> 1914年[27] 西波士頓大道150號[27] 意大利文藝復興[27] 阿爾伯特·卡恩[27] 這座房子是為一家大型女裝店的創始人本傑明·西格爾建造的。 [27]它完全由石灰石建造,保持嚴格的對稱感。 [27]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National Register Information System.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0-07-09. 
  2. ^ 2.0 2.1 Boston–Edison Historic District. Michigan State Housing Development Authority. [August 15,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11, 2012). 
  3. ^ Sarah Klein, "Neighborhood Museu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Metro Times, 6/5/2002.
  4.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klein2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5.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people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6. ^ Arden Park-East Bost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from Detroit 1701.
  7.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hbea2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8.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det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9. ^ "history" page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9-10. of the Historic Boston–Edison Association.
  10.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hbea3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11. ^ Ford, Henry, House. Michigan State Housing Development Authority. [September 5,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13, 2011). 
  12. ^ Plat map of Voigt Park subdivision[永久失效連結] from the State of Michigan.
  13.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hbea4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14.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hbea5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15.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hbea6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16.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hbea7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17. ^ Plat map of Boston Boulevard subdivision[永久失效連結] from the State of Michigan.
  18. ^ Plat map of Joy Farm subdivision[永久失效連結] from the State of Michigan.
  19.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hbea8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20. ^ "History" page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9-10. from the Historic Boston–Edison Association.
  21. ^ Boston–Edison Historic District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1-07-16. from the City of Detroit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Department.
  22.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hbea23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23.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det3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24. ^ Detroit Historic Districts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2-06-15. from Cityscape Detroit
  25. ^ National Scenic Byways Program. [2008-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24). 
  26. ^ 26.0 26.1 26.2 26.3 Walter Owen Briggs Hom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from Detroit1701.org, retrieved 9/13/09
  27. ^ 27.00 27.01 27.02 27.03 27.04 27.05 27.06 27.07 27.08 27.09 27.10 27.11 27.12 27.13 27.14 27.15 27.16 27.17 27.18 27.19 27.20 27.21 27.22 27.23 27.24 27.25 27.26 27.27 Jerald A. Mitchell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01-06..
  28. ^ 28.0 28.1 28.2 Charles T. Fisher Residenc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from Detroit1701.org, retrieved 9.13.09
  29. ^ 29.0 29.1 Henry and Clara Ford Hom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from Detroit1701.org, retrieved 9/13/09
  30. ^ Detnews.com | Michigan History. [2010-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05). 
  31. ^ The Motown Mansion. Jackson Gates Associates. [202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8). 
  32. ^ S. S. Kresge Hom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from Detroit1701.org, retrieved 9/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