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霑化冬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山東霑化冬棗

霑化冬棗,是一種冬棗品種,原產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濱州市霑化區

沿革[編輯]

1984年,霑化縣林業資源普查中,霑化縣林業局的技術員黎富傳等人在下窪鎮農戶的庭院中發現了冬棗的原生棗樹,共有56棵。這種棗成熟時大如蘋果,因此被當地農民稱為「蘋果棗」,外形近似網形或扁圓形,果皮大都呈赭紅色,小部乳白色含綠,其皮薄肉脆,細嫩多汁[1]。之後霑化林業局開始進行育苗培養。1989年,霑化通過採集嫁接,組織專業人員到下窪鎮接種1050株冬棗,並擴大樹種至1833株。1990年開始,中共霑化縣委、霑化縣人民政府決定在霑化縣進行大面積的冬棗種植推廣。1994年,當地育苗師於洪長研製出組織培養等高新技術,實現年產脫毒冬棗成苗50萬株,徹底解決了冬棗資深的育苗難題[2]。1995年5月,在「全國首屆百家特產之鄉」評選活動中,霑化被授予「中國冬棗之鄉」稱號[3]

1997年,霑化縣推廣冬棗園使用權拍賣到戶,延長承包期30年,將冬棗樹繼承權轉移給種植者。同年組建霑化冬棗實業總公司,為棗農提供一體化生產銷售服務。1998年,霑化縣將冬棗生產列入官員考核內容,從而極大調動各鄉鎮進行冬棗生產。2013年,霑化冬棗的總產量達6億多斤,實現銷售收入30多億元[4]。2007年,當地建造霑化冬棗生態旅遊區,為國家3A級景區,位於冬棗原產地霑化下窪鎮[5]。2014年9月9日,濱州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撤銷霑化縣,設立濱州市霑化區。

延伸閱讀[編輯]

  • 霑化冬棗志編纂委員會編. 沾化冬枣志. 濟南: 山東省地圖出版社. 2000.01. ISBN 7-80532-375-5. 

參考[編輯]

  1. ^ 濱州地區地方史志辦公室編. 滨州年鉴 1997. 北京:方志出版社. 1998.01: 531. ISBN 7-80122-272-5. 
  2. ^ 濱州地區地方史志辦公室編. 滨州年鉴 1999. 北京:方志出版社. 1999.07: 487. ISBN 7-80122-470-1. 
  3. ^ 艾雲航著. 中国“三农”问题研究 上.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7.07: 418–419. ISBN 978-7-5073-2291-0. 
  4. ^ 山東行政學院編. 教学案例 第1辑. 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2015.08: 68–71. ISBN 978-7-5150-1489-0. 
  5. ^ 曾招喜,張愛文編著. 圣人故里山东 2. 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 2015.04: 292. ISBN 978-7-5032-5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