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丁島歷史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Pranu Muttedu的豎形紀念碑

考古學證明史前人類在撒丁島上的定居點,是一種點在土地上的塔形小屋和其他史前遺蹟。記錄中撒丁島的歷史起源於古典時期,在它和試圖掌控地中海西部貿易的腓尼基人和羅馬人聯繫時。最初,作為腓尼基的殖民地,是政治經濟聯盟管轄下的城市,在第一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38年)中被羅馬佔領。撒丁島隸屬於科西嘉島與撒丁島的羅馬行省,而且長達幾個世紀,包括在第3世紀和第4世紀,當時屬於意大利的suburbicaria教區。

中世紀早期,在歐洲民族大遷徙中,西地中海人和撒拉森人的襲擊的影響下,西羅馬帝國陷落,撒丁島不再在更高政府影響範圍內。這導致了8世紀到10世紀裏,數個被稱為吉烏帝卡提(Giudicati)的土著王國誕生。在教皇的影響下衰落,撒丁島成為熱那亞比薩科穆尼(comuni)和斯戈諾里(Signorie)、吉烏帝卡提土著王國和阿拉貢王國競爭的焦點,1324年,被歸入到撒丁島王國範圍內,直到1718年,被薩伏依王朝攻佔,1861年,成為意大利王國,並最終在1946年成為意大利共和國的一部分。

史前歷史[編輯]

史前蒙特·達科迪神殿 Monte d'Accoddi, 可能是意大利最古老的建築。
莫里斯的石墓,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世紀

撒丁島最古老的人類痕跡可追溯到850萬年前,發現了山猿化石即史前靈長類動物時算起。1979年,在那裏發現了公元150,000年前的人類骸骨。[來源請求]2004年,在魯古多羅的山洞中找到的人類指骨,可追溯到公元250,000年前。[來源請求]

現代人在上舊石器時代期間出現在島上,因為奧列娜附近的科爾貝杜洞裏,發現了可追溯到公元18000年前的趾骨。[1]

石器時代,蒙特阿里奇山丘(Monte Arci)起了重要作用。古老的火山是發現用作切割工具和箭頭的黑曜石的中心地帶之一。迄今,在山的邊緣地帶還能找到火山玻璃。

撒丁島的新石器時代伴隨着「賁文化」,開始於公元前4000年。而後,如新時期時代後期的奧齊耶里文化、紅銅時代的阿貝爾祖-腓力戈薩和蒙特·克拉羅文化等重要文化與巨石文化的出現,在島上得以同期發展。

公元前3000年末期的墓石文化,以及其他西歐典型物質方面(如鐘形杯文化)的文化傳入撒丁島沿海地帶甚至到達西西里島,並從那到達整個地中海盆地。[2]

史前和前努拉吉時代的遺蹟和建築,使撒丁島景觀具備亞納斯的住所(Domus de Janas,撒丁島語:仙女或女巫的房屋)、豎石紀念碑雕像(Statue menhir)和墓石的特徵。

撒丁島前努拉吉時代文化年表[3]

  • 賁陶器(Cardium Pottery)或費列斯特魯文化(Filiestru culture)(6000-4000BC)
  • Bonu Ighinu culture (公元前4000−前3400年 )
  • 聖西里艾克文化San Ciriaco culture (公元前3400−前3200 年)
  • 奧齊耶里文化(公元前3200-前2700年)
  • 阿貝爾祖-腓力戈薩文化(公元前2700-前2400年)
  • 蒙特·克拉羅文化(公元前2400-前2100年)
  • 鐘形杯文化(公元前2100-前1800年)
  • 邦納納羅文化(Bonnanaro culture)(公元前1800-前1600年)

古典時代[編輯]

努拉吉時代[編輯]

努拉吉

史前撒丁島上超過8,000個名為「努拉吉」的石質結構是主要特色。最著名的就是中坎皮達諾省巴魯米尼努拉喜綜合體(complex of Barumini)。努拉吉主要建於公元前1800-前1200年,但大多在羅馬時期才開始使用。這一時期的特徵是教堂(如聖克里斯蒂娜、薩爾達拉)和巨人墓。

眾所周知,撒丁島人與在西地中海貿易的邁錫尼人相聯繫。並和克里特的大城,如科多尼亞有所聯繫,這在撒丁島考古挖掘中復原的陶器得以證實。[4]還與舍爾丹人,這支入侵埃及和其他東地中海地區的沿海人有關聯,卡利亞里大學教授喬萬尼·尤佳斯稱。但這一假設已遭其他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反駁。[5]

撒丁島的名稱源自撒都斯(在羅馬人中為撒都斯·佩特),努拉吉眾神中的神話英雄。

腓尼基殖民[編輯]

薩羅斯的腓基尼鎮

自公元前8世紀以來,腓尼基人在撒丁島西南部建立了數個城市和據點。如薩羅斯(Tharros)、比西亞(Bithia)、蘇爾奇斯、諾拉、卡利亞里(Cagliari)。最初的腓尼基人來自現在的黎巴嫩,並在地中海建立了巨大的貿易網。他們在西南沿海地帶定居。撒丁島具有特殊的地位,因它是迦太基西班牙羅納河伊特魯里亞文明區域間的西地中海中心。伊格萊夏斯附近的礦區因鉛和鋅變得極其重要。這些城市都建在戰略點上,通常位於伊特魯利亞附近的半島或島上,易於防守,也是天然的港口。腓尼基人之後,約在公元前550年,迦太基人接管統治了地中海。他們將影響力擴張到從博薩卡利亞里的西岸和南岸,第一次將遍及西地中海為數眾多的腓尼基殖民地鞏固到一個帝國的統治之下。這些城市由被稱為「士師」的全權大使管理,加劇了糧食穀物增長的緊張局勢。

羅馬帝國[編輯]

公元前240年,在第一次布匿戰爭期間,島上迦太基的僱傭兵向羅馬人發動起義,並給羅馬人登陸和佔領撒丁島的機會。數年前羅馬人曾在離海的奧爾比亞打敗過迦太基人,並攻佔了蘇爾西。公元前238年,羅馬人所向披靡,攻佔了整個島嶼。他們接管了現有成熟的基礎設施和城市文化( 至少在平原地帶)。連同科西嘉島一起,撒丁島在一位長官執政下建成了省。[6]與之一起的還有西西里島,建成了羅馬的主要穀倉之一,直到公元前1世紀,羅馬人佔領埃及時。

弗盧米尼馬焦雷附近的安塔斯神殿
卡利里亞地區毀壞的古羅馬圓形競技場

由兩名薩爾多-布匿貴族率領的反抗,在羅馬於坎納遭侵襲失敗後(公元前216年)爆發。提圖斯·曼利厄斯·托夸圖斯(Titus Manlius Torquatus)率領23,000名士兵組成的一支羅馬軍隊,與迦太基人-撒丁島人聯盟武裝在島的南部短兵相接,並取得勝利,屠戮了12,000名敵軍。而住在內陸山上不受影響的所謂撒丁·佩里提人(「毛髮覆蓋的撒丁島人」),與羅馬殖民展開了長達1個多世紀的對抗,瑪爾庫斯·凱奇利烏斯·梅特路斯於公元前127年征服了他們。

在羅馬的統治下,拉丁語成為大多居民使用的語言,最終發展為現代撒丁語。直到公元1世紀,布匿文化仍強盛。薩羅斯、諾拉、比西亞、安塔斯、蒙特·斯瑞現已成為建築學家和城市規劃研究的重要考古遺址。

羅馬時期,地理學家托勒密 記錄了撒丁島上居住的部落,從北到南為:提布拉提和科爾西、科拉宋斯(Coracenses)、科閏斯(Carenses)和庫努斯泰尼(Cunusitani)、薩爾西塔尼和魯庫多尼斯、薩榮尼斯、斯科皮塔尼(Scapitani)和斯庫勒斯、那不勒斯和瓦倫蒂尼、索爾西塔尼和諾里塔尼。[7]

公元212年,帝國中的所有居民,和所有撒丁島人,在安東尼努斯赦令,即卡拉卡拉法下變成羅馬公民,當時,多數撒丁島人以及市鎮和殖民地的成員,盡皆羅馬市民,戴克里先王朝時期,約公元286年,撒丁島還隸屬於意大利郊區,在君士坦丁一世王朝統治下,公元324年,隸屬於意大利郊區,直到公元456年被汪達爾人佔領。

拜占庭時期聖喬萬尼·迪·希尼斯教堂。

中期[編輯]

汪達爾人哥德人和拜占庭帝國[編輯]

西羅馬帝國衰落後,撒丁島隸屬於多個侵略者。456年,日耳曼部落汪達爾人佔據北非後,再派兵渡海佔領了撒丁島的沿海城鎮。東羅馬曾短暫收復撒丁島但並未持續太長時間,汪達爾人不久後恢復佔領島嶼及鞏固了對非洲的要塞防禦,如毛里。533年期間,撒丁島人在哥德人格達斯(Goddas)的率領下發起叛變。

534年,當汪達爾瓦解的消息傳來時,實力薄弱的汪達爾武裝瞬間向東羅馬投降。其後,撒丁島變為了東羅馬帝國的一部分,當地的長官位於卡拉里斯。在哥德戰爭中,島上的大部分地方輕易陷落給了東哥德人,但一支從迦太基出發的軍隊,最終在大陸的反抗中敗了,確保了東羅馬控制權。同年,撒丁島仍隸屬於非洲總督,直到公元700年的北非落入阿拉伯帝國才得以結束。

這一時期,少數撒丁島被人聞知的種族之一就是奧斯皮托尼族,巴巴里斯諾(巴巴吉亞族)的一支先鋒。教皇格里高利一世的信件中提到,這座島嶼是一片並存着羅馬化和基督化的地區(省名),內陸則盛行異教徒和半異教徒文化(巴巴里斯諾人)。其後的一個統治者奧斯皮托尼,在一次外交交流後於594年轉信基督教。然而,基督教仍長期受東部和拜占庭文化的影響。

撒拉森入侵與獨立王國[編輯]

薩丁尼亞之旗描述了基督教的象徵聖十字勳章被數個被蒙住眼睛的薩拉森海盜人頭圍繞着。

705-706年,撒拉森人攻佔北非後,旋即開始侵擾撒丁島沿海城市。此後幾個世紀,關於撒丁島政治狀況的詳細資料十分稀少。因為撒拉森人的攻擊,公元9世紀,在長達1,800年的軍事佔領後,奧斯皮托尼贊成放棄薩羅斯。卡拉里斯、波爾托托雷斯和多數其他沿海中心經歷着相同的命運。從巴利阿里群島傳來一個消息,1015-16年,另一些由穆賈希德(拉丁語為穆塞拓)親率的大量薩拉森海域攻擊戰中,撒拉森人試圖侵入小島,遭到撒丁吉烏蒂科提的攔截,教宗本篤八世統治下的比薩熱那亞海上聯合國戰艦通力協助。

四大吉烏蒂科提土著王國.

11世紀中期,撒丁島開始出現由法官統治的本土獨立王國。尤德克斯(即法官)的頭銜是582年非洲總督產生後,對拜占庭總督一職的繼承。8世紀和9世紀期間,這四個部分日漸從卡拉里斯獨立出來,827年,穆斯林侵入西西里島時,拜占庭就被從伊特魯利亞海起全面截斷。864年,教宗尼各老一世的來信中第一次提到撒丁島法官,他們的自主權在此後教宗若望八世的信件中清晰,信中將他們定義為「王子」(諸侯)。司法時代的黎明期,撒丁島上的居民為330,000人,其中的120,000人為自由身。這些受到當局權威的影響,當局又受法官(他們也統管司法權,也是軍隊的指揮官)的影響。教堂的權威也很強大,此間,它已全面放棄了東正教會。11世紀晚期,本篤會僧、卡馬爾多利會僧,以及其他從意大利南部地區、倫巴第普羅旺斯,特別是Montecassino、馬賽的聖維克托、瓦隆布羅薩等修道院的僧侶,大大提高了這片極其不發達區域的農業。記載着產權交易的修道院目錄,成為研究11世紀-12世紀小島的資料來源。聖皮德羅-斯爾基修道院(Condaghi of San Pietro di Silki)的證據顯示,在薩薩里博納爾卡多聖瑪利亞修道院引證出有關童工的舉證,表明地區間不同的農業生活方式將影響到婦女的生存,可能會增加女嬰的弒嬰案。[8]博納爾卡多的聖瑪利亞修道院的管區涵蓋更多中心,田園經濟佔主導地位的丘陵地區,婦女在經濟上的作用更小。該區的兒童,男女人口比例高度偏向男的。另一方面,在聖皮德羅-斯卡基地區,田園佔地更少,兒童男女人口比例未出現反常。歷史上曾有五個吉烏蒂科提土著王國:阿古里亞斯特拉、魯古多羅、卡利亞里、阿爾伯雷亞和加盧拉。11世紀早期,阿古里亞斯特拉曾一度被卡利亞里、阿爾伯雷亞、魯古多羅(可能還有加盧拉)合併。

格雷戈里改革的初創促使撒丁島與大陸地區的高度聯繫,特別是法官試圖和僧侶建立起在Montecassino和馬賽的大陸性修道院。12世紀,撒丁吉烏蒂科提王國晦暗不明,但在迷霧的當下仍清晰可見。他們向羅馬教廷表明忠誠,而被納入天主教比薩總教區轄下,而取代島上古老且處於主導地位的卡利亞里總教區。一些歷史學家認為撒丁島或多或少是卡利亞里教區下的一片神權政體區域,直到他們的統治權被比薩教區所替代。

兩個教區間時常交戰,吉烏蒂科提土著王國向比薩人和熱那亞人做出了極大的商業讓步。海上共和國成為撒丁島經濟的真正主宰者。

12世紀末期到13世紀,四個吉烏蒂科提土著王國的政權都遞交給外國王朝,農民牧民家庭被降到了最低的地位。1185年,阿爾伯雷亞交給了加泰羅尼亞切爾維拉家族,雖然這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間備受爭議。1188年,卡利亞里被比薩共和國的馬薩家族征服。1207年,加盧拉通過與維斯孔蒂家族的所有者伊琳娜結婚,而變成了另一個比薩家族。最後,在撒丁島當局統治下只有魯古多羅倖存。然而,它的結束仍是早的。1259年,隨着最後一位司法官愛德拉西亞逝世,僅在其他吉烏蒂科提土著王朝和比薩廢黜了卡利亞里最後一名統治者後,其政權轉交給了熱那亞。加盧拉存活的時間更長,但1288年,比薩維斯孔蒂的敵人很快撤除了最後一任法官——但丁·阿利蓋里的朋友尼諾。約在同時期,薩薩里聲明它是熱那亞的自由親密的盟軍。14世紀早期,東撒丁島的大部分區域在比薩統治者手上。而阿爾伯雷亞存活至1420年。撒丁島中期,最聞名顯著的人物是埃莉諾·阿爾伯雷亞,是14世紀晚期該區的聯合統治者。她奠定的基礎法典Carta de Logu沿用至1827年。

撒丁島王國[編輯]

阿拉貢王國的冠冕[編輯]

喬萬尼·馬爾基諾提描繪的桑盧里戰役。

1323年,詹姆斯二世之子皮特統治下的阿拉貢人,在南撒丁島伊格萊夏斯附近登陸。比薩人進行干預,但仍在水陸上被擊敗,被迫撤離卡利亞里和加盧拉地區,僅將他們防禦堡壘維持在卡拉里。1353年,阿爾伯雷亞的瑪利亞努斯四世,與多利亞家族結盟,向加隆人發起戰爭,在Decimum擊敗了他們並攻取了薩薩里,但未能攻佔卡利亞里。桑盧里的和平(1355年,Peace of Sanluri)迎來了一段安寧的時期,但1395年,戰爭重燃,阿爾伯雷亞最初能攻取大部分島嶼。但是,1409年,阿拉貢人襲擊了一艘前來支援撒丁人的戰艦,並在桑盧里戰役中摧毀了吉烏蒂科托軍隊。1410年3月29日,阿爾伯雷亞的首都陷落。阿爾伯雷亞最後一任法官,在1420年賣掉了他剩餘的土地,換了100,000弗洛林。

獨立的淪喪,固若金湯的阿拉貢(1479年後為西班牙)政權、匱乏的封建制度的引入,以及美國大陸的發現,都激起了撒丁島勢不可擋的衰退。在當地貴族奧利斯塔諾侯爵李奧納多·阿拉貢的管轄下,出現了短暫的復甦期,15世紀79年代,他指揮擊敗了皇家軍隊,在此後的馬科梅爾戰役(1478年)中遭突襲,結束了撒丁島獨立的進一步希望。來自北非海盜持續不斷的襲擊和一系列的瘟疫(從1582年、1652年和1655年)進一步惡化了這一情形。

16世紀,西班牙沿着海岸建立起瞭望塔(今天稱為西班牙塔,Spanish towers),保護小島免遭土耳其的入侵。1637年,一支法國戰艦洗劫了奧里斯塔諾。

1714年1700年-1720年間,撒丁島備受爭議。1714年被分配給查理六世統治後,腓力五世於1717年短暫地恢復了小島,但在1720年,歐洲政權將西西里指派給查理六世,把撒丁島指派給薩伏依家族維托里奧·阿梅迪奧二世成為了撒丁島的國王。

皮埃蒙特-薩丁尼亞[編輯]

喬萬尼·瑪利亞·安焦尼,1795年進入到薩薩里的總督的間諜。

1793年,撒丁島兩次打敗法國入侵者。1793年2月23日,多蒙尼科·米萊利雷率領撒丁艦船,擊敗了馬達萊娜群島附近的法國共和國艦隊,包括法國拿破崙·波拿巴的中尉、年輕和未來的皇帝。米萊利雷領過第一枚意大利海軍金質勇氣勳章(Gold Medal of Military Valor)。同月,撒丁島攔截了正登陸卡利亞里首都夸圖聖埃萊納海灘的法軍。因為此次勝利,高貴的代表和教士(撒丁島議會)向撒丁島國王維克托·阿瑪迪斯三世闡述了五個請求處理,但卻遭到了拒絕。出於不滿,1794年4月28日,卡利亞里起義期間,兩名皮埃蒙特官員被害。這是遍及全島抗議(名為「穆提撒丁革命」或「撒丁命運」,「Moti rivoluzionari sardi" or "Vespri sardi」)的開端,在將卡官員驅除出利亞里首都時達到了頂峰。1795年12月28日,薩薩里的叛亂者,多數來自魯古多羅地區示威反對封建主義, 攻佔城市。1796年2月13日,為了阻止叛亂的蔓延,菲利普·維瓦爾達總督將政權交給撒丁島地方官喬瓦尼·瑪利亞·安焦伊(Giovanni Maria Angioy)阿爾特諾的任務,這意味着替代了總督自身。安焦伊從卡利亞里搬到薩薩里,此旅期間,幾乎所有村莊都參與了起義,要求結束封建主義,但他在失去大部分支持後,便逃亡巴黎,尋求和島上法國政權的合併。

1799年,卡洛·艾曼努爾四世被法國軍隊逐出皮埃蒙特,便將王權轉移至卡利亞里(他的兄弟和繼位者維克托·皮埃蒙德僅在1814年返回都靈)。18世紀末期,薩薩里和卡利亞里恢復大學。1823年,維克托·皮埃蒙德一世(Victor Emmanuel I)下達「"Editto delle Chiudende」,廢除所有大莊園社區的立法,引入公共財產。1847年,在查爾斯·阿爾伯特國王的統治下,撒丁島、皮埃德蒙和所有其他地區之間完美融合,本應給王國內所有居民授予同等權利,王國變成了單一制國家,而未來的基本立法統一了意大利。

古斯皮尼 Montevecchio的礦區。

卡洛·阿爾貝托 國王統治下,建設起新的基礎設施。從南(卡利亞里)到北(薩薩里)的主要道路得到加強(道路現今仍存在,沿用了卡洛·菲力切的命名)。同時,設立了撒丁島和熱那亞之間的第一條輪渡航線,用到類似「古爾納拉」(Gulnara)的汽船。第一條鐵路始建於1871年。20世紀末期,皇家鐵道收到了30輛機車、106輛乘用車和436輛貨運汽車。新城市計劃和新村莊(如桑塔·特雷薩·迪·加盧拉)得以實現。他們通常效仿都靈的城市模式,這座城市迄今已成為意大利首都。

經濟關注的主要領域(農業和牧羊業)和礦產。撒丁島上運營的大多數礦區會社依靠非撒丁島人的資本貨幣。1848年,撒丁島的企業家喬萬尼·安東尼奧·桑娜獲得了蒙特維吉奧礦區的所有權,成為了這個王國中第三大首富。

意大利[編輯]

馬來達納群島-卡普雷拉島上的加里波第雕像。他的屋舍和農場成為薩丁尼亞博物館中參觀量最多的。

意大利王國[編輯]

1861年,隨着意大利的統一,薩丁尼亞王國變成了意大利王國。自1855年,民族英雄朱斯卑·加里波第買下了馬達萊娜群島中卡普雷拉島的大部分地區,在他失去故鄉尼斯後,搬遷到那裏。他的房屋、農場和墳墓現已成為撒丁博物館(Compendio Garibaldino)中最多人參觀的。

1883年,第一條鐵路在卡利亞里和薩薩里之間通車,在這幾十年間,建起了意大利所有現代公共設施:道路、大壩、學校、下水道和溝渠,大多位於城市。

一戰期間,薩薩里旅的撒丁士兵將他們和數個獲得金牌和其他榮譽的士兵區分開來。戰爭之後,意大利議會通過了一項法案(稱為la legge del milione),投入100萬里拉的預算,為促進經濟發展而開發基礎設施。然而,只有一部分制定資金得以分配,並主要在卡利亞里。

1926年,作家格拉齊亞·黛萊達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卡爾博尼亞的法西斯城市。

在法西斯和執行封閉政策期間,島上的數個沼澤地被改造,並成立農業社區。主要的農業社區位於奧利斯塔諾地區,Mussolinia村(現稱為阿爾伯雷亞)就坐落其上,該區與阿爾蓋羅城相鄰,努拉、費提里亞等區域也都有成立。那個時期,還建立了卡爾波尼亞城,該城是採礦的中心。大量廢棄土地的乾燥工作和採礦活動的恢復,受惠於當地居民和從威尼托而來的移民,二戰之後,為伊斯特拉半島和達爾馬提亞的居民和南斯拉夫的移民。

法西斯政權反對者在該區鎮壓是殘酷無情的。意大利共產黨的成立人之一安東尼奧·葛蘭西,遭到逮捕並鋃鐺入獄。無政府主義者米歇爾·斯基魯在暗殺本尼托·墨索里尼失利後被處決。

二戰期間,撒丁島就是一個被轟炸的劇場。卡利亞里和阿爾蓋羅遭嚴重轟炸。1943年,隨着科西嘉島上的德軍轉移,撒丁島上的戰爭全面結束, 撒丁島和意大利南部成為自由意大利的一部分。

意大利共和國[編輯]

卡利亞里和首部部分地區的鳥瞰圖。以及島上最重要的經濟中心薩薩里和奧爾比亞。

1946年,60%以上的撒丁島人,以及意大利南部其他地區都投票支持君主制,但數天過後,意大利變成了一個共和國。1948年,撒丁島獲得了自治區地位。首個區域性選舉於1949年5月8日舉行。1951年,在洛克菲勒基金的支持下,該區成功消除了瘧疾。同年,意大利經濟奇蹟促使了撒丁島遊客的「暴漲」,主要關注海灘度假和奢華旅遊,如翡翠海岸。現在,每年島上的遊客數達約1000萬人。

由於臨近半島以及加盧拉旅遊業的發展,奧爾比亞成為意大利最繁忙的乘客港口。

隨着旅遊業的增長,煤的重要性逐漸下降。然而,二戰後不久,展開了一次沉重的工業化努力,即所謂的「Piani di Rinascita」(重生計劃),以島上主要基礎設施工程為起點。它包括了實現新大壩、公路、重新造林、沼澤地再利用的農業區以及大型工業綜合體(主要為煉油廠和與石油相關的產業)。這些努力創造的就業因為巨額的運輸成本無法補償廉價的勞動力而大幅下降。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期間,許多撒丁島人移民至意大利北部、中部(倫巴第、皮埃蒙德、力古里亞、托斯卡納羅馬)和歐洲其他地區(主要是德國、法國和比利時),但也有從島內遷移到沿海城市,如卡利亞里、奧爾比亞和薩薩里。20世紀60年代早期,隨着石化業的產生,成千上萬的前農民成為專業工人,一些在新軍事基地工作,這些基地主要因北約而建立,佔據了島上大片區域。然而,自1973年,國際石油危機導致了石化業僱傭的成千上萬個工人遭解僱。

經濟危機和失業率加劇了犯罪率,如綁架、政治顛覆等現象不斷出現得以證實。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間,一些共產團體曾進行過數次恐怖主義行動,最著名的巴爾巴吉亞·羅薩和撒丁反抗運動(Sardinian Fighting Movement)。

1983年,民族主義政黨撒丁島行動黨(Partito Sardo d'Azione)的一名激進分子,被選為地區議會的會長。然而,20世紀80年代,數次獨立運動誕生,90年代演變為政黨。1999年,當地語言成為與意大利語齊肩的第二語言。

菲爾提利亞, 廉價的航空公司擁有着主要經濟衝擊力。

沿海地區與內陸的區別也是顯而易見的。沿海地區一直對外界影響更加開放。時下,撒丁島因其海岸(馬達萊娜、翡翠海岸)而聞名,如薩薩里(阿爾蓋羅、斯廷蒂諾、卡斯泰羅薩爾多)和卡利亞里附近的西北海岸,因為這些乘船和飛機都易於到達。

現今,撒丁島是與歐盟同步的地區,具有多樣化經濟特色,主要集中在旅遊業,近20年來經濟上的努力減少了島國狀態的障礙,如低成本航空公司、信息和信息化技術,得益於CRS4(撒丁島先進的學習、研究和發展中心),它開發出了意大利首個網站,並在1995年研發出郵件,促使島上數個電信公司和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的誕生,如1993年的Video On Line,1998年的Tiscali和1999年的Andala UMTS。

同見[編輯]

  • History of mining in Sardinia

註釋[編輯]

  1. ^ The human fossils from Corbeddu Cave,. Sardinia: a reappraisal. Spoor, F., 1999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5-09-24.
  2. ^ Salvatore Piccolo, Ancient Stones: The Prehistoric Dolmens of Sicily. Abingdon: Brazen Head Publishing, 2013, ISBN 9780956510624, p. 32.
  3. ^ Giovanni Ugas-L'Alba dei Nuraghi p. 12
  4. ^ C.M.Hogan, 2008
  5. ^ Stephen L. Dyson and Robert J. Rowland, Archaeology And History in Sardinia From The Stone Age to the Middle Ages: Shepherds, Sailors, & Conquerors (UPenn Museum of Archaeology, 2007: ISBN 1-934536-02-4), p. 101 (with refs).
  6. ^  Sardinia. 天主教百科全書.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13. 
  7. ^ Ptol. III, 3.
  8. ^ R.J.Rowland, 1982.

參考書目[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