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傑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孝傑(?—11世紀1085年至1094年間)建州永霸縣人,遼國漢族官員。

個人經歷[編輯]

家貧,好學。重熙二十四年(1055年),獲進士第一名。清寧年間, 累遷樞密直學士。咸雍初年,因奏事錯誤,被貶出京為惠州刺史。不久受召復舊職,兼任知戶部司事。咸雍三年(1067年),任參知政事,樞密院知事,工部侍郎。咸雍八年(1072年),封陳國公。遼道宗認為張孝傑勤勞肯干,多次問他國事,封為北府宰相。在漢人中貴幸無比。大康元年(1075年),賜國姓耶律姓。第二年秋獵, 遼道宗一日射鹿三十隻,大宴隨從官員。酒酣,遼道宗下命令作賦《雲上於天詩》,詔令張孝傑坐御榻旁。皇上背誦《黍離》詩:「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張孝傑奏曰:「今天下太平,陛下何憂?富有四海,陛下何求?」皇帝大悅。大康三年(1077年),群臣陪遼道宗宴會,皇上說:「先帝用仁先、化葛,以賢智也。朕有孝傑、乙辛,不在仁先、化葛下,誠為得人。」 (先帝用耶律仁先耶律化葛,因他們賢明有智慧。朕有張孝傑、耶律乙辛,不在耶律仁先、耶律化葛之下,真是得人才啊。)歡樂暢飲至夜晚,才停止。 這年夏天,耶律乙辛污衊皇太子耶律濬,張孝傑一起參與。耶律乙辛受詔書追查皇太子黨羽,誣害忠良,用了很多張孝傑的陰謀。1079年,耶律乙辛推薦張孝傑忠於社稷,遼道宗說張孝傑可比狄仁傑賜名仁傑,允許他放海東青鶻。

大康六年(1080年),耶律乙辛被貶,遼道宗也悟出張孝傑奸佞,不久讓他出京任武定軍節度使。因私販廣濟湖鹽和擅改詔旨,削去爵位,貶到安肅州,幾年後才歸來。大安年間,死於故鄉。乾統初年,剖棺戮屍,家族財產被沒收分賜臣下。

張孝傑長時間擔任宰相,貪貨無厭,在與親戚聚會飲酒時,曾說:「無百萬兩黃金,不足為宰相家。」早年,張孝傑進士及第,在佛寺參拜,忽然陣風吹走張孝傑的幞頭,與佛塔一樣齊,幞頭墜地而碎。 有老僧說:「此人必驟貴,然亦不得其死。」(此人必然驟然富貴,然而也不得好死)最終像老僧說的一樣。

資料[編輯]

  • 遼史』卷110 列傳第40 奸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