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奕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奕譞
皇帝本生(祖)考
和碩醇賢親王
前任:無(首任)
繼任:載灃
1888年攝
愛新覺羅氏
樸菴
九思堂主人、退潛主人
封爵親王鐵帽子王
封號
尊號皇帝本生考醇賢親王
皇帝本生祖考醇賢親王
旗籍鑲白旗
籍貫左翼近支鑲白旗第一族
其他名號七王爺
出生道光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
(1840-10-16)1840年10月16日
逝世光緒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1891年1月1日(1891歲—01—01)(50歲)
諡號醇賢親王
墳墓醇親王墓
親屬
父親宣宗成皇帝旻寧
母親莊順皇貴妃烏雅氏
嫡福晉醇賢親王嫡妃婉貞
側室側福晉顏扎氏
側福晉劉佳氏
側福晉李佳氏
同胞兄弟奕詥
奕譓
同胞姊妹壽莊固倫公主
異母兄弟奕緯
奕綱
奕繼
奕詝咸豐帝
奕誴
奕訢
異母姊妹端憫固倫公主
道光帝二皇女
端順固倫公主
壽安固倫公主
壽臧和碩公主
壽恩固倫公主
道光帝七皇女
壽禧和碩公主
道光帝十皇女
載瀚(1865年~1866年)
載湉光緒帝,1871年~1908年)
三子(1875年~1875年)
載洸(1880年~1884年)
載灃(1883年~1951年)
載洵(1885年~1949年)
載濤(1887年~1970年)
第一女
第二女
第三女(松椿嫡妻

和碩醇賢親王hin1滿語
ᡥᡠᠸᠠᠨ
穆麟德轉寫I Huwan;1840年10月16日—1891年1月1日),樸菴,別稱竹窗蘭陽,齋號室名九思堂思謙堂退省齋退潛別墅。中國清朝晚期皇家宗室及同期政治人物,為道光帝第七子,咸豐帝異母弟,同治帝舅父及光緒帝親生父,其生母為道光帝莊順皇貴妃烏雅氏。封號「和碩醇親王」,諡號。奕譞雖然自身沒能即位成為皇帝,也從未獲得追封,但其直系後代中有兩位子孫陸續成為了皇帝,即兒子光緒帝載湉和孫子宣統帝溥儀。其去世後也享用了高於親王身份的儀禮,被定稱號皇帝本生考醇賢親王皇帝本生祖考醇賢親王

奕譞童年在兄長咸豐帝即位後被封為醇郡王,並與懿貴妃(即慈禧太后)的親妹葉赫那拉氏成婚。1861年,因助力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加之互相的親眷關係,奕譞始獲起用。1864年,其加親王銜。1872年,正式受封為和碩醇親王。1874年,無後的同治帝逝世,奕譞之子載湉被兩宮皇太后選中即位成為新君主,即光緒帝。奕譞因而辭去了所有官職,退隱於朝後多年。1884年,其兄奕訢在甲申易樞中失勢被貶,奕譞隨即被慈禧太后重用,開始協辦軍機、主管新設的「總理海軍事務衙門」,並主持了頤和園的修建。1891年1月,奕譞逝世,其子載灃繼承了其醇親王的封號。1908年,載灃之子溥儀在無後的光緒帝逝世後被慈禧太后選中即位,即宣統皇帝,成為清朝的最後一任皇帝。

奕譞性格恭謹,淡泊名利,加之長期身處權力之間的微妙險境,使其行事謹小慎微。奕譞十分了解兄嫂慈禧太后的個性與手段,因而始終謹慎侍奉慈禧,博其歡心,尤其是在兒子載湉成為皇帝后,其更加戰戰兢兢,如挪用海軍經費為慈禧修建頤和園工程等。此一方面是為了保全自身及家眷,另一方面也為居於慈禧掌控下的兒子光緒帝求取平安。

奕譞墓位於今北京市海淀區蘇家坨鎮,又稱「七王墳」。

道光、咸豐時期

[編輯]
青年奕譞(中)佩劍照

奕譞出生於道光二十年農曆九月二十一日(公元1840年10月16日),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道光三十年二月(1850年3月),咸豐帝登基,十歲的奕譞按例封為「多羅郡王」。咸豐十年(1860年),奕譞奉旨與懿貴妃(日後的慈禧太后)的妹妹成婚,依例先行分府出宮,他受賜的府邸坐落在宣武門內的太平湖東岸(今中央音樂學院所在地),今稱南府[1]。分府後,仍留任內廷行走[2]。咸豐年間,奕在政治上並不出色,但咸豐帝死後,奕積極配合慈安、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親自捉拿了顧命八大臣之首肅順,再加上娶了慈禧太后之妹為嫡福晉,所以慈禧太后開始重用奕

同治、光緒時期

[編輯]

辛酉政變(咸豐十一年,1861年)之後,二十一歲的奕開始擔任正黃旗漢軍統帥、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後扈大臣、管理善撲營事務、署理奉宸苑事務、管理正黃旗新舊營房事務、管理火槍營事務和神機營事務[1]。同治三年(1864年),慈禧太后為奕「加親王銜」,任正紅旗滿洲都統,次年任正黃旗滿洲都統、總理善撲勇射大臣、弘德殿行走、稽查弘德殿皇帝讀書事務[2]

奕譞與兒子載洵(左)、載灃(右)

同治八年(1869年),主驅逐洋人,激勵紳民打毀天主教堂,盛傳天津教案為他所主使。事後因懲凶賠款,憤請辭職。當年又因支持慈安太后慈禧太后的親信太監安得海處斬,為慈禧太后所恨。同治十一年(1872年),晉封和碩醇親王,是為第一代醇親王。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皇帝親政,被免去弘德殿行走之職[2]

載湉是奕的二子。同治十三年(1874年),侄子同治帝無子而逝世。在選立新帝的會議上,主政的慈安太后、慈禧太后挑選載湉繼承大統。在場的奕聽到這一消息,當場暈厥過去。親歷其事的翁同龢日記中描述當時的情景道:「維時醇郡王驚遽敬唯,碰頭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3]

光緒即位後,奕譞為了自保,辭去了所有官職,只負責照料毓慶宮皇帝讀書事務。在百般推辭之後,才在光緒十三年(1887年)接受了王爵「世襲罔替」的恩典[4],意為子孫世代可以承襲王爵,不必按例降級。按照清朝制度,原來的醇親王府成為「潛龍邸」,奕譞應搬出。於是慈禧撥款十六萬兩銀子,修繕什剎後海的一座貝子府賞給奕。光緒十四年(1888年),奕全家搬到這座「北府」。是年,光緒皇帝大婚。按道理皇帝結婚即算成年,慈禧應歸政,然而慈禧並不願意,於是就由奕帶頭,請求太后繼續「訓政」[1]。二月戊寅[5],慈禧太后頒懿旨,公開斥責官員吳大澂要求尊崇奕譞的請求,稱奕譞對「深宮派辦事宜。靡不殫竭心力。恪恭盡職。每遇優加異數。皆再四涕泣懇辭。前賞杏黃轎。至今不敢乘坐。其秉心忠赤。嚴畏殊常。非徒深宮知之最深。」,並出示奕譞在光緒元年(1875年)所上,提前反對官員可能在光緒帝親政後鼓勵推崇皇帝親生父母的奏摺,以示「自古純臣居心。何以過此」。

奕譞(中)與李鴻章(右)及幫辦海軍大臣善慶(左)合照,1886年。

光緒十年(1884年)到光緒十六年(1890年),監理軍機[6],總理海軍衙門事務[7],光緒五年(1879年),受賜御書「懋德嘉績」匾額、賜食親王雙俸[7],光緒十二年(1886年)賜乘杏黃轎,光緒十三年(1887年)王爵世襲罔替[4],光緒十五年(1889年)受賜金桃皮鞘戎服刀[8]、增護衛給帑修第[7],光緒十六年(1890年)死後配享太廟[9],光緒十八年(1892年)寢廟制祀典用天子之禮[10]。為清朝十二個鐵帽子王的其中一位[11]乾隆帝有鑑於宋朝濮議明朝大禮議的往事,撰寫了《御製濮議辯》,規定「所生曰皇帝本生父,歿則稱本生考,立廟於其邸第,為不祧之廟,祀以天子之禮,合乎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之義,則尊親之誼交盡,而於公義私恩兩無遺憾」。奕譞生性謹慎,生前拒絕接受「皇帝本生父」的尊封,死後才獲得了「皇帝本生考」的尊榮。

奕譞餵鹿照,梁時泰

十分了解慈禧太后,因而一生小心侍奉慈禧太后,故不同於六兄奕訢而官途一帆風順。他經歷了同治帝之死、慈安太后暴卒後,更加謹小慎微,兢兢業業,把取信討好慈禧視成唯一的本份。他負責建設海軍的時候(李鴻章是會辦大臣),為了讓慈禧太后有安享天年之地,動用以北洋水師名義籌措的經費修建頤和園。在頤和園工程最緊張的階段,正值直隸省京師遭受特大水災,御史吳兆泰因為怕激起災民鬧事,建議暫時停工,因此奪官,「交部議處」。

逝世及墓葬

[編輯]

光緒十六年農曆十一月二十一日(公元1891年1月1日),奕譞病逝,終年50歲,次年被安葬,其墓葬位於今北京市海淀區蘇家坨鎮妙高山東麓。因其是皇七子與七王爺,故其墓被稱「七王墳」,始建於1868年,奕譞的嫡福晉和嫡福晉以及早夭的子女陪葬在此。由於皇帝生父的特殊身份,其墓規制優於一般的王陵。

2019年,其墓葬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逸事

[編輯]

奕譞生前性情謹慎,且疏遠財利,因他認為過多的財富會給自己的子孫帶來禍患,這從其留給兒孫輩的一首打油詩可看得出來:

財也大,產也大,後來子孫禍也大,
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多膽也大,
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

財也小,產也小,後來子孫禍也小,
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少膽也小,
些微產業知自保,儉使儉用也過了。

家族

[編輯]
奕譞家族
 
 
 
 
 
 
 
 
 
 
 
 
 
 
 
 
 
 
高祖父:世宗憲皇帝胤禛
 
 
 
 
 
 
 
曾祖父:高宗純皇帝弘曆
 
 
 
 
 
 
 
 
 
 
 
高祖母: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
 
 
 
 
 
 
 
祖父:仁宗睿皇帝顒琰
 
 
 
 
 
 
 
 
 
 
 
 
 
 
外高祖父:內管領魏清泰
 
 
 
 
 
 
 
曾祖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
 
 
 
 
 
 
 
 
 
 
 
外高祖母:楊佳氏
 
 
 
 
 
 
 
父:宣宗成皇帝旻寧
 
 
 
 
 
 
 
 
 
 
 
 
 
 
 
 
 
外高祖父:常安
 
 
 
 
 
 
 
外曾祖父:承恩公和爾經額
 
 
 
 
 
 
 
 
 
 
 
外高祖母:李佳氏
 
 
 
 
 
 
 
祖母:孝淑睿皇后喜塔拉氏
 
 
 
 
 
 
 
 
 
 
 
 
 
 
外曾祖母:王佳氏
 
 
 
 
 
 
 
 
 
 
 
醇賢親王奕
 
 
 
 
 
 
 
 
 
 
 
 
 
 
 
 
 
 
 
 
外高祖父:巴里坤鎮總兵凝德
 
 
 
 
 
 
 
外曾祖父:通判百祿
 
 
 
 
 
 
 
 
 
 
 
外祖父:筆帖式靈壽
 
 
 
 
 
 
 
 
 
 
 
 
 
 
母:莊順皇貴妃烏雅氏
 
 
 
 
 
 
 
 
 
 
 
 
 
 
 
 
 
外祖母:翁氏
 
 
 
 
 
 
 
 
 
 
 
 
 

妻妾及子女

[編輯]
奕譞與其某子合照(疑似載灃或光緒帝),梁時泰攝。
  • 嫡福晉葉赫那拉氏,名婉貞 (1841-1896),道員承恩公惠徵之女,慈禧太后之妹,光緒帝生母。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五月病逝。
    • 長女:嫡福晉葉赫那拉氏所生。咸豐十一年辛酉三月初二日申時出生,同治五年九月初四日選額駙,九月二十日行指婚禮,額駙那爾蘇詣醇郡王府行禮,十月十八日辰時夭折,年僅六歲。
    • 長子:載瀚,嫡福晉那拉氏所生,同治四年乙丑正月初六日辰時生,五年丙寅十一月初三日未時卒,年兩歲。
    • 次子:載湉嫡福葉赫那拉氏所生,即光緒帝
    • 三子:未命名,嫡福晉葉赫那拉氏所生,光緒元年乙亥正月初八日子時生,初九日午時卒。
    • 四子:載洸,嫡福晉葉赫那拉氏所生,光緒六年庚辰十月二十六日酉時生,十年甲申四月二十四日申時卒,年五歲。




  • 側福晉李佳氏,內務府正白旗二甲錫恆管領下清茶房承應掌德純之女。光緒十年二月二十日,正白旗拜唐阿德純之女長春宮官女子大妞[註 1]賞予醇親王為官女子。光緒十三年十月,李佳氏生醇賢親王第三女郡君,郡君生下十五日後,奕譞請求冊封其為側福晉。光緒二十二年正月,醇親王門上為查明醇賢親王庶福晉李佳氏出身之事上奏。
    • 三女:側福晉李佳氏所生,光緒十三年十月初九日出生,嫁一等忠勇公松椿為妻。民國三年 (1914年)去世,享年二十八歲。


  • 官女子某氏,鑲黃旗英俊佐領下蘇拉長清之女大妞[註 1]。光緒十二年二月被賞給醇親王[12]

電視劇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1.0 1.1 清代北京習俗,女兒稱妞妞,並依出生次序稱「某妞」。大妞可能指第一個女兒,亦或是她的個人名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清史稿·卷228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清史稿·卷221》,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愛新覺羅, 溥儀. 我的前半生. 北京市西城區木樨地南里: 群眾出版社. 2007. ISBN 9787501435579. 
  2. ^ 2.0 2.1 2.2 《清史稿》(卷221):醇賢親王奕枻,宣宗第七子。文宗即位,封為醇郡王。咸豐九年(1859年)三月,分府,命仍在內大臣,管?內廷行走。穆宗即位,諭免宴見叩拜、奏事書名。迭授都統、御前大臣、領侍神機營。同治三年(1864年),加親王銜。四年(1865年),兩太后命弘德殿行走,稽察課程。十一年(1872年),進封醇親王。十二年(1873年),穆宗親政,罷弘德殿行走。
  3. ^ 儿子要做皇帝了: 当爹的听到后为何痛哭不止?-UC头条. news.uc.cn. [2017-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6). 
  4. ^ 4.0 4.1 清皇室四譜 ,3卷 ,172
  5. ^ 清實錄·德宗實錄·卷之二百六十六》(光緒十五年二月戊寅)○欽奉皇太后懿旨。本日據吳大澂奏、請飭議尊崇醇親王典禮一摺。皇帝入嗣文宗顯皇帝。寅承大統。醇親王奕譞。謙卑謹慎。翼翼小心。十餘年來。深宮派辦事宜。靡不殫竭心力。恪恭盡職。每遇優加異數。皆再四涕泣懇辭。前賞杏黃轎。至今不敢乘坐。其秉心忠赤。嚴畏殊常。非徒深宮知之最深。實天下臣民所共諒。自光緒元年(1875年)正月初八日。醇親王即有豫杜妄論一奏。內稱歷代繼統之君。推崇本生父母者。以宋孝宗不改子偁秀王之封為至當。慮皇帝親政後。僉壬幸進。援引治平嘉靖之說。肆其奸邪。豫具封章。請俟親政時。宣示天下。俾千秋萬載。勿再更張。其披瀝之誠。自古純臣居心。何以過此。此深宮不能不嘉許感嘆。勉從所請者也。茲當歸政伊始。吳大澂果有此奏。若不將醇親王原奏及時宣示。則後此邪說競進。妄希議禮梯榮。其患何堪設想。用特明白曉諭。並將醇親王原奏發鈔。俾中外臣民。咸知我朝隆軌。超越古今。即賢王心事。亦從此可以共白。嗣後闞名希寵之徒。更何所容其覬覦乎。將此通諭中外知之……
  6.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史館傳稿 ,701007305號
  7. ^ 7.0 7.1 7.2 清皇室四譜 ,3卷 ,172
  8. ^ 《清代七百名人傳》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冊 P.471
  9. ^ 《清代七百名人傳》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冊 P.472
  10. ^ 清皇室四譜 ,3卷 ,173
  11. ^ 《清史稿》(卷221):德宗即位,王奏兩太后,言:「臣侍從大行皇帝十有三年,昊天不弔,龍馭上賓。仰瞻遺容,五內崩裂。忽蒙懿旨下降,擇定嗣皇帝,倉猝昏迷,罔知所措。獨 犯舊有肝疾,委頓成廢。惟有哀懇矜全,許乞骸骨,為天地容一虛糜爵位之人,為宣宗成皇帝留一庸鈍無才之子。」兩太后下其奏王大臣集議,以王奏誠懇請罷一切職任,但令照料菩陀峪陵工,從之。命王爵世襲,王疏辭,不許。光緒二年( 1876年),上在毓慶宮入學,命王照料。五年(1879年),賜食親王雙俸。
  12. ^ 光緒十二年二月十六日總管太監劉得印《為賞醇親王並其福晉官女子各一名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5-13-002-000888-0093

外部連結

[編輯]
奕譞
醇親王世系
清宣宗世系的分支
出生於:1840年10月16日逝世於:1891年1月1日
王室頭銜
新頭銜 醇親王
1872年-1891年
繼任:
載灃
(第五子)
醇親王府世系圖
襲王爵者
 
 
 
 
 
醇賢親王

1840-1872-1891
 
嫡福晉
葉赫那拉氏
 
 
 
 
 
 
 
大側福晉
顏扎氏
 
 
二側福晉
劉佳氏
 
 
三側福晉
李佳氏
 
 
 
 
 
 
 
 
 
 
 
 
 
 
 
 
 
 
 
 
 
 
 
 
 
 
 
 
 
 
 
 
 
 
 
 
 
 
 
 
 
 
 
 
 
 
 
 
 
 
 
 
 
 
 
 
 
 
 
 
 
 
 
 
 
 
 
 
 
 
 
 
長子
載瀚
 
次子
德宗皇帝
載湉
 
第三子
未命名
 
第四子
奉恩輔國公
載洸
 
長女
大格格
 
 
 
 
 
 
 
 
第三女
三格格
 
 
 
 
 
 
 
 
 
 
 
 
 
 
 
 
 
 
 
 
 
 
 
 
 
 
 
 
 
 
 
 
 
 
 
 
 
 
 
 
 
 
 
 
 
 
 
 
 
 
 
媵妾
鄧佳氏
 
 
 
 
 
 
 
 
 
嫡福晉
瓜爾佳氏
 
第五子
醇親王
載灃

1883-1891-1949-1951
 
第六子
郡王銜貝勒
載洵
 
第七子
郡王銜貝勒
載濤
 
次女
二格格
 
 
 
 
 
 
 
 
 
 
 
 
 
 
 
 
 
 
 
 
 
 
 
 
 
 
 
 
 
 
 
 
 
 
 
 
 
 
 
 
 
 
 
 
 
 
 
 
 
 
 
 
 
 
 
 
 
 
 
 
 
 
 
 
 
 
 
 
 
 
 
 
 
 
長子
宣統皇帝
溥儀
 
次子
溥傑
 
嵯峨浩
 
長女
大格格
韞瑛
 
次女
二格格
韞龢
 
第三女
三格格
韞穎
 
 
 
 
 
 
 
 
 
 
 
 
 
 
 
 
 
 
 
 
 
 
 
 
 
 
 
 
 
 
 
 
 
 
 
 
 
長女
慧生
 
次女
嫮生
 
 
 
 
 
 
 
 
 
 
 
 
 
 
 
 
 
 
 
 
 
 
 
 
 
 
 
 
 
 
 
 
 
 
 
 
 
 
 
 
 
 
 
 
 
 
 
 
 
 
 
 
 
 
 
 
 
 
 
 
 
 
 
第三子
溥倛
 
第四子
溥任
 
金瑜庭
 
第四女
四格格
韞嫺
 
第五女
五格格
韞馨
 
第六女
六格格
韞娛
 
第七女
七格格
韞歡
 
 
 
 
 
 
 
 
 
 
 
 
 
 
 
 
 
 
 
 
 
 
 
 
 
 
 
 
 
 
 
 
 
 
 
 
 
 
 
 
 
 
 
 
 
 
長子
金毓嶂
 
次子
金毓峑
 
第三子
金毓嵐
 
長女
金毓琨
 
次女
金毓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