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均溪鎮

座標25°41′N 117°51′E / 25.683°N 117.850°E / 25.683; 117.850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均溪鎮
均溪鎮的位置
地圖
坐標:25°41′N 117°51′E / 25.683°N 117.850°E / 25.683; 117.850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級行政區福建省大田縣
村級區劃單位數8個居委會、22個行政村
時區北京時間UTC+8
行政區劃代碼3504251
郵政編碼366100
電話區號+86 
毗鄰北面為太華鎮前坪鄉
南面為屏山鄉
東面為湖美鄉早興鄉
西面為石牌鄉

均溪鎮中國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下轄的一個鎮,是大田縣縣治所在地。

均溪鎮人口多數為漢族,部分為回族。地方方言為大田話。

名稱由來

[編輯]

均溪鎮因溪流從境內經過並將村莊均分而得名[1]

歷史沿革

[編輯]

周朝時,均溪就有人類定居。

明清時,均溪屬於進城鄉大田裏三十三四都。民國初,均溪鎮稱坊都。1924年,均溪成為大田縣中心區。1946年,改為均溪鎮。

1949年,大田縣設均溪區。1950年2月,均溪為第一區,1956年,改為均溪區。1958年4月,撤區改為城關鎮並於8月起屬東風人民公社。1962年,均溪分設城關、均溪、仙峰、建成4個公社。1969年,並為城關公社。1972年,設均溪公社,劃出石牌等8個大隊設紅湖公社以及早興等6個大隊設早興公社。

1984年,成立均溪鎮。

行政區劃

[編輯]

均溪鎮共轄8個居委會、22個行政村。分別是:

居委會/行政村 地名 自然村
白岩居委會
文昌居委會
南街居委會
東門居委會
鎮東居委會
仙亭居委會
玉鳳居委會
赤岩居委會
紅星村 寶山路 鎮東、擔坑、宮仔垵、十八垵、小溪、下橋、後岬洋、中山、鎮南、赤岩、澹多
玉田村 小田 小田、白岩、西門頭、赤墓仔、後坂洋、長頭坑
福塘村 福塘 福塘、田頭、菜坂洋尾、石坑、仙亭坑、工地、菜坂洋頭、樂祠
金嶺村 金竹坂 金竹坂、牛溝嶺、金竹坑、瓦寮、十六厝、尖崎、中崎
宋京村 茶盤兜 茶盤兜、源頭墘、半嶺仔、前坑仔、池塘丘、刺垵
篷罩墓、寮垵仔、下洋、卓厝後、拳頭侖、糞坑口、下洋尾
良元村 後洋 後洋、蘇坑、前洋、水尾、砍坂
郭村村 下坂 下坂、郭村、上郭村、下郭村、松柏坂
翰林村 翰林崎 翰林崎、祖厝、糠坪
溫鎮村 溫鎮 東岩洋、涸坑盂、溫鎮、朱寶山、井尾、鎮前洋
周田村 茅厝 茅厝、坂尾、坂頭、後坑、綠樹林
許思坑村 許思坑 許思坑、前洋、後洋、樟村
建成村 半路 半路、後壟、下坑壟、嶺後
東坑村 前洋 前洋、霞洋、後洋、下洋尾
金山村 半山 半山、黃西坑
上華村 上華 上華、上蔡、長圳尾、長坑壟、卓坑、陳坑、格丘
和豐村 溪東坂 溪東坂、空安、下盂坑、坂面、下車坂
和豐坪村 和豐坪 和豐坪、小壟頭、後坑壟、輪厝墓、大壟頭、大肚壟、高岬
後華村 後華 後華、溪柏林
華坑村 上坪 上坪、蕨坑、下洋、涼岬
上太村 上坑口 上坑口、小坑、大林、坑園、祿坑、後祿坑、前祿坑、大坂、拱橋
太山崎村 太山崎 太山崎、小聰、大盂
大道山村 大道山 大道山

文物保護

[編輯]

均溪鎮主要文物有文昌閣(大田一中)、鎮東橋和芳聯堡(又名芳聯堂,許思坑村)。

文昌閣,俗稱「三層樓」或「八角樓」,後又稱為「凌雲閣」。文昌閣建於明嘉靖15年,建成時為全城最高建築物(13米多)。文昌閣原址在城區南郊赤岩。清康熙6年,文昌閣移建至城內鳳凰山的明倫堂前泮池東南面。乾隆22年(1757年),文昌閣進行整修並沿到至今。1984年8月中旬,大田縣根據規劃將文昌閣遷建大田一中科學樓前泮池石橋北花園中。

鎮東橋位於縣城東郊,建於明成化八年。鎮東橋原名大田橋,為木橋,大田置縣時改為鎮東橋。清乾隆17年,改為石結構拱橋。1985年,大田縣政府重修鎮東橋。

芳聯堡由道光年間太學張應濫、張元梅父子所建,是大田縣現存規模最大的一座古堡[2]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大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大田县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96-11: 均溪鎮. ISBN 7-101-01536-0. [永久失效連結]
  2. ^ 鄭騰; 張知松. 快!救救大田土堡(图). 廈門日報. 2006-07-12 [2008-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