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古文觀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34年出版的線裝《古文觀止》

古文觀止》,是吳楚材吳調侯叔侄兩人選編和註釋的一部文言散文選集,編選此書的目的是「正蒙養而裨後學」,作為家塾訓蒙讀本,也是清以來最流行的散文選本之一。古文觀止成書於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付印問世以來,流傳甚廣,雅俗共賞,影響非常廣泛。書中選編了上起東周下至明代的二百二十二篇散文作品,其中絕大多數為古文,個別為散文中的經典作品,作品題材涉及史傳、策論、遊記、書信、筆記等,由於古文觀止入選作品題材廣泛、代表性強、語言簡潔易明,篇幅短小精髓,言辭優美,因而一經出版便非常流行,成為文言文教學的經典教材,至今在大中華地區中學文言文教材中,仍有很多篇章由此書輯錄。

編歷

[編輯]

康熙十五年(1676年),吳乘權在福州教授學習古文。除參與選編《古文觀止》外,還同周之炯、周之燦一起採用朱熹《通鑒綱目》體例,編過一個歷史普及讀本——《綱鑒易知錄》。吳大職,字調侯,也是嗜古學而才器過人。一生的主要經歷,是在家鄉同叔父一道教書。二吳編撰《古文觀止》費時有年。初時只是為給童子講授古文編了一些講義。後來逐年講授,對古文見解越來越深,講義越編越精,以致「好事者手錄」而去,「鄉先生」讀後有「觀止」之歎,勸他們「付之剞劂以公之於世」。這樣,他們才「輯平日之所課業者若干首」為一書。書稿編好後,即寄往歸化(今呼和浩特市)請吳興祚審閱。興祚,字伯成,號留村,為乘權伯父。他官至兩廣總督,時任漢軍副都統。他「披閱數過」,以為此書於初學古文者大為有益。

康熙三十四年端午節(1695年6月16日),吳興祚為書做序,且「亟命付諸梨棗」,因此就有了《古文觀止》最早的刻本。

釋名

[編輯]

古文出自唐代文人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是與六朝時期流行的「今文」即駢文相對的概念。古文運動主張恢復先秦兩漢流行的質樸自由、以散行單句為主的文風,韓愈又提出「有道即有文」、「文以載道」的思想,在中國文學史上產生了極大影響。後來古文成為文言文的代稱。古文觀止雖然以古文為名號,但並不排斥駢文,一些精彩的駢文如《阿房宮賦》等也收錄在文集中。

觀止典出《左傳》的「季札觀周樂」一節:吳國公子季札在魯國觀《韶簫》之後,讚嘆道:「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意指韶簫是音樂水平的頂峰,欣賞過之後便不再欣賞其他音樂了。

二吳將文集取名「古文觀止」意指文集所收錄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學習文言文至此觀止矣。

版本

[編輯]
  • 《古文觀止》,吳楚材、吳調侯編選,清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鐫版。
  • 《古文觀止》,王文濡校勘,上海中華書局,民國五年[1916]。
  • 《言文一貫古文觀止》一二卷,上海文明書局,民國十年三月初版,二十一年八月十三版。
  • 《增批古文觀止》,上海文明書局,民國十四年[1925]。
  • 《新體廣註古文觀止》一二卷,黃築巖、劉再蘇註釋,上海世界書局石印本,民國二十一年(1932)[1]
  • 《言文對照詳細註解古文觀止》12卷,曹國鋒譯註,香港 : 萬象,民國三十三年[1944]。
  • 《攷正古文觀止》,姚稚翔譯註,上海 : 春明書店,民國三十七年一月。
  • 《考正古文觀止》,重慶市:復亞,蓉版民國三十六年[1947]。
  • 《古文觀止》,上海國學研究社出版,民國三十六年[1947]。
  • 《古文觀止》,香港:萬眾出版,民國三十八年[1949]。
  • 《廣語註譯古文觀止》12卷,宋晶如註譯,臺北世界書局,民國四十二年[1953]。
  • 《言文對照詳細註解古文觀止》12卷,曹國鋒譯註,臺北 : 大中國圖書,民國四十八年[1959]。
  • 《古文觀止》,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新華店北京發行所發行, 新1版,1959年
  • 《新譯古文觀止》十二卷,謝冰瑩等註譯、張孝裕注音 ,臺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年[1971]。
  • 《古文觀止》,嶽麓書社出版 ,1982年。

篇目

[編輯]

古文觀止錄文二百二十二篇,依照時間序列分為十二卷。

卷一 周文

[編輯]
  • 卷之一:文,錄《左傳》各篇章
篇次 篇目 作者 出處 名句 備註
鄭伯 左丘明 左傳‧隱公元年》 多行不義必自斃。

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
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共叔段之亂
周鄭交質 左丘明 《左傳‧隱公三年》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誰能間之?苟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薀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風》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葦〉、〈泂酌〉〉,昭忠信也。」
石碏諫寵州吁 左丘明 《左傳‧隱公三年》 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於邪。
臧僖伯諫觀魚》 左丘明 《左傳‧隱公五年》
鄭莊公戒飭守臣》 左丘明 《左傳‧隱公十一年》 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許無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後人,可謂知禮矣。
臧哀伯諫納鼎》 左丘明 《左傳‧桓公二年》
季梁諫追楚師》 左丘明 《左傳‧桓公六年》 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
曹劌論戰》 左丘明 《左傳‧莊公十年》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長勺之戰
齊桓公屈完 左丘明 《左傳‧僖公四年》 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宮之奇諫假道》 左丘明 《左傳‧僖公五年》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假道伐虢
十一 齊桓下拜受胙》 左丘明 《左傳‧僖公九年》
十二 陰飴甥秦伯 左丘明 《左傳‧僖公十五年》
十三 子魚論戰》 左丘明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十四 寺人披文公 左丘明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十五 介之推不言祿》 左丘明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十六 展喜犒師》 左丘明 《左傳‧僖公二十六年》
十七 燭之武退秦師》 左丘明 《左傳‧僖公三十年》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也已。」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

秦國晉國崤之戰
十八 蹇叔哭師》 左丘明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爲,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秦晉崤之戰

卷二 周文

[編輯]
  • 卷之二:周文,錄《左傳》各篇章
篇次 篇目 作者 出處 名句 備註
鄭子家趙宣子 左丘明 左傳‧文公十七年》
王孫滿楚子 左丘明 《左傳‧宣公三年》 在德不在鼎。 問鼎中原」的典故
《齊國佐不辱命》 左丘明 《左傳‧成公二年》
《楚歸晉知罃 左丘明 《左傳‧成公三年》
呂相絕秦》 左丘明 《左傳‧成公十三年》
駒支不屈於晉》 左丘明 《左傳‧襄公十四年》
祁奚請免叔向 左丘明 《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子產范宣子輕幣》 左丘明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晏子不死難》 左丘明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季札觀周樂》 左丘明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十一 《子產壞晉館垣》 左丘明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十二 《子產論尹何為邑》 左丘明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十三 《子產卻楚逆女以兵》 左丘明 《左傳‧昭公元年》
十四 子革靈王 左丘明 《左傳‧昭公十二年》
十五 《子產論政寬猛》 左丘明 《左傳‧昭公二十年》
十六 成》 左丘明 《左傳‧哀公元年》 吳國攻越國之戰夫差勾踐越國滅吳國之戰(句踐復國)

卷三 周文

[編輯]
篇次 篇目 作者 出處 名句 備註
祭公諫征犬戎》 國語
召公諫厲王止謗》 《國語》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襄王不許請隧》 《國語》
單子知陳必亡》 《國語》
展禽論祀爰居》 《國語》
里革斷罟匡君》 《國語》
敬姜論勞逸》 《國語》 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噁心生。
叔向賀貧》 《國語》
王孫圉論楚寶》 《國語》
《諸稽郢行成於吳》 《國語》
十一 《申胥諫許越成》 《國語》
十二 《春王正月》 公羊高 公羊傳
十三 《宋人及楚人平》 公羊高 《公羊傳》 君子見人之厄則矜之;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
十四 《吳子使札來聘》 公羊高 《公羊傳》
十五 《鄭伯克段於鄢》 穀梁子 穀梁傳
十六 《虞師晉師滅夏陽》 穀梁子 《穀梁傳》 脣亡則齒寒。
十七 晉獻公殺世子申生 禮記·檀弓》
十八 《曾子易簀》 《禮記·檀弓》
十九 有子之言似夫子 《禮記·檀弓》
二十 《公子重耳對秦客》 《禮記·檀弓》
二十一 杜簣揚觶》 《禮記·檀弓》
二十二 《晉獻文子成室》 《禮記·檀弓》 美哉輪焉!美哉奐焉! 趙武趙氏孤兒下宮之難

卷四 秦文、楚辭

[編輯]
篇次 篇目 作者 出處 名句 備註
蘇秦連橫說秦》 戰國策 「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厚,蓋可忽乎哉!」 縱橫家合縱連橫
司馬錯論伐蜀》 《戰國策》 「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
范雎說秦王》 《戰國策》 遠交近攻
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顏斶說齊王》 《戰國策》 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淨真正以自虞。
馮諼孟嘗君 《戰國策》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 孟嘗君馮諼、狡兔三窟
趙威后問齊使》 《戰國策》
莊辛論幸臣》 《戰國策》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觸讋說趙太后》 《戰國策》 今本改為觸龍
魯仲連義不帝秦》 《戰國策》 「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彼則肆然而為帝,過而遂正於天下,則連有赴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
十一 魯共公擇言》 《戰國策》
十二 唐雎信陵君 《戰國策》
十三 《唐雎不辱使命》 《戰國策》 「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十四 樂毅燕王書》 《戰國策》
十五 諫逐客書 李斯 「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之無危不可得也。」

「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十六 《卜居》 屈原 楚辭
十七 《宋玉對楚王問》 宋玉 楚辭

卷五 漢文

[編輯]
篇次 篇目 作者 出處 名句 備註
五帝本紀贊》 司馬遷 史記 「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
項羽本紀贊》 司馬遷 《史記》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秦楚之際月表》 司馬遷 《史記》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司馬遷 《史記》
《孔子世家贊》 司馬遷 《史記》 「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仡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外戚世家序》 司馬遷 《史記》
伯夷列傳》 司馬遷 《史記》
列傳》 司馬遷 《史記》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屈原列傳》 司馬遷 《史記》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楚辭
酷吏列傳序》 司馬遷 《史記》
十一 游俠列傳序》 司馬遷 《史記》
十二 《滑稽列傳》 司馬遷 《史記》 「樂極則悲,萬事盡然。」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十三 《貨殖列傳序》 司馬遷 《史記》
十四 《太史公自序》 司馬遷 《史記》 「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
十五 報任少卿書 司馬遷 「士為知己用,女為說己容。」

「禍莫憯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丑於辱先,而詬莫大於宮刑。」

「人固有一死,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趣異也。」

「所以隱忍苟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俶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氐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卷六 漢文

[編輯]
篇次 篇目 作者 名句 備註
《高帝求賢詔》 漢高祖 蓋聞王者莫高於周文,伯者莫高於齊桓,皆待賢人而成名。
《文帝議佐百姓詔》 漢文帝
《景帝令二千石修職詔》 漢景帝
《武帝求茂才異等詔》 漢武帝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
過秦論上 賈誼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治安策一 賈誼
《論貴粟疏》 晁錯 貧生於不足,不足生於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
《獄中上樑王書》 鄒陽
《上書諫獵》 司馬相如
《答蘇武書》 舊題李陵 人之相知,貴相知心。
十一 《尚德緩刑書》 路溫舒
十二 《報孫會宗書》 楊惲 故道不同,不相為謀。
十三 《光武帝臨淄勞耿弇》 漢光武帝 「有志者事竟成。」
十四 《誡兄子嚴敦書》 馬援 「畫虎不成反類狗。」
十五 前出師表 諸葛亮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十六 後出師表 諸葛亮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明清文人認為此文是偽造的。

卷七 六朝唐文

[編輯]
篇次 篇目 作者 名句 備註
陳情表 李密 「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烏鳥私情,願乞終養。」

「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蘭亭集序 王羲之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歸去來辭》 陶淵明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桃花源記 陶淵明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 「好讀書,不求甚解,毎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北山移文》 孔稚珪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駱賓王 「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

「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滕王閣序 王勃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

《與韓荊州書》 李白 「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

「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十五好劍術,徧干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

十一 《春夜宴桃李園序》 李白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十二 《弔古戰場文》 李華 「無貴無賤,同為枯骨。」

「降矣哉,終身夷狄;戰矣哉,暴骨沙礫。鳥無聲兮山寂寂,夜正長兮風淅淅。魂魄結兮天沉沉,鬼神聚兮雲冪冪。」

「蒼蒼蒸民,誰無父母?提攜捧負,畏其不壽。誰無兄弟?如足如手。誰無夫婦?如賓如友。生也何恩?殺之何咎?其存其歿,家莫聞知。人或有言,將信將疑。悁悁心目,寢寐見之。布奠傾觴,哭望天涯。天地為愁,草木淒悲。弔祭不至,精魂何依?」

十三 《陋室銘》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十四 阿房宮賦 杜牧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鈎心鬥角。」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使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

十五 《原道》 韓愈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十六 《原毀》 韓愈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
十七 《獲麟解》 韓愈 麟之所以為麟者,以德不以形。
十八 《雜說一》 韓愈
十九 《雜說四》 韓愈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卷八 唐文

[編輯]
  • 卷之八:唐文,錄韓愈文章
篇次 篇目 作者 名句 備註
師說 韓愈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聖人無常師。」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進學解 韓愈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

「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抵排異端,攘斥佛老。補苴罅漏,張皇幽眇。尋墜緒之茫茫,獨旁搜而遠紹。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於既倒。」

「沉浸醲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上規姚、姒,渾渾無涯;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春秋》謹嚴,《左氏》浮誇;《易》奇而法,《詩》正而葩;下逮《莊》、《騷》,太史所錄;子云、相如,同工異曲。」

圬者王承福傳 韓愈
諱辯 韓愈
爭臣論 韓愈
後十九日復上宰相書 韓愈
後廿九日復上宰相書 韓愈
與於襄陽書 韓愈
與陳給事書 韓愈
應科目時與人書 韓愈
十一 送孟東野序 韓愈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十二 送李願歸盤谷序 韓愈
十三 送董邵南序 韓愈
十四 送楊少尹序 韓愈
十五 送石處士序 韓愈
十六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韓愈
十七 祭十二郎文 韓愈 「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

「孰謂少者歿而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乎。」

「言有窮而情不可終。」

十八 祭鱷魚文 韓愈
十九 柳子厚墓誌銘 韓愈

卷九 唐宋文

[編輯]
篇次 篇目 作者 名句 備註
駁復讎議 柳宗元 不忘讎,孝也;不愛死,義也。
桐葉封弟辨 柳宗元
箕子碑 柳宗元
捕蛇者說 柳宗元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於是蛇者乎!」

種樹郭橐駝傳 柳宗元 永貞革新
梓人傳 柳宗元
愚溪詩序 柳宗元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 柳宗元
鈷鉧潭西小丘記 柳宗元 永州八記
小石城山記 柳宗元 永州八記
十一 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 柳宗元
十二 待漏院記 王禹偁
十三 黃岡竹樓記 王禹偁
十四 書洛陽名園記後 李格非
十五 嚴先生祠堂記 范仲淹
十六 岳陽樓記 范仲淹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十七 諫院題名記 司馬光 當志其大,舍其細;先其急,後其緩;專利國家而不為身謀。
十八 義田記 錢公輔
十九 袁州州學記 李覯
二十 朋黨論 歐陽修 「同心而共濟,始終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二十一 縱囚論 歐陽修 信義行於君子,而刑戮施於小人。

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不然,太宗施德於天下,於茲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爲極惡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視死如歸,而存信義。此又不通之論也!

二十二 釋祕演詩集序 歐陽修

卷十 宋文

[編輯]
  • 卷之十:宋文,錄歐陽修、三蘇文章
篇次 篇目 作者 名句 備註
梅聖俞詩集序 歐陽修
送楊寘序 歐陽修
五代史伶官傳序 歐陽修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書》曰:『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新五代史
五代史宦者傳論 歐陽修 新五代史
相州晝錦堂記 歐陽修
豐樂亭記 歐陽修
醉翁亭記 歐陽修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秋聲賦 歐陽修 「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祭石曼卿文 歐陽修
瀧岡阡表 歐陽修 「嗚呼!為善無不報,而遲速有時。」
十一 管仲論 蘇洵 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故必復有賢者,而後有以死。
十二 辨奸論 蘇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十三 心術 蘇洵 「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十四 張益州畫像記 蘇洵
十五 刑賞忠厚之至論 蘇軾 可以賞,可以無賞,賞之過乎仁;可以罰,可以無罰,罰之過乎義。

春秋之義,立法貴嚴,而責人貴寬。

蘇軾應試所作之文之一
十六 范增論 蘇軾 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後讒入之。

合則留,不合即去。

十七 留侯論 蘇軾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張良
十八 賈誼論 蘇軾 「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惜乎!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十九 鼂錯論 蘇軾 「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強為之,則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傑之士,為能出身為天下犯大難,以求成大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卷十一 宋文

[編輯]
篇次 篇目 作者 名句 備註
上梅直講書 蘇軾
喜雨亭記 蘇軾 「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饑者不得以為粟。一雨三日,伊誰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然;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凌虛臺記 蘇軾
超然臺記 蘇軾 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 蘇軾被貶至黃州時應其弟蘇轍所文
放鶴亭記 蘇軾
石鐘山記 蘇軾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潮州韓文公廟碑 蘇軾 匹夫而爲百世師,一言而爲天下法。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

蘇軾緬懷韓愈而作
乞校正陸贄奏議進御劄子 蘇軾
前赤壁賦 蘇軾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依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蘇軾被貶至黃州時所作
後赤壁賦 蘇軾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蘇軾被貶至黃州時所作
十一 三槐堂銘 蘇軾
十二 方山子傳 蘇軾
十三 六國論 蘇轍 「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之篇是蘇洵所寫的,然三蘇蘇洵蘇軾蘇轍)各寫有《六國論》,因此可能被混淆。
十四 上樞密韓太尉書 蘇轍 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
十五 黃州快哉亭記 蘇轍 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 蘇轍被貶時所作,與其兄〈超然臺記〉約莫同時,皆是被貶時所作。
十六 寄歐陽舍人書 曾鞏
十七 贈黎安二生序 曾鞏
十八 讀孟嘗君傳 王安石 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十九 同學一首別子固 王安石
二十 遊褒禪山記 王安石 於是予有嘆焉。古之人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
二十一 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誌銘 王安石 士固有離世異俗,獨行其意,罵譏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無衆人之求,而有所待於後世者也,其齟齬固宜。若夫智謀功名之士,窺時俯仰,以赴勢利之會,而輒不遇者,乃亦不可勝數。辯足以移萬物,而窮於用說之時;謀足以奪三軍,而辱於右武之國,此又何說哉?

卷十二 明文

[編輯]
篇次 篇目 作者 名句 備註
送天台陳庭學序 宋濂
閱江樓記 宋濂
司馬季主論卜 劉基 昔日之所無,今日有之不為過;昔日之所有,今日無之不為不足。是故一晝一夜,華開者謝;一春一秋,物故者新。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
賣柑者言 劉基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原收錄於《郁離子》中
深慮論 方孝孺 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於所忽之中,而亂常起於不足疑之事。豈其慮之未周歟?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於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良醫之子,多死於病;良巫之子,多死於鬼。彼豈工於活人而拙於活己之子哉?乃工於謀人而拙於謀天也。
豫讓論 方孝孺
親政篇 王鏊
尊經閣記 王守仁 經,常道也。其在於天謂之「命」,其賦於人謂之「性」,其主於身謂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是常道也。其應乎感也,則為惻隱,為羞惡,為辭讓,為是非;其見於事也,則為父子之親,為君臣之義,為夫婦之別,為長幼之序,為朋友之信。是惻隱也,羞惡也,辭讓也,是非也;是親也,義也,序也,別也,信也,一也;皆所謂心也,性也,命也。
象祠記 王守仁 吾於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也。
瘞旅文 王守仁
十一 信陵君救趙論 唐順之
十二 報劉一丈書 宗臣
十三 吳山圖記 歸有光
十四 滄浪亭記 歸有光
十五 青霞先生文集序 茅坤
十六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王世貞
十七 徐文長傳 袁宏道
十八 五人墓碑記 張溥 嗟夫!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於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

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而又有翦髮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

評價

[編輯]
  • 《古文觀止》漏選了辭賦和記事散文中的許多名篇,受到不少人的批評。但也有人認為,這種批評忽視了《古文觀止》的選材標準,有偏頗之處。[來源請求]
  • 魯迅評論道:「評選的本子,影響於後來的文章的力量是不小的,恐怕還遠在名家的專集之上,我想,這許是研究中國文學史的人們也該留意的罷。選本所顯示的,往往並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選者的眼光。」
  • 李克強的老師李誠(安徽省文史研究館管理員)斥《古文觀止》為「村書」,轉而給李克強開出《昭明文選》《古文辭類纂》《經史百家雜鈔》的書單[2]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按:烏拉圭贈與國家圖書館藏書
  2. ^ 李克強. 追忆李诚先生. 安徽日報. 1997年5月1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2月20日). 

外部連結

[編輯]